中学生如何写好景物描写
2020-01-08王春艳
王春艳
(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五中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我们经常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世间万物皆是大自然的杰作。怎样让如此美好生动的大自然景物在我们的笔下继续展现美呢?这就要学习写好景物描写,将景物写得生动、优美、惟妙惟肖。景物描写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应该掌握写好景物描写的方法。如果能写好景物描写就能极大地增强作文的画面感与感染力,提高作文表现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生如何写好景物描写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写典型、写生动、写立体和写深刻四个层面入手,充分展现景物之美,让美好的景物在纸笔间绽放。
一、写典型
写景写什么呢?首先说说写景点。要对景点展开景物描写,必须要找到这个景点典型的、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景物来写。写九寨沟,可以抓住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水来写。写黄山可以抓住山峰、云海与松来写。这样才能把九寨沟的水和其他地方分开,这样写山让读者印象深刻地记住了黄山的特点。同理写季节也要抓住季节的典型景物,写地域要抓住地域的典型景物。典型景物不是固定的,不要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和选材,只要用心去观察总会有新的发现。
再来说说写景物。写景物依然要写这个景物个性的地方,也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把景物写典型。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座山:“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是郦道元《水经注》中写的三峡的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这是南朝齐梁思想家陶弘景笔下的茅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是南朝梁文学家无均笔下的富春山。虽然三座山很高,但各具特色,三峡的山连绵不断,两岸的山离得近;茅山色彩斑斓,很是漂亮;富春山很奇特,生长着很多树,山峰众多。如果给你这三座山的照片,相信你一定能和三座山名一一对应。看完了山我们再看看水。郦道元在《水经注 三峡》中写三峡之水也是抓住了水的典型特点。在他笔下夏水急、猛,春冬的三峡水清幽,而秋季的水肃杀、凄寒。写典型解决了写景写什么的问题,要做到写典型是离不开仔细观察的,仔细观察是写好景的前提。
二、写生动
修辞手法是学生从小学就掌握了的写作法宝,由于简单易懂易学而又可以取得很好的表达效果,被广大同学喜欢而运用。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拟人最基本而突出的作用就是生动形象的表达;夸张,可以突出景物特点;排比可以罗列景物的种类、特点……所以学生在写景时加入丰富的修辞手法,会让景物活起来。
三、写立体
人们很喜欢看3D 或4D 电影,为什么呢?因为它将平面的画面变成了立体的空间,将原来只有视觉与听觉的平面艺术变成了多种感官的立体感受,不仅可以感受到清风、蜻蜓翅膀的震动,还有屏幕上小企鹅跳进水中溅在观众脸上的小水花。它更逼真,让观众身临其境。景物是个立体的世界,我们要想像4D 电影那样将景物立体地展现出来,就必须在观察景物时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看一看、听一听、嗅一嗅、尝一尝、摸一摸,进而将这种感官感受结合景物特点融入景物描写。如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写“春花”的片段,堪称是景物描写的典范。它不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还有着视觉、听觉和嗅觉三种感官感受的展现,让我们多感官地了解事物。另外还可以根据事物的特点,将不同感官联通起来,形成通感,更是妙哉。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微风过处,(荷花)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嗅觉与听觉相通,新颖而生动地写出了荷花那隐隐约约、似有似无、虚无缥缈却又真实存在的特点。
另外,还要写出景物不同状态下不同的特点,仔细观察景物在动态时如何,静态时又如何,画面中哪些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再将动态静态的景物特点展现出来,如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写茅山风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动静结合,完美展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的,无论是观察景物或是描写景物,都需要不同的角度,如远望、近看,俯视、仰视、平视,整体、局部等。朱自清在写“春花”片段中,先写树上,这为仰视,后写花下的蜜蜂和野草,这就是俯视。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的“高峰入云”是仰视,“清流见底”为俯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是平视,“夕日欲颓”为远望,“沉鳞竞跃”是近看。错落有致,多角度,全方位,让读者置身其中,将平面的景物变为立体的世界。
还有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将景物写立体,将单薄的景物写厚实。想象联想的优点是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展现不同时间空间的景物状态,丰富景物描写的内容。如在朱自清写的“春花”片段中由枝头的桃花、杏花、梨花联想到秋天的果实,丰富了文本。
四、写深刻
以上写生动、写立体是解决怎样写景物的问题,下面说说为什么写景。众所周知,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即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写事不能单单为写事而写事,写景也一样,不能单单为写景而写景。这就需要我们写景写深刻。苏轼在《诗论》中赞美林逋的《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得好,“此乃写物之功 ”,却批判石曼卿的《红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写得不好,“此村学中至陋语也”。原因就在石曼卿只外形上把握了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质,写得不深刻,过于表面,而林逋写出了梅花清幽、高洁的气质,做到了写深刻。可见写景也要以表现思想感情为本,要写深刻,或抒发某种感情,或表现某种品质、启示、感悟、哲思等思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认为写景物抓特点要以写作目的为指向。如茅盾在《白杨礼赞》中写白杨树:抓住了白杨树笔直的特点,实际是在暗示北方军民的正直;抓住枝丫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的特点,实际上是在写它努力向上、紧密团结的精神;抓住了叶子片片向上的特点,也是在展现着白杨树力求上进、不折不挠的精神。读完对白杨树的描写,白杨树的精神跃然纸上。
另外“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情与景是紧密相连不得分开的,要做到带着感情地描写。林黛玉葬花片段中对桃花的描写十分突出,如“只见枝头的桃花花容憔悴,黯然失色,死赖在枝头上苟延残喘。一阵无情的晚风吹过,桃花纷纷零落,像是从天堂坠落的女子。她们在风中乱舞,企图借助那微弱的气力,躲避死神的召唤”。 那种伤感、凄凉,甚至有些绝望的感情,让人不禁落泪。这应该与孩子春游看到桃花花瓣纷纷落下后写下的景物描写截然不同,根本原因是感情不同。怎样做到带着感情描写景物呢?我认为:一是结合景物特征,主观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和内涵,使他们更有生命气息。许多用在人身上的词语,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可以用在景物上,即运用主观色彩浓的词语;二是运用感情色彩强烈、表达感情饱满的词来写;三是直接运用抒发感情或主观感受的句子。
写景可以与写事结合起来。在写事的过程中,恰当地加入一些景物描写,或渲染气氛,或刻画人物心情,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暗示主题等都会为作文增色增彩。《栀子花笑了》一文在写事的同时,穿插着栀子花的描写,既有事情发生发展的明线,又有栀子花这一暗线,形成了双线作文,另外栀子花还暗示了男女生之间纯洁的友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