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怀培养“三步曲”
2020-01-08文/颜璟
文/颜 璟
心甘、情愿地将青春与澎湃写在一线临床医学工作已经二十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我如今也成为了一名带教规培生的临床老师。如何带好承前启后的规培生成为我一直思索的问题,培养他们不仅要掌握看好病的技能,还要成为一个有人文情怀、有温度的医者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如今仍清晰记得当我离开医学院校走向临床时,我十分敬重的一位从教多年的老师对我说“长不过执念、短不过善念,只有执念与善念同行,你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当时的我还不能深刻理解,而今时光飞逝,看好疾病、治病救人是我二十多年从未改变的执念。而善念却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繁忙而持久的从医工作中修为而来。
“规培生”这是一个医疗队伍承上启下的链接。未来他们将接过我们的担子,承担治病救人的责任。走进临床一线,面对这个“生死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他们的成长需要被呵护,需要去点醒,更需要去浸润转化。只有他们成为有温度、有人文情怀的医者,百姓才有真正的健康,医学才是真正的进步。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出自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越过时空,久久流传于人间,至今仍熠熠闪耀着人文之光。这就是规培生跨入临床医学生涯的第一步“执念”培养。任何一种疾病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看好,医者的工作对象是人,并不是组织器官与系统的相加,尊敬的胡大一老师说的好——“医生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医治病人应该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多地去实践安慰帮助病人的情感性行为。如果医者的人文“执念”贯穿于治疗疾病的全过程,相信悲情的尘埃也会开出幸福的花朵。
第二步人文情怀的培养可以理解为“善念的修为”。如何修为,那就是共情与同理心,与患者接触最直白的其实就是语言,年年月月日日繁重的从医生涯,要做到设身处地的同理心,给予病人抒展焦虑甚至惊恐的机会,并给予开导、耐心、解释、平抚,这是需要时间沉淀和人性修为的。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的三宝:首先是语言,其次才是药物和手术刀。这也恰恰说明了从事临床医学工作是一门“人学”,具有生命的崇高性和人文性。培养规培生成长过程中,剥离医学的人文性也就摒弃了医学的本质。“良言一句三冬暖”,寄托医者善念的语言和行为是能让病人枯木逢春的,这也是从医的真谛。
如果对规培生培养只是说教,并不会真正启迪和感染规培生的人文情怀,那进一步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就是“浸润”。带教老师有情怀有责任的“执念”和“善念”,潜移默化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时时刻刻的浸化才能真正地去启迪他、促使他成就医者仁心。今年全国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地表现出来的强大而恒久的抗疫精神就是真实版的教科书,激励和浸润了规培生们的昂扬斗志。
规培生培养路上的三步曲“执着的信念”+“善意的修为”+浸润的转化”这一韵律并驱前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才能诠释和解答医疗这个行业的 “人文本质”。
始终相信,心若有情,便会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