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引导因素的作用
2020-01-08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樵锐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樵锐
在互联网、自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工作已经逐渐成为未来我国各大高校、教师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关键[1]。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种类逐渐丰富,所涉及的教育内容也趋于多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问题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客观上形成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发展模式。因此,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问题、提升策略进行分析,已经成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和整个高校阶段教育工作的重点。
1 高校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困境
1.1 学生主体性缺失
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工作已经逐渐促使高校、教师、学生三者剔除了传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缺陷,开始尝试构建现代思政教育体系,但是由教师、学生构建的现代思政教育体系仍没有对教育体系中各主要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改革[2]。虽然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但是仍然没有走出固有化的主客体关系。也就是说,该体系依旧强调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属于从属地位,但是思政教育不单单是老师主导的,而是一种双向行为,对学生的忽视也降低了学生的主体性。
1.2 思政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负面影响
一般来讲,思政教育是一种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都相对比较开放的开放式教育,而且其授课主体也是相对开放的状态[3]。其弊端是大课堂教学,互动少。想要建立比较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大课堂以外,还要小班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内容不单单是固定的思政知识,还可以涉及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如感情、学业等。而且往往是以老师说教的方式,运用科技手段比较少。加上学生的心理具有排他性,老师难以捕捉到学生的心理动态。所以在开放性的课堂中捕捉学生的心理动态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难题。
1.3 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滞后性
目前,我国教育水平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思政教师队伍也在逐年发展,进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相关教师编制紧张、培训经费不足、教师技能滞后等。很多学校存在思政教师兼任心理健康教师的情况,导致两者之间的脱节,也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2 高校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效性的对策
2.1 增强思政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责任感,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把思政教育作为一个学生增强自身认知水平的平台,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责任感等。其次,建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和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主体参与意识,提升心里健康的时效性。
2.2 协调思政教育开放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排他性之间的关系
在实践中,要把思政教育的开放性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排他性的关系协调好,两者可以相互借助发展。在课堂上灵活教学,可以借助思政教育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促使思政教育的开放性与大学生信息健康教育排他性共同开展。
2.3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师资力量建设
首先,要改变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师合二为一的现象,严格核实教师编制,重视在校生人数和科研需要,配备合理化。其次,要逐步充实完善教师队伍,尽量让校内学术骨干来从事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学,还可以适当返聘一些优秀的退休教师,年轻的老师可以多向他们学习。最后,要完善教师的培训体系,增强其专业素养和技能,可以定期培训、课程轮训等,全面加强高校思政教师的技能和水平。
3 结语
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我国近些年高等教育以及研究生阶段招生人员增幅较大。在此前提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尤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条件的不断放宽,高校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逐渐成为各大院校、各类型专业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教育之间时效性的影响和优化措施进行分析,有助于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