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MRI对脑卒中后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0-01-08张进伟
张进伟
(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影像科 江苏 泰州 225300)
华勒氏变性为继发性神经变性疾病[1],多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其中以锥体束最为常见。脑卒中发病后由于远端轴突及髓鞘发生变性、溃变等情况,会继发锥体束华勒氏变性,并导致患者出现感觉、语言、运动等方面的障碍。及时确诊并进行治疗对于患者预后的改善意义重大。本文对CT、MRI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诊断该病中的价值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选择诊断准确性更高的诊断方法。正文阐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接收的脑卒中后锥体束华勒氏变性患者40例,病例选取时间: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44~84岁,平均年龄(63.75±3.17)岁。脑卒中病程范围:4d至1个月,病程均值(13.65±4.73)d。脑梗塞27例,脑出血13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防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后继发锥体束华勒氏变性;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肌无力症状、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失语、面瘫、肢体麻木等症状。排除标准:存在其他脑部疾病的患者;存在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存在相关检查禁忌症的患者。
1.2 方法
CT扫描方法:仪器选用GE Lightspeed16层螺旋CT,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对颅脑容积进行扫描。扫描参数具体为:管电流、管电压依次为200mA、120kV,层厚、层距、螺距、矩阵分别为0.5mm、0.5mm、1.0、512×512。再进行冠状位、横轴位重组。
MRI检查方法:仪器选用GE Signa Excite 1.5T的磁共振成像扫描仪 以及标准正交头部线圈。患者取仰卧位,从颅顶扫描至延髓下缘,进行常规颅脑MRI平扫,其中自旋回波序列(T1WI)的TR、TE分别为1908ms、22ms,(T2WI)的TR、TE分别为4000ms、99ms,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T2WI-FLAIR)的TR、TE分别为8577ms、124ms,再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层厚、层距、视野、层数、矩阵依次为5mm、1mm、23×23cm、22层、256×512。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1)以MRI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检查的阳性率。
(2)观察MRI检查不同序列的诊断阳性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
MRI检查的锥体束华勒氏变性诊断阳性率比CT检查高(P<0.05)。见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例,%)
2.2 MRI检查不同序列的诊断阳性率
MRI检查不同序列的诊断阳性率进行比较差异明显(P<0.05)。如表2所示。
表2 对比MRI检查不同序列的诊断阳性率(例,%)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存在脑损伤情况,会导致神经元胞体死亡、崩解,引起神经元远侧神经轴索以及髓鞘崩解[2],促使雪旺氏细胞增生并吞噬轴索和髓鞘的碎屑,最终导致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发生,其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本次研究中CT诊断脑卒中后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影像学表现为:病灶多为稍低密度或等密度,慢性期存在患侧大脑脚、桥脑萎缩等情况;冠状位多平面重组可观察到原发灶、继发病变为纵向走行。MRI的影像学表现为:T1WI多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T2WI-FLAIR以等、高信号居多,DWI早期为高信号,中晚期则以等信号为主,变性的条状异常信号顺着锥体束走行[3],并连接脑梗死灶。脑卒中后锥体束华勒氏变性不同时期的组织生化、代谢改变存在差异性,所体现出的MRI信号亦存在差别。第1期组织生化、代谢改变轻微,MRI信号一般为正常,难以显示异常情况,近年来随着高场强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临床中的普及应用,第1期诊断率明显提升;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第2期的病灶存在轴突、髓鞘肿胀情况,由于含水量增加会引发细胞毒性水肿,DWI可呈现出高信号;第3期病变区域髓鞘脂质被破坏后出现胶质增生情况,会引发血管源性水肿,DWI呈现长条形的高信号,且无走行规律。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MRI检查的诊断阳性率相较于CT检查更高,且不同序列的阳性率对比存在差异,说明MRI在疾病诊断价值更优,分析原因在于,脑卒中后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影像学表现无显著特征,在临床鉴别诊断中结合脑梗死等病变,有助于提升诊断准确性,且MRI的软组织分辨率高于CT,并通过多序列扫描诊断能够更好地明确病变分布特点[4],便于临床医生准确判断原发病灶和继发病灶,其准确性、可靠性比CT检查更高。
总而言之,相较于CT检查,MRI在脑卒中后锥体束华勒氏变性中更具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