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典型案例
——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
2020-01-08范宁
范 宁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由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五个专业组成智能制造专业群。基于专业群前期的建设成果,智能制造专业群获批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立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对标深圳职业学院,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观念保守、模式单一不灵活、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突出问题,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主要从现代学徒制、订单人才培养与“定制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学历证书+多个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实施。
1 主要做法
邀请企业技术专家、院校教育专家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确定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多技术技能复合的人才观”为指导,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1 现代学徒制
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签订《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协议书》,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双导师选拔、聘用管理办法》、《双向挂职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管理与制造管理。
构建“321”三段式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企业全程参与育人过程。第一个“3”是指学生用3个学期(第1~3学期)在学校学习公共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及部分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案例,由专业群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利用校内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教学;第二个“2”是指学生用2个学期(第4、5学期)赴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学徒制学习,由企业按1∶5~1∶10的比例确定技术能手与学生的师徒关系,全程由师傅负责专业课程教学与实操训练;第三个“1”是指学生用一个学期(第6学期)开展顶岗实习,由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安排在各机器人公司从事工业机器人生产、组装、调试等岗位的顶岗实习,或安排在全国各省从事工业机器人售后服务、销售等岗位的顶岗实习。
1.2 订单人才培养与“定制教育”
深化产学融合,与中国能建集团东电一公司开展“订单教育”与“定制教育”,根据企业需求,校企共同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课程、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工作,建立工作流程、标准、规范、制度及“企业代表”的监控机制,实施“定制教育”。
1.3 创新创业教育
将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公共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专业平台课与专业课程中加入创新能力训练,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80%)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定期举行创业校友报告会,邀请校友回校面向学生传授亲身的经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巧;通过学院网站、QQ群,对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进行宣传;智能制造领域示范性就业创业实训培训基地、双创学院、创业孵化器入驻项目等平台,提供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条件;积极组织及参加各类创业大赛、精品简历大赛,鼓励师生一起、师徒一起创新创业,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1.4 卓越人才培养
专业群内开设“卓越技能人才班”,按智能制造技术组合模块划分为工业机器人技术卓越班、高端数控技术卓越班、逆向工程技术卓越班、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卓越班,覆盖全专业群10%在校生。各卓越班实行由企业大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开展“双师”联合培养,各年级学员经选拔后混合编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滚动培养,每周开展6学时卓越人才培训。卓越技能人才班学员将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科研项目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专业知识与提升职业技能,成为带动专业群学生技能发展的排头兵。同时带动专业群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1.5 学历证书+多个职业技能证书
根据《关于做好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积极申报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项目的“1+X”证书试点,获得了批准,紧跟要求及建设步伐,开展面向在校学生、社会人群的培训,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2 结论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深化了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实现了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在后续的工作中,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进行深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