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职语文教学凸显人文精神
2020-01-08邵海涛
邵海涛
(商丘幼儿师范学校,河南 商丘 476000)
文学即人学,是语言与文学的总称。从本质上来说,语文是一门包含了应用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中职语文的教学片面强调语文的应用性,忽视了对其人文性的追求,从而没能发挥出语文学科对学生价值观、人生态度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为了凸显语文的人文精神,教师应当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及时感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
一、理解语文文字情感,激发学生人文意识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传达情感的载体。文字是组成语文的基本元素,也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中职学生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遣词造句能力,他们的学习重点应当放在感知文字里的思想情感内涵,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树立起宝贵的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课文的情感主旨进行着重解读,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理解和感受,体会到语文世界中丰富多彩的情感。例如在学习《论语》中的名句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孔子的思想主张,感受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潮流——儒学的内涵;在赏析李白的诗歌时,教师要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经典名句进行重点解析,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李白豪放洒脱的处世态度。例如在教学《致橡树》时,就让学生大胆探讨同学的爱情观,揭开爱情的神秘面纱,启迪学生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引导他们对爱情的正确认识。明白爱情是一种责任,是需要双方来维持的。语文课文是编者精心选编的佳作,彰显出作者的深厚人文内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加以感知,让学生接受精神上的熏陶,逐步培养人文底蕴。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布鲁姆的教学观告诉我们,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的艺术。我们知道,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加上中考的“失败”,学生常常会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这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当更新教育理念。勇于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同时,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帮助学生找到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以一个饱满向上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教学高尔基《母亲(节选)》这篇课文时,教师就要重视教学的导入过程,促使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形象?本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小说营造了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教师运用这些问题来提问学生,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去阅读课文,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有效的调动,教师顺利地将新课导入进了课堂,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根据课文拓展延伸,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现代语文教学理论认为,语文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是相等的。所以,中职语文教学中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应当适当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既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也可以进一步深化语文的人文教化作用,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人文熏陶。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天地绝不仅仅局限于一本语文书,而是应当将功夫花在课外,这样才能不断夯实自身的人文基础,提高自身的文学积累。例如在进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战友情谊,还应当介绍他们二人对国际共产主义世界做出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人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马克思博览群书、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等情况,这样就能使得马克思的个人形象更为立体、丰满,更加具有厚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部分,要充分立足于课文内容,围绕人文性来开展,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更加感受到语文的人文魅力,接受精神上的净化。
四、强化经典文化教育,开展经典对话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职语文学科承载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然而精神生活却未能呈现出相应的理想发展状况,没有跟得上物质生活的发展步伐。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应当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入手,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点亮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强化传统、经典文化的教育,就是为了从学生抓起,从青少年抓起,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例如在教学《〈呐喊〉自序》时,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有像战国爱国诗人屈原、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教师在教学他们的作品时,除了对作品的文学价值进行解析,还应当重点宣扬他们的伟大品格和光辉事迹,让学生感受人文的光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结合课文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与经典展开对话,将阅读的深度升华至人文情怀的层次,让他们在学习经典文化的过程中加深人文底蕴的修炼。
五、升华学生情感认知,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孩子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实践证明,语文学科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心灵上体验到情感美,进而认识人生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例如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就很有教育意义,既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也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如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到来之时,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感受其中的深意,从而进行人文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在教学沈从文的《边城》时,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原来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不同的地方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全国各地习俗甚多,但习俗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划龙船、食粽子是普遍习俗,是在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这样,就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升华自己的情感认知。由此看出,语文课堂也是中职生的德育阵地,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人文教育因素,利用课本中的情感因素来熏陶学生,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认知。这样,就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人文教育。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彰显出人文光辉。让学生接受语文的人文内涵熏陶,不断丰富自身的人文修养,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应当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人文精神的渗透。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来实现心灵的成长,这样才能体现出语文对人的教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