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家学 求创新
——瓷上雪景山水创作谈

2020-01-08林晓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德化白瓷雪景

林晓芳

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与江西的景德镇和湖南的醴陵并称中国近代“三大瓷都”。

德化窑以烧制白瓷著称,始于宋代,鼎盛期在元、明。

德化窑最初生产的白瓷主要是日用器,元代跻身宫廷供品,并依托福建泉州港(元代已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的世界第一大港)的兴盛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畅销海外。宋、元时期的德化白瓷,多采用刻划、压印、堆贴、镂空等装饰技法。明代的时候,德化涌现了一批陶瓷雕塑艺人,他们以精湛的技艺让雕塑白瓷得到了世人的青睐。清代,受景德镇窑的影响,勇于探索的德化艺人仿学景德镇窑的彩绘技艺,开德化彩绘瓷先河。

我出生于福建德化的一个陶瓷彩绘世家,自幼随祖父林质彬学习绘画技艺。祖父以新彩在瓷上作画,最擅雪景山水。祖父的雪景山水充分利用了德化白瓷特有的洁白瓷质,“借地为雪”,以刻、点、擦等手法精心经营“留白”,以之营造雪之意境,创造了最适合自己的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留白式雪景山水”。受祖父的影响,我也热衷于雪景山水的创作,但我没有完全承袭祖父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而是在承袭祖父彩绘技艺的基础上,广采博取,将新彩、五彩、青花、古彩、颜色釉(以颜色釉在瓷上彩绘,兴于当代)等彩绘技艺相融合,并更多地使用减法来创新展示雪景的意境,使之更具时代语言。

我从事瓷上彩绘工作已有20余载,回顾以往,可以说是家学渊源为我奠定了艺术基础,是家学渊源为我建造了基础台阶,让我有了一个较高的艺术起点。然而,我没有停滞于家学,而是在承家学的基础,努力突破家学,与时俱进,因为我明白——艺术要有时代精神,艺人要用时代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艺术。

我的《瓷上雪景山水》既有家学渊源,也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一、我的《瓷上雪景山水》在继承古代文人雪景山水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1、“中国古代文人与南宗禅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唐末南宗禅盛行开始,一直到‘南北宗’绘画理论的明代,文人雅士修禅之风一直盛行。而因此,南宗禅宗的思想也是文人绘画实践的直接精神来源之一。”修习禅法的王维,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南宗之祖”,善诗又善画,充满禅意是其诗、画的主要特征之一,如其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就充满了清幽、虚空的禅宗意境;其画《江干雪霁图卷》以留白营造雪地纯白、幽静的意境,给人以宁和清静之感,也充满了清幽、虚空的禅宗意境。自王维起,雪景山水一直都是中国文人表达禅宗思想的画种之一。

我也修禅,禅意也是我雪景山水的主要精神来源之一,但我在画中表达的禅意思想与古代文人画相比,是热衷现实、关心世事的,是从当代现实生活中的感悟而得,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

2、古代文人雪景山水所表现的题材有一定的程式——“冬则画以人物寂寂,围炉饮酒,惨冽游宦,雪笠寒人,骡辆运粮,雪江渡口,寒郊雪腊、履冰之类也”,这些都是国画中传统雪景山水的典范题材。

我的《瓷上雪景山水》承袭了古代文人雪景山水的典范题材,却没有局限于这些题材。我崇尚“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崇拜黄宾虹等老一辈艺术家在传承中勇于创新的精神,秉持“创造,由游览写生成之”的思想,深入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可以表现当代人的生活景象的题材,使之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

二、我的《瓷上雪景山水》是对家学的传承,也突破了家学传统工艺

祖父创造的是“借地为雪”的“留白式雪景”技法,采用的彩绘工艺是新彩。

近年来,我在探索家学传统彩绘工艺与泼彩技法(以泼彩技法在瓷上作画,兴于当代)的结合,以之进行山水画创作,因为泼彩技法能在营造一个大氛围的同时,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意境思考与视觉效果,我非常喜欢。

从艺以来,我一直在探索多种彩绘工艺的综合运用,采用的彩绘工艺,不只是新彩,还采用了五彩、青花、古彩、颜色釉工艺,是多种彩绘工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形式。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新生事物,才能让家学永留传,才能让家学发扬光大,才能让家学成为社会的所需。

我一直在追求作品的时代感,而“艺术作品的时代感是多方面的,如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新工艺、新技术等”,我正在努力让自己的作品有这些新的元素。

猜你喜欢

德化白瓷雪景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折多山雪景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大坂山雪景》《高原平湖》
德化昆坂村:穷山沟变身红色旅游胜地
特发性腹痛一例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雪夜遇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