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儿童在自然状态下的审美根据

2020-01-07卢剑平

人物画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审美儿童教育

卢剑平(笔名:卢树)

摘 要:在康德哲学体系之上,特别是美学基础之上,对儿童的审美根据进行研究,发现了儿童自然状态下审美的根据是单一的。

关键词:审美;儿童;合目的性;自由美;教育

儿童在自然状态下,没有合目的性的思维概念,他们的审美方式,总是感性的,所以丰富的颜色;夸张的造型;怪诞的故事情节,常常能调动他们的情绪与反应,使之惊叹与愉悦。这也是因为感性杂多刺激了他们。并且他们在无意识的各种状态中寻找可以让他们持续感受到愉悦的特定状态。

儿童,他们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上,主导他们一切的原始思维就是,世界是我的世界,他们更多的感受到自己的世界,所以,他们是纯粹主观的人,他们在无意识主观的主导自己的过程。

父母、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兴趣班老师等,他们常会在儿童成长的过程当中善意的提醒他们要跟别的小伙伴分享,他们希望这个小生命能建构起跟社会的联系,然而,儿童这个阶段,他们总是伴随着自我为中心的内在驱动力进行审美的。

成年人的审美观念是在自己的孩提时代的审美观念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比如说,孩子看到蓝色的海,他们也会觉得很美。其实,孩子只是感受到了海的表象,那种海的形象,结合了经验了海水的经历,凉凉地很舒服,而孩子就感受海边是快乐的刺激。所以孩子跟我们的审美的这种观念基本是相同的,他们在识别自由美的事物时,显示出得异常的敏感;而对于合目的性,有逻辑的审美则是空白的,需要在以后的生活中才能慢慢建立起来。

也就是说,他们在审美的时候是纯粹的。孩子要成为这个社会的其中的一份子。就是要接受自由美的基础上;再去接受另一种对立的合目的性的审美理念,这种合目性的美与艺术的美就产生了冲突。在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儿童保留个性同时又要学会共性的过程;也就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比如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工艺的发展,一些生活用品,不止要实用,看起来也要美观,美观则是为了给予人们精神享受的;也更确切的讲是服务消费者的精神享受的。由于消费者也是人,所以,在实用的基础上,让产品变得更好看,就成了工艺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会为消费者的视觉享受而研发产品,就是合目的性。

儿童,他们在自然状态下的逻辑尚未建立,我们可以向他们讲荒诞的故事,比如说,狮子在孵鸡蛋;马在天空上飞,这种没有事实根据的概念,对于,小孩子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们现实世界的没有逻辑概念,坚定的告诉他,狮子是不会孵鸡蛋;马是不会飞的。所以他们没有客观知识的补充,整个状态是比较感性的,同时说,他们也可以接受更多来自于没有目的的思想逻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就形成了他们的儿童的审美根据,是长期的感性刺激。

长得不像马的一匹马,在他们看来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匹马的表象是好看的,是可以刺激到他的,同时,给予他们愉悦。他们就格外喜欢亲近这样的事物。

儿童,他们在自然状态下虽然缺乏客观知识,看起来像一件糟糕的事。但就这事件而言,儿童没有知识,反倒发展了他们的包容性,他们包容了怪诞的故事情节;丰富的颜色;各种各的表象;各种声音,这些,能够刺激他。使他们产生了愉悦之感,为此,而这种快乐就是他的审美根据。

儿童要进入一个成人的世界,也就是说,他们总是由小小生命成长起来的,到最后,他们总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最后,融入这个社会,他们对这种合目的性的概念,是很难理解的,又或者说,他们在理解合目的性的概念总是粗糙的。所以他们总会表现出不稳定,一方面,他们可以学着像大人一样说话和做事;另一方面,他们时常退回小孩子的天真状态,是自身自由美的审美根据与社会化的合目的的审美根据的矛盾。

合目的性的审美常常也会对自由的审美观念,有一定的约束的作用。比如说,在孩子的世界里长颈鹿,它的脖子是很长的。那么,在这种规则之下,长颈鹿脖子真的是长的吗?然而,在自然状态下,当我们反问孩子长颈鹿脖子一定是长的吗?他们甚至不能坚定的说出答案。因为,只要有一种可能,让孩子知道了长颈鹿脖子不一定是长的,不管答案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还是有逻辑;还是没有逻辑的;是大人编的;还是自己瞎想的,这都能影响儿童对这个简单的命题做出不同的回答。

为此,我们可以说,儿童对待命题的答案,是包容的;是可以接受多种可能的,然而,等到它自己慢慢的累积了客观的知识,发现长颈鹿的脖子是比较长,同时,在教育的强化之下,就开启了合目的性的学习,理性逻辑告诉了我们,我们表述,长颈鹿的脖子长是它的最主要的特征。

为此,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儿童的审美根据。那么,他们就表现出他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不是因为他们有理性的基础而产生出的非理性,而是空白的非理性,也就是说,他不能意识到他们自身的无意识的非理性。没有充分的客观知识的非理性,这跟成年的非理性是不一样的。

成年人的非理性,是因为他们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儿童的非理性则建立在空白之上的;也就是没有客观基础的非理性,两者是不同的。为此,儿童的审美根据就是艺术美。而随着他们成长,教育就会改变他们这种审美根据的状态,让他们拥有单一的审美根据的基础上,拥有多样的审美根据。

直到他们进入了成年状态时,他们能和谐的协调他们身上拥有的多样化的审美根据,进入成熟的状态,但,这多样化的审美根据,最重要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合目的性的审美根据;另一种是艺术美的审美根据。因此,儿童在自然状态下的审美根据只有单一的艺术美,即是,自由美的审美根据。

参考文献:

[1]自然状态:在康德的《教育学》,将教育划分为自然教育与实践教育。也就是指没有进行刻意的实践教育的状态就是自然状态。

[2]合目的性:是康德《判断力批判》重要的概念,我把它理解为,合乎目的的性质。第五章 190 页。

[3]感性杂多:《纯粹理性批判》第一部分,先验要素论,第三章,第 10 节,86 页。

[4]意志:沿用了康德哲学和康德之后的哲学家,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世界》的概念;第 1 篇,1 页。

[5]非理性:本文在叔本华哲學的基础之上,将非理性划分为,空白的非理性与理性的非理性。《作为意志与表象世界》第一篇,第 8 章,72 页。

猜你喜欢

审美儿童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