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影随行 交相辉映:指向审美能力培养的电影与语文教学互动
2020-01-08袁海鸥
袁海鸥
(杭州市留下小学,浙江 杭州 310023)
一、“观”现状:学生审美状况之分析
现状一:学习内容封闭,故学生审美体验缺失
课堂回顾:
师:课文分为几段?
生:三段,总分总。
师:谁来说说《猎人海力布》的主要内容?
生:海力布救出了小白蛇,得到了一颗宝石。后来为了营救相亲变成了石头。
师:表达了海力布什么样的品质?
生:乐于助人,舍己救人……
许多老师习惯给学生设计比较固定的学习内容,即课本要求学什么,课堂就讲什么。长此以往,重课内轻课外的内容偏向会使学生失去很多生活体验。现实中,学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亲身实践等来获得美感体验的。
现状二:学习形式单一,致学生学习兴趣索然
“小A,为什么你又上课又睡着了?!”课堂上老师严厉地批评道。“老师,听写的词语我实在不会!”小A 疲惫地回答,“昨天的课文背诵很长一段,晚上背很迟才睡,所以今天犯困。”老师一脸无可奈何。
一味地朗读、听写、背诵记忆对学生来说显得机械又重复。这种单一的上课模式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反而常常使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出现上课瞌睡、开小差、作业不完成甚至厌学的现象。
现状三:学习评价随意,使学生创作信心不足
“小王,你的课作本有多少优?我有23 个呢!”“我……好像都是良,略带几个及。”小王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旁边的小李翻开课堂作业本说:“小王,你的每一课都是错在阅读理解上呀!五年级的阅读理解真的好难哦,我和我同桌讨论要点都回答不全。后面的写话也是挤不出几个字。”
对课文缺乏深一步的体会和理解,部分题目不会组织语言概括表达。写作时,有些孩子一提起写作文就眉头紧锁,开始要咬笔头。老师的评价从头到尾只有优、良、及。有些孩子习惯性拿了合格,长此以往也就无所谓了。
二、“明”意义:课影随行运行价值之探索
(一)语文审美与电影审美之异曲同工
影视作品和课文在表现手法上具有共通性。如电影中的空镜头,文学中用环境描写来表达,闪回和反复文学中则用倒叙、插叙和反复,特效镜头则用细节刻画。引导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自觉探索语文元素,为语文学习找到一种新途径。
(二)语言评价与影像赏析之殊途同归
同个主题内容,电影表达与文字截然不同。然而,这种差异恰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资源,引导学生在差异中反复比较、反思,利用影视资源作品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
(三)个性感悟与千人千面之相辅相成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不同,个人感受也是五味杂陈,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群文群影的推行,促进个性阅读体验形成。
三、“破”困境:课影随形的实施
(一)“课随影入”,妙趣横生
1.激趣:展示影片重视激发
学生生活体验有限,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在活动中增加其体验,为感悟、评鉴打下情感基础。
◆色彩盛宴 之《大鱼海棠》
《火烧云》一课中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样和极快的速度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而影片《大鱼海棠》在色彩方面对国漫的文化内涵起了里程碑的作用。
红红的服装,红红的海棠树,红红的鱼,就连灵婆也是红色的,古朴宏伟的土楼和土楼上层层悬挂的大红灯笼,浓浓的中国风充斥着整个影片,以《大鱼海棠》的色彩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习气氛。
2.入趣:再现精彩促成投入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是所有的体验是每个孩子“共有”的。而语言的创作又必须是多层次的活动,是操作性强的活动,是每个孩子能找到“下手处”的“语言文字运用活动”。
《白鹅》学习中我播放了戏剧中净角出场的短视频,并请学生上台演一演。再请生活中见过鸭子走路的同学上台演。孩子饶有兴趣地看了“现场电影”。
给学生细致观察和充分思考的机会,体会鹅的姿势与架势。以熟悉的情境开启智慧,在演绎中引入情境,再现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入趣”。
3.生趣:背景拓展实现生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课文作者与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让学生更容易走近作者,走近时代,跨越时空,与文章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案例1:教材上关于课文的背景只有只言片语。于是,在上课之前,我布置了观看《小英雄雨来》的电影。
学生甲:昨天我看了《小英雄雨来》的电影,今天特别期待上这节课。
学生乙:我知道了,雨来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学生丙:雨来还会给八路军送鸡毛信,课文中没提到,但电影里有。
小学中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很有限,教师应该尊重学情,充分利用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课影交融,波澜起伏
1.课影互照,加强理解体验
瑞典教育心理学家斯迪芬纳克特思认为,“对照课本看电影,学习则会更生动、更直观”。比如学生用语文的眼睛去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更能体会其英雄气概。
2.群文群影,促成多元审美
学生在大量信息中激荡思维,从色彩、主题、表现手法、叙事手法中体会情感,形成体系。如以“色彩斑斓”为主题的一组“群文+群影”中,学生对颜色的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认知。
3.先文后影,提升鉴赏能力
电影省时、有趣、易懂,而文学作品细节丰富,语言优美,直接表达了原著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先读原著再看电影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
(三)津津有味,畅所欲言
1.关注述说内容,联系生活体验
不同学情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孩子能清楚表达,顺利地把影片情节复述出来,并加以修饰,但是有的孩子还是出现了表达不清的困难。
2.规范述说角度,学会多元认知
学生观影感受表达凌乱,因此要选好角度说。以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为例,我们可从主角发型、电影背景音乐、服饰、色彩搭配、导演背景等角度去述说。
3.关注诉说心理,净化学生心灵
电影具有唤醒人的功能,一部好的影片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现在的孩子大多感受知识的能力较强,而往往不会用心去觉察、体会周遭和内心的变化。借助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的眼睛和耳朵,引领孩子去发现这个世界触手可及的美。
(四)回味无穷,下笔有神
1.秀标语,我最闪亮
一些经典单词意味隽永,回味无穷,是很好的写作资源。教师应让学生平时注意收集一些经典的台词,引导学生在观影后集体评议,先赏析后再悟,并为电影写几句宣传语。
2.写影评,我最活跃
擦亮眼睛,叫醒耳朵,用上心灵,多角度敏感捕捉影片细节,读懂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深层信息。随后,影评就水到渠成了。
3.补结局,我最完美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净化的源泉。想象力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写作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影片播放快结束时,会故意留白,让学生自己想象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