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中国白”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再启航
2020-01-08随观堂瓷研所
随观堂瓷研所
德化,是与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镇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的千年古县,以烧制白瓷(纯白釉的素瓷)著称。
德化白瓷,元时已成为宫廷供品(《安平志》载:“白磁出德化,元时上供。”),并为历代宫廷所倚重。德化白瓷,自元时起依托泉州港的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走上了“海上丝绸之路”,畅销海外。德化白瓷,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和追捧: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刺桐(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日本学者上田恭辅在其所著的《支那古陶瓷研究の手引》中说:“如果以客观而公平的态度给予评价的话,可以说是比玉更为华丽。以陶工的技巧来说,更可号称中国古今独一无二的优秀作品!……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叹之声!”
中国文博专业研究员刘幼铮在其所著的《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中说:“德化白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领域中的重要系列之一,其制造工艺和艺术成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陶瓷研究专家黄静在《永远的中国白——广东馆藏德化白瓷集赏》一文介绍:“从15世纪起,欧洲各国掀起了仿造德化白瓷的热潮。1470年意大利人从《马可•波罗游记》中学习德化白瓷的配方和制法,生产出‘梅迪西瓷器’,实际上只是低温陶器。到了1710年,德国迈森成功烧制出硬质瓷器,这是欧洲瓷器的滥觞,也是欧洲仿造德化白瓷最早的成功者。此后在1725年相继建立的法国尚弟里和门尼西瓷,以及后来建立的法国圣科得、查得密瓷厂和英国的切尔西瓷厂等,也都纷纷模仿德化白瓷进行生产,使欧洲的陶瓷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德化白瓷,在中国人的眼里是瑰宝,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东方艺术之魁”。让德化白瓷有如此殊荣的功臣有二:
其一、大自然赐予德化的天然瓷土。
《天工开物》载:“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南则泉郡德化。”《德化县志》载:“泥产山中,穴而伐之、绠而出之,碓舂细滑。入水飞澄,淘净石渣,顿于石井,以漉其水,乃抟埴为器。”《马可•波罗游记》载:“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程序如下: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合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
德化瓷土不仅氧化铁和硫化物的含量极低(这两者是影响瓷器纯度和白度的主要因素),而且氧化钾的含量高达6%,所以德化瓷烧成后不仅洁白如玉,而且瓷胎致密,玻璃质较多,透光度极好。
这种纯白釉的素瓷,在光照下会隐现出或粉红色,或乳白色,极美,人们非常喜欢它,并为它取了很多的雅称,比如“少女红(少女白皙的肌肤透出的红晕)”、“鹅绒白”、“猪油白”、“象牙白”……欧洲人则为它取了一个标志性极强的名称——“中国白”(Blanc De Chine,由法国·普拉德在《1692年巴黎通讯地址实用手册》一书中对明末清初德化白瓷的命名)。
其二、德化的制瓷匠人。
1.将德化专有的泥土变为陶瓷艺术精品的明代艺人何朝宗是功臣之一。何朝宗探索出适合本地瓷土特质的陶瓷雕塑技艺,“把中国的制瓷艺术推向最高境界,由此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雕塑典范和完整的雕塑范式——‘何派艺术’”。
何朝宗将中国古代传统宗教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泥塑、木雕及石刻造像艺术表现手法运用于陶瓷雕塑之中,并“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匠心独运,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何派艺术”。何朝宗先生长于佛教人物,其塑造的观音像形态万千、丰润饱满、端庄典雅,达摩像容貌威严、身材伟岸、气宇轩昂。
对于何朝宗,中国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见过明(代)何朝宗雕塑观音的人无不为之惊呼,以陶瓷之脆性,表现衣褶之柔软;以陶瓷之生冷,表现肌肤之温润;德化白瓷堪称一绝,前后无人能与之比肩。”
2.将德化陶瓷艺人手中的瓷坯变为“中国白”之艺术精品的窑工是一群功臣。窑工们针对本地瓷土的特质,探索出了一套与之匹配的窑炉结构系统。德化“早期的龙窑因升降温快,通风好,窑内多为还原氧气,故元时的德化白瓷釉色皆偏青。到了明代,依斜坡而建的分室龙窑演进为阶梯状的阶级窑。后者在节省燃料、提高窑温、控制氧气和增加产量等方面都优于前者,对德化‘中国白’的诞生居功至伟”。
德化人创造的“阶级窑”后来被世人誉为“世界串窑始祖”。1976年福建省博物馆和厦门大学联合发掘了屈斗宫和碗坪仑二处窑址,揭出一条结构较为完整的窑炉,其窑基的坡长57.1米,宽1.4至2.95米,共有17间窑室,14个窑门。“德化屈斗宫窑址(包括浔中、盖德、三班三个宋至明代的窑址)”于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备受保护与重视的国家级民间工艺瑰宝。
我师承“何派艺术”传承人陈明良。陈明良先生曾谆谆教导我们:“每一件古陶瓷都具有地理意义,而经过时间的洗涤和岁月的沉淀,赋予了历史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挖掘和保护它们,纪录变迁,见证历史。让它们的历史意义更具时代感。”伟业的创造,是先辈之功,而伟业的再度辉煌,需要后人继续发奋图强。
2009年,我与丈夫共同创立了“迪云坊陶瓷研究所”,选用举世闻名的“中国白”为颜料,在传统陶瓷技艺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作品注重神韵、线条流畅的传统特色,即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的艺术风格,集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于一体。我们的代表作《忠義千秋》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优秀作品“文博杯”创新奖评比金奖,参加2019年省首届“陶艺杯”现场陶瓷技能作大赛荣获金奖。
在传承传统文化和创新现代文化的道路上,我的努力也获得了人们的认可,我荣获了“国家一级技师”和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及首届“华夏陶瓷雕塑名师”等多项殊荣。
当代的德化陶瓷艺人,一个个都在弘扬传统陶瓷文化,创新现代陶瓷文化的道路上努力奋进着。先辈为德化陶瓷艺术奠定了伟大的基础,我们后来人不会辜负。德化“中国白”在2012年10月正式入选了“国家名片”,这是一代代德化陶瓷艺人的荣耀。
当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伟大构想时,我们德化人紧紧抓住了新时代的新时机,启动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复兴中国白”计划》。我们德化人,要让“中国白”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再启航,再创辉煌。
如今,德化成为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世界陶瓷之都、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产品远销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