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古诗词之韵,探语文之美

2020-01-08李保雪

课外语文 2020年12期
关键词:辛弃疾篇文章赏析

李保雪

(河北保定市莲池区保定市第一中学,河北 保定 071000)

引言

古诗词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大力开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等方针,使得我国的文人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越来越多的书法家和词汇家将古诗词融入到了教育和生活中。自改革开放以来,古诗词作为一种情怀,也是最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产物,但是从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来看,很多语文老师仍然注重对诗词的解释,而高中生只能通过听讲和记笔记的形式来学习古诗词,这就严重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如果老师按照一定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诗词水平,那么高中生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到诗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更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提升诗词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对于每一个老师和学生来说,只有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使诗词鉴赏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择点导读,建立诗词初步感知

高中古诗词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应该学会怎样能够将不同年代的诗人词句,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进行导读。对于老师来说,古诗词的导读部分至关重要,如果老师可以根据诗词背景来进行探究,将诗人的生平事迹运用到课堂的教学中,将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思考,让学生根据诗人的生平背景来欣赏诗词文段。再者,老师还应该梳理诗词中的语段,对于首联和尾联的诗词句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和深层意义,如果每一个高中生可以将诗词内容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联系,将可以产生共鸣。

例如老师在讲解《短歌行》这篇诗词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诗词内容产生初步的印象和感知,老师在导读方面就应该花费一定的功夫。首先,从诗人曹操的生平背景出发,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在当时天下大乱的情况下,以汉朝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通过对内消灭割据势力、对外征服匈奴,实现了中国北方的统一,而这篇文章正是他在进行南征北伐时所创作的,当看到祖国河山和民生疾苦时,曹操在宴会上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发了自己求贤如渴的思想情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然后,老师再从这篇文章的朗读形式出发,由于这篇文章的句式较短,读起来就会朗朗上口,而及时行乐的创作模式更是能给人一种自然流露的情感,老师也可以向学生强调《短歌行其一》是汉乐府的旧题,本应该是一种乐曲的名称,但是唱法却早已流失,其中的“短歌”可以表达为“歌声有长短”。然后,老师再从这篇文章的内容出发,相信从前面的作者生平背景的介绍,学生对于诗词的主题已经非常明确,正是曹操希望有大量的人才为自己所用,从而用这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壮志,因此这篇诗词也可以称得上一曲《求贤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一段重点强调了诗人的发愁,愁的原因便是很多贤才并不愿意与他合作来往,而这八句中主要的情感便是一个“愁”字,而“愁”是需要用酒来消解的,这也表达了他强烈的政治目的和较为多疑的性格。“青青子亲,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紧接着八句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缠绵深长,作者用含蓄的方法来提醒这些贤才,“就算诗人并没有去找他们,贤才也应该主动投奔到我的阵营中”,这也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文艺创作,使得政治性与艺术性可以完美结合。最后,老师在对整篇古诗词进行解析完毕以后,可以将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通过作者的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表达出来,可想而知,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曹操就已经运用抒情诗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胸怀大志,这种写作手法可以给学生的内心带来启发作用。

二、设置赏析方式,寻诗词深层次意蕴

赏析诗词是一种无特定的方式,并不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严格的赏析手法来进行学习。如果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将自己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生搬硬套到学生中,那学生只会认为学习古诗词是一种应试的教学方法,并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和赏析。老师可以从诗词中选取一些重要的因素来构成了解内容,将人物性格特征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结合起来,对全篇文章内容进行要点分析。除此之外,对于突出点的选择,一首好的诗词创作也总会有更多的过人之处,这也需要老师能够将情感流露到赏析的节奏中,给予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进行学习和比较,宋朝的诗词总是给人一种难得的情怀,颠沛流离的诗人总会将爱国之情挥洒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以表达自己抑郁不得志的壮志难酬,因此,每一种诗词创造都会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例如老师在讲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诗词时,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章主题内容的了解,老师也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帮助学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首先,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现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了解到辛弃疾一生的大起大落和晚年的悲凉,以及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心中抱负而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在创作这篇文章时,辛弃疾已经有66 岁了,被朝廷弃置已久的诗人又被重新找回做官,可惜朝廷并不是要再次重用他,只不过是要利用他主战派元老的招牌对军队进行号召,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对独揽朝政的做法感到忧心忡忡,尤其是当他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时,心力交瘁的他写下了这篇文章。然后,老师从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出发,上片怀古抒情第一、二句中的“千古”就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表达了辛弃疾对以往南宋朝政的无限回忆,而“舞榭歌台”则是在上句的基础上进行推荐,这反映了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人物的变更都了无踪迹。此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请每一个同学认真地思考,诗人通过引用孙权等典故,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情感?”辛弃疾引用英雄人物的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无限惆怅,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最后,老师可以用同样的形式来对下片的内容进行分析,保证每个学生能够了解这位诗人的诗词创作风格。

三、厚积薄发,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文字赏析,是每一个高中生进行诗词鉴赏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当学生学习了一定量的诗词时,就会对诗词的具体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相关的概括,这对于后期解答的准确率会有帮助。老师在讲解每一篇诗词时,可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革故鼎新的新思想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不断培养国家意识和学习意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赏析李商隐的《锦瑟》这篇诗词时,可以从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特点内容出发,将诗词的主题核心向学生进行重点讲解,以此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在首联中,“无端”便是无缘无故的意思,生来就是如此,而诗人通过引用太帝与素女之间的典故,暗示自喻诗人与众不同,普通的人只有两三弦,而诗人的色将可以有五十弦;而颔联的上句,引用了一则经典的寓言典故,庄周梦见自己化身蝴蝶,自由自在不断地缥缈,后来梦醒时,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身体里,不知道蝴蝶已经飞向了何处,再加上作者的琴瑟哀声怨曲,更能够引起诗人对于过往无限的悲哀和惆怅。最后,老师在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时,可以再一次强调典故在文章中的重要部分,诗人通过引用典故来表达自己心中无限的惆怅,正如李商隐的人生一样,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在自己正值壮年时,希望有一番作为,虽然才资聪慧,但是却不能够与权贵同流合污,而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便是表达了诗人对青春过往无限的美好心愿和思念之情。

四、结语

欣赏和学习古诗词的过程,实际上便是老师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古诗词不仅可以成为语文考试中得到高分的跳板,而且可以让学生不忘国家的历史传统,将诗词融入到自己的人生中。学生诗词的学习并不是一世之功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学生带有太多的功利心去学习,就没有办法体会到诗人创作的美好,更不会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老师要通过多种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现有的思想情感,让他们能够不断欣赏古诗词中所孕育的文化之美、语言之奥妙、精神之深邃。

猜你喜欢

辛弃疾篇文章赏析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