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说”我国粮食供求形势

2020-01-08齐驰名

中国粮食经济 2020年1期
关键词:口粮收购价稻谷

文/齐驰名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中指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上新台阶,2010 年突破5.5 亿吨,2012 年超过6 亿吨,2015 年开始连续4 年稳定在6.5 亿吨以上水平。2018 年产量近6.6 亿吨,比1996 年的5 亿吨增产30%以上,比1978 年的3 亿吨增产116%,是1949年1.1亿吨的近6倍。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 公斤左右,人均占有量稳定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在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同时,我国粮食的进口数量也屡创新高。21 世纪我国由粮食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2015 年粮食净进口量超过1 亿吨,2017年达到1.3亿吨。从总量上看,我国粮食处于长期供需紧平衡状态,但品种之间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供给过剩与产不足需、库存压力与大量进口同时存在。

分品种供求状况

分品种来看,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指导下,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市场的现状,可以概况为“稻谷供大于求、小麦供需有余、玉米产不足需、大豆依赖进口”。

(一)稻谷市场

稻谷是我国主要的口粮,全国约60%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在“保证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的指导和要求下,国家从2004 年起对国内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4 年最低收购价标准为国标三等早籼稻1400 元/吨、中晚籼稻1440 元/吨、粳稻1500 元/吨,随后逐年上涨,2016 年最高分别为早籼稻2660 元/吨、中晚籼稻2760 元/吨、粳稻3100 元/吨,之后连续两年有所下调,2019 年分别为早籼稻2400 元/吨、中晚籼稻2520 元/吨、粳稻2600元/吨。最低收购价政策对整个稻谷市场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价格的影响,最低收购价的逐年提高抬升了整个市场价格。试想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如果一位农民生产出来的稻谷既可以卖给国家的收储库,又可以卖给市场的加工企业,那么当然是哪儿的价格高就卖到哪儿。收储库点的价格是国家定的最低收购价,那么加工企业必须高于这个价格才能收到粮食,这样也就直接导致了市场价格跟随托市收购价的上调而上涨,反之最低收购价下调也带来市场价格的下跌。从历史监测数据也可以反映这一趋势,以产量占比较大的粳稻为例,随着托市收购价从1500元/吨上调至3100 元/吨而后又下调至2600 元/吨,市场平均价格也从2007 年的1700 元/吨左右上涨至2016 年的3100 元/吨左 右,2019 年 下 降 至2600 元/吨左右。二是对生产的影响。稻谷价格提高直接带来种植收益的提高,进而刺激全国稻谷种植面积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 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3018万公顷,比2017年减少56万公顷,比2004 年增加181 万公顷,增幅6.3%。由于最低收购价政策并不严格要求稻谷的品种和质量,只要符合要求标准即可,此即意味着高产量就会带来高收益。因此,多年来种植稻谷大多以追求高产为主,加上种子、生产和管理的技术进步,稻谷单产也逐年增加,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稻谷的产量连续多年持续提高,保障了国内的口粮安全。

在有效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最低收购价政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导致了全国稻谷供给过剩,带来了库存压力和资源浪费。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效刺激了稻谷生产,在完全满足国内口粮需求后,产量仍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但口粮消费弹性较小,满足基本需求后难以继续增长,并且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均口粮消费呈现出下降趋势,产量增加消费减少导致稻谷呈现供大于求局面。以粳稻为例,2019 年,2014 年产国家政策性库存粳稻销售底价为1600 元/吨,而当年收购价为3100 元/吨,净财政损失1500 元/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财政的净损失。二是普通稻谷供给过剩,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在最低收购价政策框架下,种植稻谷均以追求高产为主,而许多优质品种大多产量不如普通稻,导致优质并不一定优价,进而国内普通品种供给大幅过剩而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在全国最大的稻谷主产区黑龙江省,有当地农民称呼普通圆粒粳稻(该稻质量一般、产量高)为“国库稻”,意为生产出来就是等国家开库收购。三是造成了国内外价差大,过度进口难调控。在国内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国际价格从2008 年粮食危机以来一直处于低位,国内外价差保持在较高水平。世界主要出口国越南白米到港价与我国南方早籼米价差在2015 年曾超过1200 元/吨,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大米价格下降有所降低,但仍保持在500 元/吨以上。由此导致进口大米利润丰厚,刺激了非正常边贸进口,加剧了国内稻谷供给过剩的局面。

(二)小麦市场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口粮,与稻谷一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其情况与问题基本与我国稻谷市场类似。自2006 年以来,我国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意味着每年的小麦市场价格底部确立,稳定了小麦市场价格。从2006 年开始,国标三等白麦最低收购价从1440 元/吨,随后2014 年上涨至2360 元/吨并维持稳定,至2019 年连续两年均下调60 元/吨至2240 元/吨。随着托市收购底价的上调,小麦市场价格也逐渐上涨,保护了小麦生产种植的积极性,多年来小麦产量持续增加,有效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由于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市场小麦优质优价难以体现,高产带来高收益,而高质量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收益提高,因此近年来大多以追求高产为主,加上种子、农药、化肥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国内小麦单产大幅提高。国内小麦需求量并没有随小麦产量的增加而逐年提高,近年来国内小麦供大于求约1500万吨左右,导致库存持续累积。但小麦相比稻谷具有耐存储的优点,因此政策性小麦销售价差损失大多在200 元/吨以内,国内小麦供需情况较为合理。

随着国内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提高,小麦市场价格也稳步上升,近两年我国南方港口小麦价格基本保持在2400 元/吨以上,而国际小麦价格低位徘徊,到我国南方港口完税价格大多在2000 元/吨以下,国内外小麦持续保持较大价差,进口优势明显。但受配额管制,小麦每年进口数量均保持在960 万吨的配额数量以内。由于国内主要是强筋弱筋等优质小麦供给不足,优质小麦国内外价差相比普通小麦更为明显,因此每年小麦进口大部分为优质小麦,用于弥补国内优麦缺口。

(三)玉米市场

相比口粮市场,玉米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品种,也是近几年供需变化最大的品种。首先是政策的变化,2008-2015 年国家在东北三省一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其政策效果与口粮市场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基本一致,刺激了玉米生产的积极性,带来了高产量、高库存和高价差。但与口粮市场不同的是,虽然配额制度挡住了玉米的进口,但口粮市场不存在大量的替代品,而玉米则存在大量的替代品,如高粱、大麦等谷物可以完全替代玉米用于饲料消费,木薯可以替代玉米用于工业消费。替代品进口没有配额控制,并且国际上替代品价格大多参考玉米价格,因此国内外高价差直接刺激了替代品进口的大量增加。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2016 年国家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改革措施大致可以总结为“降产量、挡进口、增需求”,最后达到“去库存”的目的。在降产量方面,一是由于收储制度取消,市场价格大幅回落,北方港口玉米平均价格2015 年为2000 元/吨左右,2016 年最低下降至1500 元/吨以下,价格降低削弱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二是国内玉米最大的主产省黑龙江鼓励玉米改种大豆,在部分地区实行150 元/亩的轮作补贴制度。三是调整生产者补贴比例,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补贴2016 年约为153 元/亩,2017 年下降至133 元/亩,2018 年下降至25 元/亩,而大豆生产者补贴2016 年约为153 元/亩,2017 年上涨至173 元/亩,2018 年上涨至325元/亩。2018 年,全国玉米面积为4213 万公顷,比2015 年下降284 万公顷,全国玉米产量25733万吨,比2015 年下降766 万吨。在挡进口方面,一是随着国内玉米价格大幅下降,国内外价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进口没有利润。二是商务部决定自2017 年1 月12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干玉米酒糟征收反倾销税及反补贴税,2018 年2 月4 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大幅下降。2018 年国内玉米替代品进口量为1890 万吨,远低于2015年的4230 万吨。在增需求方面,一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饲用消费的刚性增长,并且随着玉米价格下降,相比其他饲料谷物具有替代优势,出现了反替代,增加玉米饲料消费用量。二是玉米价格下降后,其深加工下游产品价格随之下降,创造出许多新增需求,比如下游玉米淀粉替代面粉、淀粉糖替代白糖等。加之国家为防止农民出现“卖粮难”,2016 年开始连续两年给予东北三省一区符合条件的饲料和玉米深加工企业100~300 元/吨不等的加工补贴,加工利润大幅增加,行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许多企业纷纷新增产能和扩大规模,加工用量大幅增加。2016 年以来的三年中,深加工玉米消费量增长超过3000 万吨。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下,2017 年国内玉米市场由供给过剩转为产不足需,需要消化库存补充产需缺口。2017-2019 年,约消化玉米库存总量的70%,去库存速度快。

在国内玉米产需存在缺口的情况下,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直接影响国内玉米市场供需结构。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玉米主产国和出口国,我国进口的玉米替代品中高粱和DDGS 超过90%来自于美国,所以2018 年美国挑起中美经贸摩擦对玉米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从有利的方面来说,中美经贸摩擦阻挡了国内玉米替代品的进口,只能依靠库存补充缺口,有利于增加国内玉米消费加速去库存。从不利的方面看,中美经贸磋商的达成与否会带来市场价格方向性的改变,达成协议则可能意味着大量低价进口粮源进入国内,补充缺口,国内玉米价格将与国际接轨,存在较大的下跌风险。如果不达成协议则国内玉米供需存在缺口,价格将保持上涨趋势。中美经贸磋商结果直接影响价格,其反复性也增加了玉米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和幅度。

(四)大豆市场

大豆市场是受进口冲击最严重的品种,也是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最大的品种。受土地资源、生产成本、单产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国内大豆价格持续多年高于进口大豆价格。2001 年我国加入WTO 初期,大豆进口量不足2000 万吨,之后逐年增加,2017年共进口大豆9553 万吨,占国内大豆消费总量的86%。2017 年进口的大豆中,有34%约3285 万吨来自美国,有53%约5093 万吨来自巴西,进口来源国较为集中。2018 年中美经贸摩擦发生后,我国对美国大豆进口加征25%进口关税,进口美国大豆受阻,国内需求转向巴西,由此导致巴西大豆价格快速上涨,大幅高于美豆价格,中国购买了全球最贵的大豆。2018 年我国共进口大豆8806万吨,其中75%来自巴西,19%来自美国,进口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如果巴西大豆减产或者发生物流不畅等其他因素,可能造成我国大豆短缺,国内大豆供应面临较大的风险。由于中美经贸磋商结果将直接导致大豆进口来源和进口价格,达成协议意味着大量进口美国大豆,供给增加价格下跌,反之则国内大豆可能面临紧缺,价格上涨。中美贸易磋商打打谈谈,增加了国内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经营的风险。

未来展望

(一)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国内粮食生产能力

国内充足的粮食储备保障了粮食市场供应和市场基本稳定。俗话说“粮食多不得少不得,不多不少很难得”。要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国内粮食生产能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1 亿公顷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 亿吨以上,口粮略微过剩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长期存在。

(二)推进优质优价,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粮食的需求增加将逐渐打破粮食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优质优价将继续凸显,推动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优质稻谷,通过优质优价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服务绿色农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大力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

(三)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品种结构矛盾

玉米主要用于饲料消费提供能量,但能量饲料有很多种,主要依靠进口的高粱、大麦等谷物,还有国内供给过剩的小麦、稻谷等都可以用于替代玉米,能否发生替代主要取决于价格。正是玉米市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玉米临储收购制度难以持续,也决定了玉米供求调节弹性大,完全可以依靠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供小于求时价格上涨将刺激进口谷物和其他品种的替代,同时也能增加种植的积极性增加来年的供给,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将会挡住进口实施反替代。长期内保证谷物基本自给,还需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四)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加粮食进口来源国

我国大豆进口相当于进口约7 亿亩土地,我国自然资源禀赋的约束决定了大豆需求难以保证自给,主要依靠进口的格局不会彻底改变。但要稳定进口渠道,增加抗风险能力,需要积极拓展进口来源国,分散进口风险。要推进粮食企业“走出去”,有针对性地选取农业资源较为丰富,与中国农业互补性较强,有粮食生产发展潜力的国家进行农业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积极主动利用中国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提高这些国家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粮食经贸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促进沿线国家的农业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在提升海外国家或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能够获取中国所需的粮食资源。

猜你喜欢

口粮收购价稻谷
谦卑的稻谷
玉米价疯涨 稻谷也凑热闹
雪后林鸟
祖传“口粮”
稻谷飘香
江汉平原辞
漫画轻兵器之十四 舌尖上的军粮——战斗口粮与营养(Ⅶ)
漫画轻兵器之十四 舌尖上的军粮——战斗口粮与营养(Ⅳ)
主产各省子棉11月收购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