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党建引领 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2020-01-08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员会
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员会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①龚维芳:《强化基层党建 引领治理创新》,《人民日报》2019年12月6日第5版。深圳光明区肩扛“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大旗,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为目标,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这充分说明,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夯实基层治理的地基,是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性、基础性工作。
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多次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第148页。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深圳北站社区时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③黄树贤:《奋力开创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新局面》,《求是》2018年第15期。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在强基础、补短板上下功夫,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①丁彬:《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生动实践》,《光明日报》2020年1月15日第5版。光明区现有管理服务人口约140万,非户籍人口约占92%;企业数量超过6.6万家,中小微企业约占99%。人口、经济结构复杂,管理服务体量较大,社会治理基础较为薄弱。自2018年成立行政区以来,光明区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发展定位,按照“一流城区应有一流治理”的工作思路,通过做强社区党委、做实党建网格、做优党群服务中心、做活智慧社区等举措,全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光明区党建引领项目获全国党建创新成果“十佳案例”金奖;辖区97%矛盾纠纷实现在社区内化解,上访批次、人次同比大幅下降51%、65%,赴省进京集体访“零发生”;信访工作年度绩效考核列全市第一,被国家信访局确定为“三无”县(市、区)。目前,光明区基层党群和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各项重点工作推进更加顺利,仅用36天完成红坳村整村搬迁土地整备签约、22天完成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地整备计划签约工作,创造大项目土地整备的新速度。
二、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主要经验
(一)党委领导摆到最中心,筑牢治理基础
以党建作引领,带动基层治理同向发力,是巩固党执政之基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需要。将党委的领导作用摆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最中心,有利于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巩固并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发挥其凝民心、聚民力、汇民意的积极作用,扎实打牢基层治理基础。②青连斌:《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学习时报》2018年6月18日第1版。2016年以来,光明区以实施社区党建标准化为契机,将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实现社区党组织与股份合作公司人、财、物全面脱钩,党组织行使各项权利不再受到“掣肘”,社区党委威信明显增强,真正成为基层各项事业“主心骨”。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确保“有人干事”。从社区“一把手”着手,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建立社区党委书记动态调整机制,先后免去13名社区党委书记,选派11名科级及以上干部全脱产接任,全区31名社区书记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64.5%,按照不低于1:2比例,建立社区党委书记后备人才梯队。由区统一招聘,建立一支千人规模、平均年龄33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64%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由社区党委统一管理使用。
二是强化党委权威,确保“有权管事”。明确和规范人事安排权、管理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领导保障权等“四项权力”,巩固社区党委在社区各类组织的“主轴”地位。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股份公司集体股表决权同股同权,落实社区党委书记兼任股份公司监事会主席或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赋予社区党委对股份公司决议的前置审议权,全面加强党对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管和领导,使社区书记真正成为社区“话事人”。赋权社区党委统筹协调行政、司法、社会资源,推行扁平化管理、集团化运作,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大合力。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确保“有钱办事”。区财政每年安排每个社区3000万元的强基惠民工程经费和200万元民生“微实事”专项经费,由社区党委结合群众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党群服务活动,解决群众身边问题,推动社区民生基础工程建设,让社区党委统筹和主导各类社区民生项目申报、建设和资金使用,确保社区党委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努力办好小事,勤勉办好实事,尽力办好难事。2017年至今,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2500余个,投入资金近1.6亿元,强基惠民工程1400余个,投入资金近20亿元,党群服务覆盖百万居民。
(二)组织堡垒建到最前沿,深耕共建土壤
基层党组织是群众认识党的“窗口”,是党的力量增长的“源泉”,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要想将党组织力量全面延伸到基层各个角落,就要打破传统的党组织按领域、行业、部门等分开组建的单一模式,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组建各类党支部,才能更加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组织动员、统筹攻坚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立足精细化管理,把“支部建在网格上”。以工业园区、城中村、物业小区为基本单元,整合社区党建、综治、城管等网格,将支部建在网格上,以网格党支部为社区治理终端,有效调动街道驻点部门、党员志愿者、社工及各类专业服务力量,为居民提供“组团式”“物业式”“义工式”服务,实现“党建单元”和“治理单元”高度统一。如光明区公明街道将五个社区党委分解成16个片区党总支,下辖335个网格党支部,构建“社区党委—片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三级组织体系。将社区党员、街道机关党员、两新组织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等“五员”全部纳入网格党支部管理,实现“所有党员进网格,所有网格有党员”;社区党委书记、综合治理中队长“一肩挑”,片区党总支书记、综合治理组长“一肩挑”,统筹辖区各类资源、人员开展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等工作,有效打通基层治理和党群服务“最后一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区84个防疫网格和210个围合单元,与418个党建网格环环相扣,无缝对接,党建动员体系迸发了新的强大动能。
二是立足精准化服务,把“支部建在家门口”。紧盯基层治理薄弱点、空白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基层所需、居民所求入手,纵向延伸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按照边界清晰、大小适当的原则,在不打破现有管理格局的前提下,通过完善网格、片区、楼栋等网格化管理单元,把“支部带领、党员带头、组织带动”贯穿到物业、商业圈、产业链。如光明区凤凰街道打造党建引领“满天星”行动,依托辖区原有的224个基础网格,划分22个网格片区,建立22个网格党支部、66个党小组、5支“满天星”志愿服务联盟队伍,搭建“街道党工委领导—社区党委统筹—网格党支部管理—楼栋党小组包格—党员包楼”五级组织架构,打造“1(党工委)+7(“满天星”七大工程)+22(网格党支部)+66(党小组)”分层组团党建网格体系,确保“每个网格都有党组织、每名党员都在网格中”,最大限度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至基层的神经末梢。通过建立“三张清单”,即通过调查辖区群众的需求,形成“社区治理服务需求清单”;通过调查党员干部爱好、专长,列出“党员干部服务意向清单”;结合安全生产、信访维稳、治水提质、土地整备、扫黑除恶、城中村综合治理等街道中心工作,形成解决问题的“项目清单”,推进群众服务精准化、精细化。
三是立足精致化服务,把“支部建在工地上”。把建筑工地、商业街区、农贸市场等特殊人群聚集场所作为党建阵地,打造全省特色党建品牌。如光明区玉塘街道依托“筑梦·红色家园”组建红色家园党支部,将驻地建设单位28名流动党员吸收进组织,搭建“党支部+社工+志愿者”立体化管理架构,引导和鼓励建筑工人积极参与家园运营管理,形成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良性循环,在工地设立“红色加油站”(组织生活室)、“红色映像馆”(影视播放室)、“红色思想库”(党建书吧)等党建功能区,开设“心灵会客室”“健体康复站”“童趣亲子园”等党建服务区,为在地工友提供心理咨询、简单医疗、亲子服务,打造爱心超市、建设者夜校、小候鸟驿站等特色服务品牌。成立以来,累计服务工友5.8万余人次,开放场馆3300余小时,开展特色活动100余场,工地大小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化解,未发生一起劳资纠纷上访和打架斗殴等社会治安事件。
四是立足精准化攻坚,把“支部建在项目上”。把土地整备、治水提质等重大项目现场作为加强组织建设和检验考察干部的“考场”。如光明区新湖街道在科学城启动区土地整备指挥部建立临时党委和青年干部训练营,实现“组织生活在一线、党员冲锋在一线、干部培训在一线、干部考察在一线”,党员干部带头领最难的任务、啃最硬的“骨头”,社区党员带头签约迁坟、带头做其他群众工作,汇聚成土整工作强大合力,仅用22天就完成光明科学城启动区1.82平方公里、25天完成光明中心区(新湖辖区)2.33平方公里整备任务,创造土地整备“科学城速度”。
(三)骨干力量沉到最基层,厚植共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必须夯实基层。要有千千万万优秀基层骨干,结合实际情况落实好各项工作”。①徐彬,孙成尧:《建设高素质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光明日报》2018年4月17日第5版。基层是大舞台,一线是大熔炉,实践是大考场,把各类资源力量下沉基层,既是对优秀骨干力量的磨砺和考验,也是有效破解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问题的“金钥匙”,干好基层各项事业的“定海针”。
一是下沉行政治理力量。整合街道政法、执法、应急、网格、市政等2500多名工作力量下沉社区,组建由社区党委书记兼任中队长的社区综合治理中队,赋予社区党委对治理中队的统一指挥权和实时管理权,建立与社区党组织协调对接机制和治理事件分级处理机制,构建多部门联合执法、联勤联动“治理网格”,“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把问题化解在最基层。授予社区党委对治理中队50%比例考核权,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建立协调畅通、权责清晰的治理机制,让社区党委从行政事务具体参与者转变为领导监督者,从繁杂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服务。疫情防控期间,90%区街在编干部第一时间沉到社区、企业一线,组建服务企业“201团队”、政策宣传“百人队”、健康服务“万人团”,凝聚联防联控强大攻坚力量。
二是下沉结对联建力量。采取组织联建形式,根据组织关系就近、工作力量平衡、方便工作开展等原则,推动街道机关、驻社区单位党员进社区、进网格,建立“红小二”党员志愿服务队,在群众身边亮身份、亮职能、亮承诺,“八小时外”履行联系服务群众职责。比如,光明街道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红小二’”四级党建体系,依托辖区150个治理网格成立48个网格党支部,按照一个小区一个支部,一个支部一个服务点,一个楼栋一支服务队,一支服务队一个党员的标准配置,在网格党支部成立“红小二”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已组建284支分队1270人,每个分队由3—5人组成,其中至少包括1名专职网格党员,及若干名兼职入党积极分子、团员、义工和热心居民,同时吸引在职党员、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群团组织、社会机构、两新企业等社会力量兼职参与。“红小二”们依据就近原则,根据能力特点、健康状况和工作意愿,为所负责片区的小区楼栋居民提供义务服务,解决群众身边“急小难事”。通过网上平台和楼栋公示栏,在各小区楼栋醒目处公示党员服务内容和联系方式,派发党员服务群众联系卡,群众如有需求24小时随时联系党员,形成“户户有党在,家家念党情”格局。目前,1000余名“红小二”已累计服务3.8万余人次,开展“一对多”党员结对帮扶关爱服务项目80余项,带动群众7860余人参与,服务7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及一般精神障碍者2600余人。疫情防控期间,成立183个临时党组织,全部由处科级干部担任负责人,把3000余名党员凝为一体,与驻地社区、两新党组织联勤联动,有力凝聚团结群众,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坚实堤坝。
三是下沉专业服务力量。由区级统一招聘,建立一支千人规模的专职工作队伍下沉到社区,并向各园区派驻党建组织员,不断充实基层党建和治理工作力量。发动街道楼栋长、网格员、社区综合治理队员、群防群治队员、社区“五老”人员、义工、劳动员、政府部门一线工作人员、“两代表一委员”等人员,组建平安员队伍3.6万余人,覆盖各行业各领域,渗透到辖区各阶层各区域。平安员开展日常巡查、即时巡查和专项巡查,随时发现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第一时间上报并现场调解;对于无法现场调解的矛盾纠纷,引导前往群众诉求服务大厅解决。设立100万元平安员奖励基金,对报送矛盾纠纷线索的平安员,视情况分别奖励50元至10000元。同时,在各社区、园区引进专业社工组织,建立560人的社工队伍。以社区党组织为轴心,有效调动各支队伍力量有序运作,形成“社区党组织+治理中队+党员志愿者+专职工作者”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比如,疫情发生后,充分调动“两新”党组织,组建“两新”党员志愿服务队182支,开展志愿服务2600余次,两新党员累计捐款500余万元,助力基层治理发挥更大效能。
(四)特色服务送到家门口,培育共享果实
基层治理工作必须厚植民心,才能凝聚力量,要做到重大决策依民而定,工作措施应民而出,发展成果与民共享;要与群众心贴心交流,解决“一层纸”问题,急群众所急,解决“一分钟”问题,将服务送上门,解决“一厘米”问题;要将各级各领域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党领导城市治理的特色阵地、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
一是全面铺建党群服务阵地。在全区打造“1+31+N”党群服务生态圈,实现标准化达标的基础上,结合网格党支部,深化建设一批“麻雀小,五脏全”的服务站点,形成覆盖社区、企业的党群服务体系。在居民网格打造20余个党群服务分站,在园区企业建设200余个党员活动室、“流动党员之家”,同时结合不同区域、领域的服务需求,建设功能化、专业化的服务阵地。比如,设立建筑工地党群服务中心“筑梦·红色家园”,获评深圳市“以人民为中心——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最具价值创新案例;打造公立医院“白求恩党群服务中心”,医患矛盾事件同比下降29%。
二是全面覆盖线下群众诉求服务平台。推动全区31个社区全覆盖建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各类党群服务和政务服务资源的“集散地”,治理关口前移,主动听取诉求,就地化解矛盾,从而实现精准化、高效化治理。在全市率先完成党建标准化考核验收,成为社区党委开展基层治理、服务党员群众的坚强阵地。按照“1+6+31+N”模式,在全市率先建立“区—街道—社区—各重点行业区域及人流密集场所”四级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即在区人民来访接待厅建立“区群众诉求服务中心”一个,在各街道综治中心建立“街道群众诉求服务中心”六个,在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社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31个,在全区建筑工地、住宅小区、学校、医院、车站、工业园区、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矛盾易发场所,建立“群众诉求服务站”191个。目前全区已建立群众诉求服务点229个,实现群众集中在哪里,矛盾萌芽在哪里,群众诉求服务站就建设到哪里。
三是全面配备法律和心理公益服务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群众诉求大厅配备社区法律顾问、纠纷调解社工、心理危机干预社工等法律和心理专业服务力量250人。引入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力量组建全区公共法律服务团队,派驻社区法律顾问102人,开展普法教育,目前已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3200余人次,出具专业法律意见437宗,开展普法讲座700余场。搭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心理服务体系,派驻心理咨询师49名,设立“V爱之家”心理服务平台六个,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室229个,形成全覆盖的“1+6+31+N”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如,针对精神障碍患者,光明区在全市率先创立“八位一体”关爱帮扶机制,实现社区、社康、监护人、残联、民警、网格员、社工和“V爱之家”协作管理服务,目前,已跟进精神障碍患者233例。针对婚调心理服务,区政法、群团等部门依托“V爱之家”在各街道设立婚调室,心理服务人员兼职婚调员,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处理夫妻情感、恋情纠纷、亲子关系等。截至目前,“V爱之家”共介入婚调回访702宗,真正做到矛盾纠纷“一站式”解决,实现“小事不出社区”。
(五)党群联盟做到全覆盖,增强服务功能
基层党建服务直接面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必须突出“服务”二字,以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功能为“突破口”,推动党组织统筹资源更加有力、联系群众更加密切、服务群众更加精准,让基层党的建设在服务群众中深深扎根,让城市治理效能在服务群众中显著提升。光明区在已建成80余个党群服务中心(站点)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党群服务联盟。联盟由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站点)和“政务服务”“法律服务”“教育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社会服务”“人才服务”“公益服务”等分联盟组成,形成“1+8”党群服务联盟体系。目前党群服务联盟共推出首批服务项目22项,覆盖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广大群众献上丰富的服务“套餐”。
一是建立党群联盟“共商共议”会议机制。利用年度工作会议机制,研究和部署全区党群服务重点工作,制定工作架构,确定全年服务总基调。不定时召开协商会议,统筹各联盟资源,主动服务需要多方协调项目。如,针对基层防疫期间知识拓展、防疫防护需求,通过协调会议统筹教育联盟、健康服务联盟,整合学校、社会培训等教育资源及医院、社康中心、“V爱之家”等医疗资源共同推出“周末公益课堂”,现已成功举办教育、卫生课堂40余期,观看量达200万余人次;及时设立57个逆行者“安心屋”,为一万余名一线工作人员提供躲风避雨、换班休息、充电补能、消毒防范的场所。
二是探索服务需求“即提即应”响应路径。畅通基层一线党员群众服务需求反馈渠道,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站点)立即组织研究,直接回应诉求,或转对应联盟快速响应,大幅缩短各级审批协调时间。对无法立即解决的,向党员群众予以解释,并列入“共商共议”问题清单。如,东周社区围绕群众关心、兴趣、需求等展开调查,发现辖区党员对亲子教育、就业指导、文体休闲活动需求较大,发挥即提即应优势,联合教育、文体、人才等服务联盟,在全区推出兴趣爱好培训、义务教育招生咨询、创业就业培训等系列服务。
三是创立服务资源“直连直通”供给链条。破除单位级别不对等局限,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站点)深入研究服务需求,可直接向各分联盟提出资源需求,整合各分联盟服务资源,共同组织实施服务活动,高质效服务短平快项目。如,楼村小学戏剧社团项目向文体服务联盟提出专业粤剧老师需求,文体服务联盟发挥联盟优势,帮助对接深圳市粤剧粤曲学会、深圳市粤剧团,并协助参加比赛,团队斩获多项奖项。
四是设置党群服务“众评众议”评价闭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接受党员群众评价,开展寻找最美党群服务中心、最美党群服务联盟活动,并通过路演形式评选优秀党群服务项目活动,督促和激励联盟成员单位落实党群服务责任。每月不定期对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运行情况进行测评,评选五个“最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授予流动红旗,每月流动一次,现已评选两次,共评选出玉塘街道田寮社区、马田街道根竹园社区等11个最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六)智慧系统用到全领域,提升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2017年10月27日,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社会治理智能化、信息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手段。面对更重的治理压力和更高的治理需求,要坚持向科技要管理、向科技要效率,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找准大数据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契合点,将大数据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做好党建和基层治理分析研判,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效能。
一是智慧党建全面运用。大力推进“深圳智慧党建”全覆盖应用,实现党员100%登录使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00%上线运营,各类活动实时动态发布展示。所有场地资源在线开放共享,党员、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手机查询活动、预约场地,还能对社区服务打分评星。目前,累计发布服务活动7203场次,开放412个场地资源,46912人次在线报名预约,有力促进社区服务效能和质量提升。疫情期间,利用智慧党建抗疫先锋小程序,组织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志愿活动1.1万场次,发动志愿者6.4万人次参与。
二是智慧治理实时掌控。建立“智慧光明·统一分拨可视化平台”,优化群众诉求事件管理、巡逻管理、可视化指挥调度等功能,实现整治轨迹实时查看、整治过程全程记录、整治时间全时追溯,治理队员工作全程可视化。所有案件被分街、分片、分级、分类,形成“光明区实时风险预警图”,用不同颜色标注辖区不同等级风险,实时展示当日全区群众诉求服务受理和化解情况,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分拨、第一时间化解、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评估。开通“i深圳”“光明通”“微信小程序”等手机端口,支持辖区3.6万余名平安员以及其他市民即时发现矛盾纠纷,并上报到智慧管理系统。智慧管理系统根据事项不同类别、级别、属地等情况,即时分拨至相关诉求服务大厅,随时提供群众诉求、法律服务、心理干预、纠纷调解、帮扶救助等服务,同步通过系统反馈给上报人,实现群众诉求事项上报、受理、化解、确认、反馈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全区基层治理事件办理时限缩短70%,社区办结率高达99.2%,基本实现矛盾隐患“发现即化解”。
三是智慧平台远程调解。引入司法在线确认系统,依托区法院及街道巡回法庭,建设在线司法确认室46个,为群众提供远程法律服务。推动30分钟内完成调解协议确认流程,包括当场申请、当场在线确认、当场制作文书、当场送达本人,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确认无缝衔接,目前已开展在线司法确认242宗,很大程度减轻当事人诉累。开通在线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来电来信(电子邮件)等渠道,推动群众诉求线上受理、不见面调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线上渠道受理群众诉求4160宗,化解3985宗,化解率96%,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一)注重高位布局,激活城市党建“整盘棋”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进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创新,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光明区正处于大发展大建设黄金发展期,有责任有能力在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上先行示范。在前期探索实践和吸收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更加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地把握城市基层党建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加强全局设计,深化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推动城市基层党建的联动作用,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更加高效调配各级资源,统筹各类主题,打破机关党建、行业党建、两新党建、街道社区等各领域党建独立运作、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的整体效应。
(二)理顺权责定位,做强街道社区“中心轴”
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城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桥头堡”,是国家政权体系与基层社会的“交汇点”。要发挥街道社区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轴心作用,既要加强党对基层一切工作的领导,又应避免社区工作过度“行政化”。需结合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街道调整优化职能,把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等重点工作上来。同时,进一步厘清街道社区的事权分工,厘清街道社区权责边界,清晰界定街道社区职能权限,并赋予社区对行政部门一定的考核评价权,使社区从过多的行政执法工作任务中解放出来,对上从“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对下有资源有精力扮演好协调者、服务者的角色,对社区行政资源、社会资源、群众资源等各类资源进行优化调配,促进有效运转。使资源和服务与居民的服务需求精准对接起来,通过街道社区党组织的“自转”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的“公转”。
(三)细化治理单元,构建多元共治“生态圈”
作为深圳原关外地区,光明区的城市社区体量大、人口倒挂现象突出,社会组成要素复杂,要实现精细化精准化治理,就必须因地制宜进一步细化基本工作单元,做优做实网格党建。可根据居民小组、住宅小区和各种网格的实际功能和具体现状,以有利于实施管理服务、有利于开展党建工作为原则,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重新划分社区治理网格,推动实现多网融合、一网统筹,建立“全科大网格”社会治理格局。探索社区居民、驻社区机构单位、街道驻点队伍等的党员互联共建,将支部建在网格上的区域化党组织模式。发挥网格党支部“终端治理单元”作用,有序协调对接基层下沉行政力量、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业委会、物管企等主体发挥作用,将更加精细的管理和服务精准投送到千家万户。探索网格支部引领下的多元主体协同议事机制,激活基层各类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进一步畅通群众意愿表达和诉求解决渠道,实现身边事、大家议、协商办。
(四)善用智慧系统,形成互联互通“一张网”
相较于深圳其他行政区,光明区的编制资源更为紧张,面对基层党组织管理和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压力,片面地增加行政力量投入难以为继,这就需要转变工作思路,更多向科技要人力、要效能。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紧密结合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要求,持续推进“智慧党建”系统升级开发应用,把“智慧党建”系统与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体系对接,实现上下协同、互联互动、共建共享,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隔离”“信息孤岛”,实现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服务深度融合。通过“智慧党建”系统对社区所有服务资源在线管理,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交流功能,采取线上组织讨论、分享体验、民调投票等方式,有效引导群众实时、便捷地参与社区事务的商议、实施、监督,做到更加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更加精准推送群众服务。同时,善于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优化社区治理,推动公共安全感知体系的全面升级、全面互通,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效率。促进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社区公共服务深度融合。
(五)提高品牌意识,打造党建先行“新示范”
党建核心地位的体现、引领作用的发挥,需要品牌的支撑、文化的引导。要注重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党建示范点,展现品牌意识,建设阵地要有设计独特的标识,凝练的标语,用简单精准的图形和文字传播品牌精神,扩大品牌辐射效应。要在提高党建质量上先行示范,就需要形成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党建工作品牌。因此,在标准化打造的基础上,要突出特色引领、品牌聚力。鼓励和指导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掘本地、本单位优势,提炼品牌;把党建工作与先进的理念方法相结合,亮明品牌;使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党建核心,升华品牌。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党建工作的统筹和聚合作用,将各战线的人才、各条块的工作都纳入其中,提升品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