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育人机制探究

2020-01-07刘蕾梁广东王东明胡美玲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2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服务

刘蕾 梁广东 王东明 胡美玲

【摘 要】地方高校扎根地方,以服务地方为己任,肩负着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更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普通地方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下,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存在“认识不足、能力不足、机制缺位”等问题,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育人机制,助力地方高校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反哺地方、育人机制、探究

社会服务是高校基本职能之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服务和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提升,为区域经济提供智力服务,同步实现自身优化发展的需求。服务地方经济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点难点。[1]

一、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必要性

(一)地方高校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所大学是不是一流大学,关键要看它是否为社会、国家作出了一流贡献。[2]可见,高校要想成为社会发展引领者,必须要深度融入社会建设发展中。地方高校聚集了整个地区高知识水平人才,它所培养的高等教育智力人才、技术人才、文化人才,不仅带动力地方知识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地方高校的专业学科设定和区域经济结构之间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既各具优势,还充分顺应区域特色建设某些特殊学科,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3]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区域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当代地方高校指向已从以前的点状集积变成了服务市场区位,区域性、市场性以及社会性导向已成为现阶段地方高校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地方高校要更侧重于指向区域内部,以重点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强化教育与实践生产紧密结合,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质量。

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现状

(一)服务区域意识不强。地方高校的发展观是影响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将直接关系到为当地社会服务的意识是否强烈。[4]对自身的科技创新能效,优化科技服务区域经济方式认识不足;转变与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与企业协同建立长期发展缺少整合;缺少发挥促进资源互补,利用校企合作培养所需优质人才长足规划。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清。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主动调整了发展战略,受到自身定位、师资水平、专业结构等制约,存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经济间不协调等问题,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其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现实中,高校注重自身建设发展,忽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出现了专业课程等落后,专业设置脱离地方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无法更好地与区域经济建设实际需求相适应。

(三)社会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地方项目应当包括文化传播、科技推广、政策咨询等,但受地理环境、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办学条件等限制,对社会服务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还需要不够深刻,存在社会服务项目单一,服务范畴狭小,存在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差、科技含量低,科研成果转换能力等也明显不足。

(四)校地合作机制缺位。地方处于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时,在均衡人才、知识、科技与创造力等方面可能会存在倾力不足,无法做到全力支持高校发展。高校因缺乏与区域经济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缺少常态化沟通和管理机制,无法契合当地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技术创新需求,势必难以形成校地良性的互动,

三、服务地方育人机制构建

(一)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高校不是单纯的科学研究、志愿服务机构,其社会服务目的不只是作为成果转化、传承文化,而要回归高等教育的初心,即为人才培养服务。高校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不断完善以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设置、学科优化、集群构建等,明确办学方向,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增强地方高校反哺地方服务的根本动力。

(二)主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以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技服务、志愿公益、资源共享为依托,拓宽社会服务的面,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功能。创新高校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尽可能争取涵盖跨界学科专业、参与人数多的项目,打造校地合作品牌,提升社会服务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固有思维,寻找专业与人文、理性与感性、传统与创新的交叉点,甚至重新审视自我,甚至完成自我颠覆和重塑。[5]

(三)扎实有序推进产教融合。高校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打造办学治校特色,推进“引企入教”,探索探究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项目式、合作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积极开发校企合作课程,邀请企业深度参與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科学整合、充分利用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助力校企合作“双赢”。

(四)不断完善长效合作机制。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及时掌握社会与企业实际需求,科学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坚持校政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切实将科学技术运用到企业发展中去。地方政府应对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合作模式、关键环节、实践应用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建立科学联动机制,搭建适合高校、政府、企业等各方参与的综合性平台,推进校地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助力推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向爱国.新时代地方高校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J].科教导刊(下旬),2019(11):3—4.

[2]王树国.产教融合、以创新谋未来.人民网.2020年8月5日.

[3]苏适,于德涵,黎莉,迟彩霞.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机制与途径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9,40(10):51—55.

[4]张萍.关于地方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及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18):391—392.)。

[5]李希贵.当社会不再旁观,教育怎么办?[J]人民教育,2015(1):17-21.

注:本文系2016年绥化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反哺地方文化建设发展路向研究”(项目批准号:R1602008);2016年绥化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研究”(项目批准号:R1603018)。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服务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经济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