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螺旋CT诊断分级方法及临床价值分析
2020-01-08唐大贤
唐大贤
(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影像一科 云南 景洪 666100)
1 引言
近些年,螺旋CT是应用于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治的主要检测方式,对于病情诊断、并发症检测、病情分级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本研究选取了100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以临床诊断资料为基础,分析螺旋CT作用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疗以及疾病分级的优势和价值。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择取本院在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纳入研究,受检例数为100例,所有研究对象经影像学检测、术后病理学检测后,被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在受检者中,男性为55例,女性为45例,年龄区间为24~74岁,平均年龄值为(49.16±4.41)岁,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主要为左上腹位置出现痛感,有的患者还会伴有腰背部放射性疼痛。
2.2 方法
使用64排螺旋CT仪器进行诊断,具体检测内容如下:对患者实施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将碘佛醇用于增强扫描的对比剂。在进行增强扫描前,于患者肘前静脉团注100毫升碘佛醇,把控注射流速在每秒2.5~3.0毫升区间内。共计完成3期动态增强扫描[2-3]。从患者膈面最远部位至肾下肢处进行,设定5毫米层厚,于患者感兴趣区实施冠位CT重建。
2.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的诊断及分级标准主要依照《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Balthazar评级内容。
诊断标准:①与急性胰腺炎中的腹痛表现相符;②最低水平的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活性均大于正常上限范围的3倍;③通过腹部影像学检测后,和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相符;④符合以上其中2项标准则判断为急性胰腺炎。
分级标准:①A级:患者胰腺正常;②B级:局部胰腺或表现为弥漫性肿大,但胰腺邻近组织未有异常;③C级:局部胰腺或表现为弥漫性肿大,胰腺邻近脂肪结缔组织产生炎症性变化;④D级:局部胰腺或表现为弥漫性肿大,胰腺邻近脂肪结缔组织产生炎症性变化,同时胰腺实质内或胰周出现单发性积液;⑤E级:出现广泛胰腺内部和外部积液,并有胰腺囊肿、胰腺及脂肪坏死。
胰腺坏死分级:①I型:发生点片状胰腺坏死,其坏死区域小于30%,加2分;②II型:出现段状胰腺坏死,其坏死区域于30%至50%之间,加4分。③III型:所有胰腺均坏死,坏死区域大于50%,加6分。判定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轻度为0至3分,中度为4至6分,重度为7至10分。
3 结果
通过表1数据可知,A级与B级患者均未发生坏死型,C、D、E级患者中,均发生不同数量的各级坏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各个分级下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出血坏死分型的情况[n(%)]
4 讨论
急性胰腺炎在临床中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急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由于胆结石、高脂血症等疾病,或是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而激活胰酶,在进入到胰腺间质组织后,进一步引发充血、水肿、坏死、出血等现象,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局部胰腺炎症性反应,有可能诱发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异常等情况[4-5]。在现阶段,急性胰腺炎的CT分级诊断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中,其有利于改善预后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多排螺旋CT有着扫描快速,分辨率高,收集信息大量等优势,借助多平面重建可以呈现出清晰全面的多方位图像,促进提升病变的检出效率。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A级与B级患者均未发生坏死型,C、D、E级患者中,均发生不同数量的坏死。这表明。急性胰腺炎分级数值越高,其病情严重程度越强。另一方面,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急性胰腺炎临床症状主要为患者胰腺出现明显肿大,且胰腺周边脂肪层较为模糊,呈现少许积液,进行CT增强扫描,可于胰腺处发现斑点状坏死情况。
综上所述,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螺旋CT诊断及病情分级,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可考虑将其作为辅助临床诊断工作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