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绢在当代工笔画中的运用
2020-01-07栗玉莹
摘 要:绢是中国画的传统载体,最早可追溯于战国时期绢本绘画《人物龙凤图》,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当代,绢与工笔画的结合呈现出了新面貌,不仅丰富了工笔画的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工笔语言的界限。
关键词:绢;工笔画;绘画载体
一.绢作为工笔画载体的优势
从材质本身和工笔技法的特点来分析,有以下三点优势:
首先,从绢所具有一种自身的美感来讲,蚕丝本身非常纤细,一般是以三根蚕丝合为一股,经过一经一纬或者一经两纬等不同的经纬线穿插法精密编织后呈现出细致柔韧,平整光滑并且具有温润如玉般半透明的绢面效果,这种朦胧感非常适合工笔语言的含蓄性表达。其次,工笔技法对物象的描绘体现在线条的游走转折的节奏之间,体现在色彩的层层敷染的丰富变化之间,绢的承载力相对宣纸更强,所以更加适合多遍数,多水分的绘制过程。此外,还可借助绢半透明的特性,部分颜色在绢的背面来画,一般都是石色,如蛤粉、石青、石绿等,然后在正面用植物色等透明色,如花青、胭脂、藤黄等来调整色彩倾向,如此反复便出现了不同绘画空间叠加的效果,色彩变化丰富,并且呈现出轻透又厚重静谧的画面韵味。
综上,绢这种绘画载体和中国工笔画这一画种的结合的优势不只是表现在画面语言上,由此而所产生的含蓄而又饱满的情感表现力也是非常符合民族特有的审美追求的。
二.绢在当代工笔作品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在当代,工笔画家们不再单纯的局限于传统技法和形式的延续,而是强调在观念的指引下,寻找更符合当代审美特性的工笔语言。绢这一传统绘画载体在内容表达以及形式的创新上展现出了更多的优势和可能性。
(一)作品内容与材质的高度契合
绢本工笔作品有一种特质,就是它赋予画面的“虚”的意境,这种“虚”不是空,而是一种轻透的质感,一种柔和的画面气息。例如徐华翎的作品,以当代都市生活中的少女为绘画对象,舍棄了传统工笔技法里的以线造型,而是用淡彩渲染出弱对比的光影来塑造形体,这种类似于没骨的技法与绢的结合,更适合传达画面人物微妙的气韵与情感,她笔下所刻画的少女的那种青涩与纯真,还有一些不知何起的忧伤,很容易让观者陷入一种沉静而又美好的思绪之中。
(二)绢本工笔作品装裱形式的创新
当代绢本工笔作品有一种新的装裱方式,即“空绷”,是使画面和衬底之间留出一定的距离而非传统的直接将绢画托裱在宣纸上,徐华翎的作品之所以有一种空灵的画面氛围也是有部分原因得益于这种装裱方式,她的《之·间》系列作品将两层绘画空间——绘于绢上的画面以及衬在画面背后的影像合二为一,利用绢的半透明特性,通过控制背后影像与画面之间的距离,使整个作品完美统一的呈现在真实与虚幻之间。任力翰的作品同样也运用了“空绷”的方式,创作出两层图像叠加的作品,只不过他的作品另有一番解读,他不是用影像衬托在绢面背后,取而代之的是用表现力极强的综合材料绘制的石刻造像映衬在绢上的鲜活的佛教人物后面,若隐若现,观看他的作品仿佛游走在不同的时空,体会佛性与人性的交融。
(三)绢本工笔作品在展示形式上的探索
在全球文化语境里,传统的工笔创作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其他艺术领域的影响,例如在马灵丽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装置艺术在绢本工笔作品展示形式中的结合和运用。她的作品《白马非马》,将绢上绘制的马的形象贴合在透明的亚克力镜面上,像屏风的陈设方式一样放置于展馆空间里,脱离了传统架上绘画的展示方式,并利用绢本绘画的半透明性,在绢背面用透明但是不透光的胶绘制出形象再借助光线的强度和角度使画面外延至地面和墙上,使传统工笔技法与装置相融合,并充分利用绢的材质,呈现了全新的观看体验。
(四)绢作为现成品与工笔语言的结合
前面提到绢本身所具有的美感,不管是从材质特点还是它所蕴含的民族性来看,都使得它可以成为艺术家传达观念的重要媒材。在姜吉安的《现成品绘画》系列作品中,他把绢用火烧一部分后留下的灰烬做成颜料,用毛笔和传统的工笔勾染技法在剩余的绢上画出燃烧留下的痕迹,以及绢的丝线,起伏变化,试图在现成品与绘画性之间找出平衡,体现对“物”和生命的阐释。于瑜的作品也有相似的语言逻辑,在《作为生命的绢——绣》系列作品中,将绢丝的部分纬线抽去,并在绢上再绣出蛾子的形象,以此将人类因制作丝织品而终止蚕蛹破茧的生命,以另外一种形态在作品中呈现。
三.结语
绢这种传统的绘画载体历经千年之后在当代与工笔语言的碰撞又创造出新的表述方式和视觉经验,这种实验和创新是具有时代性的,也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工笔画的界定范围。
关于绢与工笔语言的结合还有多种可能性等待我们去挖掘,这是材质的潜力,也是工笔语言的潜力。当然,绢不是唯一适合工笔画创作的载体,我们应该从绘画本体去思考,找出最适合自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表达的媒材,这样才能创作出理想的工笔作品。
作者简介:
栗玉莹(1990—),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工笔画当代性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