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

2020-01-08杜飞进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人类

杜飞进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10074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揭示历史前进方向、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2013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从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多个国际场合和国内会议上深刻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现途径,形成了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深入把握这一理念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加强对这一理念的学理性阐释和学术化研究,是深入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的内在需要,也是进一步扩大这一理念的国际影响、充分发挥其引领全球治理改革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深走实的客观要求。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类发展趋势的深刻揭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就能掌握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主动权,实现更好发展。 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就会走向衰落甚至灭亡。 当前,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再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入思考、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命题,用深邃的思想、系统的论述、严密的逻辑,深刻揭示出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当今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一)对时代潮流的正确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40 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整个世界也是如此。 那么,当今时代的潮流是什么呢? 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首先,时代潮流是时代主题深化发展的结果。20 世纪80 年代,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注意到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发展,注意到“和平的力量和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可喜的发展”,以政治家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 30 多年后,全球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国际生产分工协作进一步加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大大深化了。当前,人类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大国相对地位和利益关系进一步发生有利于和平的积极变化,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 在这一新形势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地区安全局势持续紧张,热点问题层出不穷,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全球性挑战更加突出。 在全球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快速流动的大背景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不仅要谋求和平、促进发展,而且要推动合作、实现共赢。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的重大判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人类社会“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的正确方向。

其次,时代潮流是世界人民呼声的体现。 人民的行动推动历史前进,人民的呼声最能代表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 20 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免于战争、缔造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呼声。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 冷战结束后,各国人民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为世界经济蒙上阴影。 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实现机遇共享,成为世界人民的呼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世界人民呼声、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正确选择。

(二)对世界大变局的正确应对

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重要节点。回顾人类历史,每一次重大产业革命都成为一个重要节点,促进生产力大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近代以来,工业革命更是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互促共进,其影响范围遍布全世界。 从18 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 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 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世界格局的大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如今,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这可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在其推动下,科技创新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生产力快速发展,相应地带来人类生产生活、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的革命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正确判断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革命性变化,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化危为机的重大战略抉择。

首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强大杠杆。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是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深刻变化和社会巨大进步的强大杠杆。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将对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深刻影响。 一方面,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不断突破,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将开辟更多增长源泉,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挑战日益突出,公平和效率、资本和劳动、技术和就业的关系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课题。 这些课题处理得当,将缩小南北差距,扭转发展失衡,让各国都能通过自身努力和国际合作从科技创新中受益,使世界经济获得长期增长源泉;处理不当,将导致科技鸿沟扩大、资本和劳动力回报差距扩大、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削弱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创新合作,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让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让科技创新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有效举措。

其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表现。 当今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 近些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抓住世界科技进步机遇和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崛起。 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 按汇率法计算,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接近40%。 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10 年后将接近世界总量的一半[4]。 这是世界格局发生的积极性变化,将使全球发展的版图更加全面均衡,使世界和平的基础更为坚实稳固。 但要看到,当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抬头,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内顾倾向加重、负面外溢效应增强,一些发达国家搞知识封锁,制造甚至扩大科技鸿沟,构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利因素。 保持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良好势头,推动大变局继续向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必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深走实,加强发展战略对接、经验交流、能力建设合作,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维护公平正义,推动互利共赢。

再次,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客观要求。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 以联合国为主体,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机制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治理体系,是二战以后建立起来的,为过去几十年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要看到,这一治理框架和治理体系并不完美,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演变,其不适应性逐渐显现出来。 主要是,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全球产业布局在不断调整,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日益形成,而贸易和投资规则未能跟上新形势,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十分突出;全球金融市场需要增强抗风险能力,而全球金融治理机制未能适应新需求,难以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资产泡沫积聚等问题[5]。 因此,在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是大势所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客观要求,也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强调国与国平等相待、互谅互让,通过协商解决问题,积极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顺应了世界大变局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世界繁荣稳定。

(三)对当今世界主要矛盾的正确解决

当今世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许多问题甚至战乱和冲突产生的根源。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世界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对于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确解决当今世界主要矛盾具有重大意义,将推动世界进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发展不平衡,至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表现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南北差距仍很明显。 发达国家凭借垄断地位和资本技术优势,长期占据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获取全球经济增长的绝大部分利益;而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利润率很低,因缺乏投资资金和自主技术,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局,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长期难以得到改善,贫困和饥饿问题依然严重。 目前,全球仍然有7 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难以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 其次,表现为全球范围贫富两极分化,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 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 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5]。 在各国内部,也都不同程度存在发展差距。 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在持续扩大。不平等程度加剧,成为一些国家社会动荡、恐怖活动增加的重要原因。 再次,表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一些国家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民众的生活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获得相应改善。 最后,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不平衡,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突出。

发展不充分,突出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充分。 发展中国家存在贫困人口多、生活水平低、健康状况差、就业率低、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国际地位低等多方面问题。 这些发展问题,很大程度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 很多发展中国家过去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历史上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生产品种单一,建设资金不足,造成了今天的贫困落后。 因此,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 当然,缩小南北差距的关键,并非要让发达国家减缓发展速度,而是创造条件,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受到危机冲击导致本币汇率和资金流大幅波动、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增速下滑,少数发达国家不仅没有对自己造成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负责,反而在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导致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呈现恶化趋势。 发展不充分,还表现为世界经济整体发展不充分。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虽然正在积聚力量,但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增长基础不够牢固,受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影响,贸易和投资低迷,经济全球化遇到波折。 这些制约因素,造成世界经济增长潜力难以释放,仍在较低增长区间徘徊,难以创造充足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世界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之间的矛盾,投射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运行层面,突出表现为四大赤字。 一是治理赤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却仍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秉持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导致全球治理体系既不能反映世界格局变化,又不能发挥应有效能。 二是信任赤字。 目前国际竞争摩擦呈上升之势,地缘博弈色彩明显加重。 有的发达国家动辄退群、推卸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大范围主动挑起贸易争端,更是使国际社会信任和合作受到侵蚀。 三是和平赤字。 人类今天所处的安全环境仍然堪忧,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恐怖主义仍然猖獗,不少国家民众特别是儿童饱受战火摧残。 四是发展赤字。 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从根本上解决当今世界主要矛盾指出了正确方向。 它倡导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 它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要求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倡导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开拓了新途径。

(四)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正确坚持

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含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理念,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正确坚持。

首先,发展为了人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把人民福祉放在首位。 它强调,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让所有国家的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才是最大的公平,也是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 因此,既不能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也不能把某些国家的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利益之上,而是要着眼于实现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发展合作,补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南方短板,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共同消除许多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为全球的孩子们营造衣食无忧的生活,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其次,发展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 因此,要顺应人民意愿,尊重人民选择,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搞唯我独尊、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不搞以邻为壑、恃强凌弱的强权霸道;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 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加强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因此,要以尊重和包容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

再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的是造福各国人民。 它坚持公平正义,倡导共建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谋求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为了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它倡导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打造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规范格局,避免出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解决好贫困、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照顾好弱势群体的关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好生态环境,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积极推动国际发展合作,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增加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实现全球范围平衡发展;把包容共享理念融入发展战略,提高发展的包容性,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都能享受发展红利,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它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准确把握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必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不断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它树立起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好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资源和理论体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之所以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是因为它继承、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因为它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找到了人类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现实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构建起科学的理论框架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 年12 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明确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世界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显示出巨大的真理力量。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6]这深刻揭示了世界历史演化的方向和内在动力。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世界市场形成,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民族交往扩大,整个世界逐渐形成有机整体。 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 这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深刻解答人类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鲜明指出当今时代“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新特点,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联的客观规律,提出推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世界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其次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度重视推动构建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先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重要外交理念[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确立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形成了“一带一路”、全球治理观、安全观、发展观、正确义利观、全球化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7],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创造有利条件,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 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8]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爱好和平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基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倡世界各国人民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主张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促进世界丰富多彩、欣欣向荣;强调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这为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相处贡献了中国智慧。

最后是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2017 年1 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吸收借鉴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时指出:“从360 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 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 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 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 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9]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各国主权平等,坚持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强调沟通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政治谈判是解决冲突的根本之道;维护国际法治权威,强调依法行使权利,善意履行义务;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强调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强调应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身陷困境的无辜百姓送去关爱,送去希望,应该秉承中立、公正、独立的基本原则,避免人道主义问题政治化,坚持人道主义援助非军事化。 这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站在全球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高度,把和平、发展与合作推向了新境界。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构成逻辑严密、思想深邃的理论体系。

首先,以当今世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国际关系的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 这一思想在当今世界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同时各种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背景中,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深入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决定的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民族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地域关系等国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深刻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命题。

其次,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为主题,以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为主线。 这一主题主线的确定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环顾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 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括最近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 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 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 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10]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为主题,以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为主线,就能够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这便站上了真理和道义制高点,把握住了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我们党不仅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且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始终坚持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 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为主题,以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为主线,才能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同时,中国人民圆梦的过程也必将给各国创造更多机遇,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更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为主题,以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为主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再次,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逻辑起点。如前所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本内涵是:科技创新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对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深刻影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崛起,深刻改变世界格局;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要求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当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呈现许多新特点。 比如,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产业链分工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生产的全球协作性进一步增强,世界经济联动性进一步提高;经济全球化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也存在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在形式和内容上面临新的调整,理念上应该更加注重开放包容,方向上应该更加注重普惠平衡,效应上应该更加注重公正共赢;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正在使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竞争呈现新特征,既有激烈的制度竞争的一面,又有深化和扩大合作的一面。 总体上看,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仍是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迎来了向更好方向转变发展的契机。 如何抓住契机、促进转变,开辟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重要任务。

最后,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理论内核。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核,概括起来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要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反对以牺牲别国安全换取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实现普遍安全。 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要继续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维护发展中国家发展利益和空间,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 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 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全方位描绘出各国携手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未来图景,既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实现的目标,又指明了实现目标要坚持的理念原则和具体路径;既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主线,又包含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范畴,构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核。 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一个方面都具有丰富内涵,都包含着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同时五个方面又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相互支撑,构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框架,并由此生发出丰富的思想观点、理念原则、实践路径。由此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

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合作共赢的新思路代替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你输我赢的旧思路,把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世界更好发展奉献了中国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的理论,有着鲜明的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带头作用和引领作用,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不仅为完善全球治理、平衡世界发展、促进文明互鉴、实现合作共赢贡献了巨大力量,而且促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内在贡献: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11]中国是有着14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的近20%。 中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意味着世界上近20%的人口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7 亿多人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应用,区域经济逐步实现协同发展,产生了更广泛、更强大的辐射效应,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特别是加大对困难群众精准帮扶力度,将在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促进世界更加和平安宁,让人类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二)坚实基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在主要大国中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为舞台,以深化务实合作、加强政治互信、夯实社会基础、完善机制建设为渠道,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全面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7]。 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目前,中国已同100 多个国家、地区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初步构建起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为当今世界处理国与国关系提供了新模式,在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

(三)关键举措: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同时主张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要想公平有效,必须跟上时代,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第一,主张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过程应该体现平等、开放、透明、包容精神,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补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南方短板,汇聚南南合作的力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第二,主张坚持规则导向完善全球治理,强调以规则为基础加强全球治理是实现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规则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而不是谁的胳膊粗、气力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搞实用主义、双重标准,合则用、不合则弃。 第三,倡导各国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积极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第四,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 第五,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演变,提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方向和原则,推动与时俱进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应该以开放为导向,坚持理念、政策、机制开放,适应形势变化,广纳良言,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应该以合作为动力,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合作是必然选择,各国要加强沟通和协调,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应该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12]。 中国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定践行多边主义,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四)人文基础: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促进互学互鉴的人文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 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13]“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4]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 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 中国坚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让文明互学互鉴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 2014 年9 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0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应该注重坚持的原则:一是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二是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三是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时空、超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四是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5]。 在实践中,中国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中国始终做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深入拓展人文交流合作,广泛开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等各领域人文大交流,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开辟合作渠道,加强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五)物质基础: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调整变革之时,只有开放才能使不同国家相互受益、共同繁荣、持久发展,才是各国应当作出的明智选择。”[4]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强基石。 为此,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在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扩大市场开放、完善开放格局、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多双边合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加强同世界各国在贸易投资、财金、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帮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共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 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更加完善,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落实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世界各国共建开放合作的世界经济、开放创新的世界经济、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中国坚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让世界贸易组织在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增强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更多国家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加快中欧投资协定、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合作,携手分享发展机遇、应对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国提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化再平衡的中国方案,呼吁联手打造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给经济全球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坚持促进共同发展,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实现发展的同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无偿援助、优惠贷款,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成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项目。 因此,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 中国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5]。

(六)自然基础: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3]“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11]为了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发挥引领作用,与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鼓励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其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机遇常抓不懈。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克服自身困难,不仅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生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还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据测算,2018 年中国单位GDP 碳排放量比2005 年下降了45.8%,提前完成目标,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3%,同时,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位居世界第一,累计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居世界首位[16]。中国始终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将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同本国发展战略深入对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七)实践平台: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2013 年,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的演讲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17]。 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初衷和最高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它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它让各国都从中受益,实现共同发展,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18]。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就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19]。 几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在中国大力推动下,“一带一路”建设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 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突出发展视角,把支持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融入其中,为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致力于推动国际社会各成员共同发展,已成为造福各方的国际公共产品和世界最大的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 截至2019 年10 月底,中国已经同137 个国家和30 个国际组织签署197 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中国同“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总额超过6 万亿美元,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20]。 第三,大大造福了各国人民,基础设施联通网络初步成型,沿线产业合作形成势头,各国政策协调不断加强,民众从合作中得到实惠。2019 年6 月,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可使3200 万人摆脱日均生活费低于3.2 美元的中度贫困状态,使全球贸易增加6.2%,全球收入增加2.9%[21]。 第四,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将进一步丰富,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日益变成现实。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