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煮”出来的好味道
——小学生“煮书”的策略研究

2020-01-08周争艳

课外语文 2020年12期
关键词:味道读书课文

周争艳

(江苏省徐州市民主实验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0)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阅读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唐朝“诗圣”杜甫曾倡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指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赵普凭借“半部论语治天下”,文学巨匠茅盾因为能熟练地背诵《红楼梦》成就了他在长篇小说领域的重要地位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这样说:“有人把读书叫‘煮书’。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几句话、一个词形象地说出了读书的重要性。

作为语文教师由此而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呢?“煮书”是一条有效的路径。那么何谓“煮书”,又怎样“煮书”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把文章读熟,“煮”出味道来

于永正老师指出,读书要认真仔细地读,读熟,就像煮肉一样,熟了就有味道了。课本里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一个个经典的知识,益人心智,怡人情性,滋养人生,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熟练、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这些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以于永正先生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为例。

课文学习交流:其一,指名读。师评价生的优点,对于错误及时订正。师:没听老师的读,就读这么好,真不简单!其二,师范读。师带表情读,要求:生不看书,看老师的表情。眼睛看表情,耳朵听读书声。师:老师读的和你有什么不一样?生:有感情。把高尔基的高兴读了出来。生:有停顿。师:把掌声送给他,听得真仔细!没有停顿就没有思考。指导怎样读出句中停顿、段与段的停顿。生:能想象出画面。生:投入。师:真棒!我看谁的表情好?我在认真观察。指名一学生读,师:我很欣赏你的表情,你来读高尔基的信。师:祝你快乐!不要紧张。书是读出来的。师:默读课文,哪些句子应该记住,哪些句子应该去思考?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师:就这样去读书,读书要学会思考。读书做记号是思考的痕迹,读书做批注是思考的结果。

朗读课文时于老师通过前后五次指导,让学生在自己读、别人读、听老师读、看老师读的过程中反复比较,反复思考,从而让学生明确,要想用声音表达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就需要从语音、语调、停顿、语气、感情、表情等几个方面把握,这一过程于老师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沉进了文本,贴近了文字,感受到了字里行间流淌的含义。这样阅读,就是“煮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真正地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独特味道来。

二、把文章读懂,“煮”出旨趣来

(一)读书要静默,在静中学生的心智之花悄然绽放

于老师在指导完学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朗读后,还指导孩子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标记,做批注。当学生默默地在字里行间潜泳时,表面上虽然他们“静若处子”,内心实则“动如脱兔”,宁静的外表下隐藏着思考的潜流,静水深流。让每一个个体主动去想象,自主去揣摩,思维的火花静静地闪烁,情感的波涛静静地流淌,在静中学生芬芳的心智之花悄悄开放,真正实现了生命在场。这样的阅读教学是“煮书”,是扎实、厚实、有效的,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读出了文章的旨趣,语文学习真正发生了。

(二)读书要字斟句酌,在品读中深入理解文本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读中品,品中读,方能渐入佳境,领悟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阅读领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要抓关键词句,反复品味、斟酌,关键语句读懂了,文章的内涵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一过程就是“煮书”。

边读边思,边思边品,对文中关键词句乃至标点、修辞、结构咀嚼品味,细嚼慢咽,方能深入理解文本,受到美的熏陶。

(三)读书要入境,在情境中学生感悟、内化课文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感受语句,把文章读懂。切实地深入文本,入情入境,将自己置身其中。在教学《三个小伙伴》(苏教版小学语文一下)一课时,一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对他们来说走进童话世界,和小动物交朋友是最感兴趣的事情。因此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把握全文,带上他们提前准备的头饰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使学生在活泼快乐的氛围中感悟、内化课文内容,以读促讲,以演促讲,表演活化了语言,从而达到不讲自明、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一过程就是“煮书”的过程,大火煮沸,再文火慢炖,让味道深入骨髓。

把文章读懂,反复“煮读”,正所谓“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样的阅读定会让学生收获一路好风景。

三、把文章读透,“煮”出自我来

学生应原汁原味地进入文本,面对文本,读出自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读出自己”,多留点时间给学生,会有意外的惊喜。学生在解读《爱之链》时,说到“爱是可以传递的”,解读到在乔依困难时,他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所以当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无援的老妇人需要帮助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丝毫不求回报,这是爱的延续。老妇人得到乔依的无私帮助,当她遇到女店主身处贫穷又热情勤勉时,受到了感染,想到了乔依,于是又把爱传递给了女店主……课文结尾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不是这些钱改变他们贫穷的生活,而是爱,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是一种心态。有了这种心态,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正因为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学生才真正读出了自我,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满天星辉。

酸甜苦辣咸,文字的滋味不一而足。烹煮之功因人而异。将文字盛入心灵之锅,燃旺激情的火焰,用思想调制,这样的文字才能营养人的骨骼,补充人的血液。

四、把文章读化,“煮”出素养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沟通思想的工具,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高低。因此,语文学习中,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煮书”就是要让书中的营养尽可能为我所用,消化吸收,化成营养,滋养生命,让素养之花在恰切时得以绚丽绽放。

总之,书是要“煮”的,“煮书”是真正的阅读,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小学语文的课堂需要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须精选食材,把握火候,细火慢炖,煮煮更健康。这样烹煮出来的食物更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营养骨骼,深入骨髓,形成血液,促进学生个体的生长和生命的丰盈。“煮书”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样“煮书”方能让书的味道得以彰显,沁人心脾,香飘万里。

猜你喜欢

味道读书课文
中秋的味道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的味道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夏天的味道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