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2020-01-08通讯作者吴健强
朱 寅,吴 骏(通讯作者),吴健强
(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骨伤一科 江苏 苏州 215000)
骨科中胫骨平台骨折发生率较高,大部分因为创伤引起,但是该类型的骨折属于复杂性的骨折,涉及到各个关节面,同时因为骨折位置特殊,可能伴随着腓骨小头位置的骨折和髁间隆突位置的骨折,一旦在治疗的过程中无法及时进行疾病诊断,对后期的恢复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可能造成膝关节方面的各种后遗症,后期恢复质量较差[1]。对该骨折的判断,以往主要采用X线检查的方式,但是准确率存在缺陷,无法直观的展示出骨折的位置以及分型,并且对于平台位置的劈裂和塌陷无法进行检查,造成治疗的延误,因此需要对诊断方法进行改进。多层螺旋CT检查的方式,通过对图像进行科学的处理,可以对骨折的形态、角度进行更加直观的分析,更加准确的进行骨折的分型,提升机检查的准确率[2]。本文对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分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纳入38例患者,随机数表方式分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19例,对照组男性:女性为19:9,年龄下限17岁,上限76岁,年龄均数为(46.50±41.72)岁,观察组男性:女性为18:11,年龄下限18岁,上限77岁,年龄均数为(47.50±41.72)岁。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数据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DR检查,患者采用坐位,将骨折肢体固定于摄影床板位置,协助伸直膝部,使其保持垂直,沿摄影中心线经过髌骨下端位置垂直射入胶片的中心位置,摄影范围:胫腓骨上缘-股骨下缘,侧位摄片时需要指导患者采用侧卧位,保持膝关节矢状面的区域与摄影板面处于平行的状态,便于获取数据资料[3]。
观察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基本参数为:电流240mA、电压120kV,层厚、层间距5mm,在成像结束之后进行三维重建,患者取仰卧位,指导其对下肢进行伸直,将膝关节的间隙作为中心,扫描区域:胫腓骨上侧-股骨下侧,对图像进行薄层重建,层厚与层间距分别为0.625mm,使用VR进行三维重建旋转和切割,选择最佳视角,实施重建[4]。
1.3 对比指标
(1)对比两组检查准确率,骨折类型分为I、II、Ⅲ、IV4种类型,其中I型表明外侧平台发生劈裂、II型表示外侧平台在劈裂同时发生塌陷Ⅲ型表示外侧平台发生塌陷、IV表示内侧平台位置骨折。
(2)对比两组合并骨折检出率,包括合并髁骨隆突骨折、合并腓骨小头骨折。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P检验,P<0.05。
2 结果
2.1 两组检查准确率对比
观察组骨折检查的准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检查准确率对比[n(%)]
2.2 两组合并骨折检出率对比
观察组合并骨折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合并骨折检出率对比[n(%)]
3 讨论
膝关节位置的骨折区域较为特殊,该区域组织结构复杂,既有远端的髁骨,又有内侧的上髁骨和前侧髌骨,同时关节又包括关节腔和关节囊等组织,一旦发生骨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5]。
上表中的数据分析,观察组骨折检查的准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合并骨折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使用DR进行诊断,图像为二维,并且具有一定的重叠性,组织分辨能力较差,对于一些平面位置的轻微骨折和一些隐匿性的骨折无法展示,在分型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多层螺旋CT在图像方面也属于,组织的分辨率较高,成像的质量也更加理想,并且可以更加清晰的展示出平台位置的骨折情况[6],伪影较少并且重叠也较少,但是二维图像的固有缺陷依然存在,无法进行立体成像,因此需要对图像进行处理,借助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图像进行多角度、多平面的处理,可以更加直观的显示出关节面位置的塌陷程度,及时对骨折的走线进行分析,对于骨折的细节进行更加科学的描述,可以提升骨折类型诊断的准确率[7];通过重建技术,可以对软组织的特征进行分析,在发现合并骨折的同时,可以对软组织损伤进行诊断,对于各类型的骨折具有较为准确的判断,整体的准确率均较为理想[8]。
综上分析,胫骨平台骨折在诊断的过程中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同时在成像之后配合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可以更加准确的对骨折进行判断,并且对于分型的符合度较高,可以更加有效的分析合并腓骨小头骨折和髁间隆突骨折,可为临床疾病诊断创造更加理想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