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的当代艺术设计教育
2020-01-08赵世学王荣碧
赵世学 王荣碧
重庆工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背景下设计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8231)
赵世学,1970.01,女,河南人,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传统艺术、设计美学。
王荣碧,1996.03,女,四川人,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世界文化相互包容,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态势。青年学生对新鲜的外来文化乐此不彼,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就是例证。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比如中国的“寒食节”鲜有人知。笔者在从事艺术设计教学20余年过程中发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重技能、轻人文;二是重形式、轻内容。而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所开课程中,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少之又少,设计基础课《三大构成》本身就是外来的,是重视形式感的具有抽象的数理美与机械美的德国设计风格,而作为未来的设计师,在掌握了基本设计原理与方法,学会了软件之后,决定设计作品高度的往往是文化底蕴。回顾过去,老一辈的设计家常沙娜、张仃、庞薰琹等都是扎根传统的杰出艺术家,当下著名的设计师靳埭强、林家阳等,也是在漫长的人生经历、艺术经历中,经过时间的沉淀、多次失败的反思后,最后回归到中国文化中,从中挖掘设计灵感,成为了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设计大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这一现状,亟待在大学期间,将传统文化与专业课一起,融入课堂。
一、基础课教学方面
在设计教学实践中,需要依据系统论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整体性、层次性、最优化、动态性等,围绕高校设计教育培养目标,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教育纳入课程教学改革体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知识结构为重点,在教学体制中增设传统文化内容,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增强设计创新能力和意识,加强国家文化自信观教育的构建。
在实践课中,找出渊源关系,如《三大构成》课,借用包豪斯的构成原理,在平面构成中,以传统纹样“福字”“寿字”“回纹”“鱼纹”“云纹”等为元素,借用构成的形式,可绘出漂亮的图案,作为地毯、围巾、床单、窗帘等新品设计。还可借经典古诗词的意境,做构成练习。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句古诗,在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有动感的、有声音的一幅“点”画面构成。让学生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设计一幅“点”的构成;“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古诗,仿佛一条流线、一缕青烟,从眼前划过,让我们眼前感受到灵动、速度,象一幅寥寥数笔的水墨画。让学生以“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境,设计一幅“线”的构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的意境中辽阔的沙漠、宽阔的河流,构成了一幅“面”的自然画卷。让学生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设计一幅“面”的构成。
色彩构成中,以中国传统五色,即白青黑赤黄为主,做对比色、明度推移练习。白青黑赤黄,对应金木水火土。红色象征生命,是血液的颜色,红色表示诚意,即歃血为盟。红色表示压胜辟邪,红色是神秘权威,如印章;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是皇帝专用的颜色,是帝王之色,也是最高等级的颜色,如故宫建筑群,俯瞰故宫就是一片黄色琉璃瓦顶;绿(蓝)色是恭王府琉璃瓦顶颜色,是古建筑中第二个级别的颜色;白色在欧美象征完美、神圣、纯洁,阿根廷人喜爱白色,阿根廷主场球衣,用的就是蓝白相间,这与阿根廷国旗的颜色一致。在日本,白色表示神圣;黑色是中国道家的象征之色,其审美思想被画家、文人接受。江南乃文人荟萃之地,服饰多为玄色,房屋为粉墙黛瓦。
立体构成中,可将古建筑元素的引入其中。中国古典建筑是极具东方美学思想的立体设计,不仅具有灵动的外在形态美,还有着厚重的内在文化美。外在形态体现在从上至下、由内而外的建筑构件,如屋顶、斗拱、雀替、悬鱼、挂落、门窗、柱础等,内在文化体现在它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先哲思想、伦理纲常,如天人合一、天圆地方,以及宗法制度、民俗文化等。中国古典建筑以木材为主,兼有砖石,建筑构件在满足于功能的同时,又加以装饰,每一个构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将这些元素运用于立体构成练习之中,带着浓浓的中国风。
二、专业课教学方面
(一)“传统图形研究”课与陶瓷釉上彩的结合
传统图形与陶瓷本身都是中国传统艺术,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业形式上有创新,深受学生喜爱。“传统图形研究”“装饰与图案设计”课,这是以传统艺术即传统图案为内容的课程,理论上完整系统讲授中国装饰图案的发展历程及历代经典,适当增加临摹课,如临摹敦煌壁画等。同时,“传统图形研究”“装饰与图案设计”课,可与陶瓷釉上彩结合,将优秀图案绘于瓷盘,如“凤立梢头”“三阳开泰”“金玉满堂”“年年有余”“黛玉葬花”“刘海戏蟾”等,利用学院现有陶瓷实验室的设备,电窑烧成,烧成之后的作品成为具有独立陈列价值的艺术品,这是笔者近年具有特色的教学成果,先后举办学生作品展多次,反响强烈,还有较好的市场回报率。
(二)“设计美学”中传统经典作品的品评
“设计美学”涵盖功能之美、科学之美与技术之美。以中国历代经典艺术作品为例进行品评,可以让青年学生从中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1.“功能之美”,从手工业时代的青铜器、金银器、彩瓷、锦绣等为例,阐述错彩镂金、雕饰满目之美。以宋瓷、明式家具、民居等为例,分析清淡雅致、淳朴自然之美。以古典建筑、园林为例,讲述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尤其园林中的大量楹联、匾额、碑刻、书画题记等,印证了古人造园中在保留“宛若天成”的自然美的同时,所增添的文化趣味;2.“科学之美”,以气势恢宏的北京故宫为例,谈对称,故宫以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左右分布东西六宫,这种对称体现了稳固,体现了皇权至上。通过建筑群之间的关系讲述和谐中的均衡、节奏、比例、统一等;3.“技术之美”,以传统制陶的手拉坯再现手作在艺术品中的所体现的美感,技艺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成品的完整性,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能使作品更富有魅力,如修坯时工具留在坯上的痕迹,条纹或是跳刀斑点,形成肌理,可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性。装饰过程中纹样的选择、刀法、刻工等体现了手工艺的触感与质感,是带有温度的审美享受。
(三)“陶瓷艺术”课中非遗传承人进课堂
将优秀的民间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课堂,进行优秀的民艺、非遗的继承性学习和创新,结合专业课程做资源对接,充分展示传统文化魅力。在课堂上教师与技师同时传授知识或技能,在实验室现场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爱国情怀,引导青年学生通过文化的认同获得设计灵感和创新之道,逐步培养学生自主了解和主动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熠熠生辉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例如,笔者上的“陶艺课”,教学环节中设计了拉坯师傅进课堂的一天,让学生设计好所需要的瓶形,发挥重庆荣昌陶地域性文化资源优势,请荣昌师傅来拉坯成型。这样直观的拉坯教学让学生很受益,大大培养了学生的拉坯兴趣,不少学生通过短短的课程,就能够独立拉坯,更有学生了解“去哪学拉坯?”甚至以后想从事这门职业。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保护、传承非遗手艺起到了宣传作用。针对当下非遗传承人拉坯年龄“断层”现象,能得到有美术基础的青年大学生的喜爱,感到非常欣慰。
三、结语
响应习总书记“四个自信”讲话精神,将设计创新教学提升到国家文化自信的高度进行探讨,重建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及当代中国间的血脉联系,形成有中国个性和特色的设计,促进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设计,这也是中国设计崛起的灵魂之所在,是设计创新的原动力!通过在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确立设计主体国家文化自信观,不仅爱中国文化,还要在设计创作中运用并传承。以对传统文化最基本价值的认同为基础,作为凝聚国家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这也是当下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战略资源,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力量无法替代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