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文言的世界里渗透文化之美

2020-01-07蒋玲娣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文言文语言

蒋玲娣

【摘   要】学生学习文言文,能感受汉语语言的典雅精妙、古人思想的丰富睿智。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导读其题,品读其言,比读其意,拓读其文”四个方面来渗透文言文的文化主题之美、文化表达之美、文化意蕴之美、文化价值之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个人修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文言文;语言;文化

学习文言文不仅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有效手段。统编教材中,文言文“提早”进入教学范畴,选篇更加强调经典的意义性、文意的优美性、文章的适宜性和时代性。这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充满了挑战。该如何教学文言文,并在课上渗透文化之美呢?

一、导读其题,渗透文化主题之美

文言文内容丰富,不仅描述了古人的生活,也呈现了古人的情感和精神境界,对古典文化进行了有效的记录和传播。要读懂文言文,首先要导读其题。这既指导读文章的题目,也指导读课堂的主题。教师要读题入课,渗透传统文化主题之美。

(一)单元主题导入,体会文化韵味

《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其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教学时,教师既不可忽略文言文的文本属性,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人文内涵,将古人对音乐、美术的热爱与执着渗透于教学中。

例如,教学《伯牙鼓琴》一文,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设计了“听音读词入课题”的环节。一是做“听音乐,辨乐器”的小游戏,感受笛子、二胡、古琴等中华传统乐器的美妙之音。二是从单元的“日积月累”中选择“天籁之音、余音绕梁、高山流水”等成语朗读,以“读词成画”的方式,进入音乐的境界。三是请班级中的“小小古筝演奏家”现场弹奏一曲《高山流水》(选段),以“赏读入课”的方式进入美妙的境界。这样的课堂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文言文学习的情境中。

(二)单元重组导入,体味文化魅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在对教材做“二度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与学生学习需求的融合。教师可以进行单元重组,如“1+X”的单篇拓展重组,或“X+1”的跨学段延伸重组,还可以是“X”新主题统领重组。仍以《伯牙鼓琴》一课为例,教学过程如下。

师:宋朝大文学家王安石有诗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一起来读读这句诗。(生齐读)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伯牙》,那么伯牙是谁呢?诗中的“故人”又是谁呢?

生:我知道伯牙是一位琴师,他的琴艺非常精湛,后人尊称他为“琴仙”。

生:我知道这里“故人”是伯牙的朋友锺子期,他是一个打柴的樵夫,但他居然能够听懂伯牙的琴音。

师:你们的课外知識非常丰富(随机板书:伯牙、子期),可见你们平时勤于阅读、善于积累。老师想起了“资料袋”中的另外一句诗“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谁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里的“锺期”就是——锺子期(生齐答),古诗文里提及一些名字的时候,经常会因为格律的关系出现缺字或者用名字中的号、别称等代替的现象。

师:两句诗中都有一个“知”字,都有“山水”,这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一起走进今天的文言课堂——《伯牙鼓琴》。

课堂上,教师可以知音文化重组单元教学。关注“知”“山水”等都是为知音主题文化的认知做铺垫。学生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慢慢品味诗中“心自知”“一见知”的深意以及“高山流水”的真正含义。沿着重组后的单元链条,学生能够发现《书戴嵩画牛》中的“知音”——杜处士与牧童,《月光曲》中的“知音”——兄妹俩与贝多芬。实践证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始于学习者对文化主题之美的充分感受。

二、品读其言,渗透文化表达之美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自带魅力光环。在语言形式上,文言文简洁而富有韵味,长短句错落有致,对仗成篇。其内容也“相当丰富,涉及文、言、历史、文化诸多方面”。教学时,教师既要关注文言文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又要关注特定文学形式蕴含的文化审美,还要关注其具备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品读文言形式,感受文化积淀

行文简练是文言文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也是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学生需反复诵读,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文言的表达之美。

如《伯牙鼓琴》第二、三句中,“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与“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与“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读来朗朗上口,极富情趣。句中的“方”与“少选”虽只是两个表示时间的连接词,但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鼓琴者和听音者之间的心灵默契。

对于文言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等,教师都应引领学生细细品析,让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整合落到实处。

(二)品读文言内容,加深文化理解

文言文阅读一般有三个层级:第一步是借助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步是借助注释,理解句意,读对停顿,读准节奏;第三步是借助常识,联系生活,读懂内容,读出理解。

《文言文二则》中的文言文都具有故事性,所以理解文言内容,即是了解其所述故事。学习《伯牙鼓琴》,学生可通过文题、插图大致了解故事写的是伯牙鼓琴、摔琴之事,再想象“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的画面,读懂锺子期能听懂伯牙所弹曲之意境。对于《书戴嵩画牛》一文,则可先联系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画家与牧童》,在文白比照中了解内容大意,再通过关键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了解文中牧童为何笑,笑为何意,从而了解课文大意,之后抓住处士之“笑”,感悟故事的精神内涵。

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本读起来的滋味各不相同。教师要量体裁衣,结合实际,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解读方式。

三、比读其意,渗透文化意蕴之美

文言文凝结着古代文人对于语言文字的匠心,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因此,文言文的学习必定要立足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

(一)比读文化语境,体验文化内涵

文化语境指的是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审美语境的一种类型。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习俗,二是社会规范。追溯文言文的创作背景,可以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特点各异的风土人情。如《伯牙鼓琴》一课中,教师先介绍伯牙与子期“相遇”的故事,了解两人存在身份差距却志趣相投,再讲述两人的“相约”,感受“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的动人故事。这就是李白笔下“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由来。千百年来,“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语境从未断裂,一代代地延续着。

《书戴嵩画牛》中,杜处士与牧童的身份也存在差异,这是文本的趣味所在。比读孩童天真无邪的“拊掌大笑”与处士豁然大度的“笑而然之”,并用想象补白其心境与语言,是学生感受文言意蕴的一条通道。课堂上,当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好牧童“拊掌大笑”一句后,教师追问:“牧童,你如此拊掌大笑,是为何故啊?”当学生摇头晃脑地读杜处士“笑而然之”一句时,教师追问:“杜处士,你为何觉得牧童说得对啊?”这样一读一问,还原了故事场景。牧童的天真烂漫、不假思索,处士的淡然处之、虚怀若谷跃然纸上,文学艺术的真、善、美也得以呈现。

(二)比读文化意象,体悟文化传承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特殊意味的事物,它们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特定的意象。文言文的教学应关注意象,让学生透过意象,深刻感受到文章的意蕴之美。

如《伯牙鼓琴》故事中的“高山流水”指的是当时伯牙弹的两首曲子吗?这个词仅仅形容乐曲的高妙吗?事实上,“高山流水”早已成為知音文化的一个符号。在教学中,教师抓住伯牙与子期相知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何谓“高山流水遇知音”。

首先,教师围绕文中的“善”字提问:“伯牙如此善鼓琴,他还会弹奏怎样的乐曲呢?锺子期会怎么评价呢?”学生回答:“少选之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习习乎若清风。”“少选之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不一而足,不可尽举。

其次,教师围绕文中的“志”字提问:“伯牙的琴音里既可能有‘高山流水,也可能有‘清风明月……为何他只弹了‘高山‘流水?”学生想象、思考后回答,感悟其中之妙:“高山巍巍,流水汤汤,才能承载君子之高远之志。”所谓“知音者,知志也”,知音文化意象者,高山流水也。

四、拓读其文,渗透文化价值之美

学好一篇文言文,“导读其题”是起步和基础,“品读其言”是行进和积淀,“比读其意”是驻足与厚植,“拓读其文”才是远行和内化。这里的“文”既包括狭义的“文章”,也包括广义的“文化”。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拓展阅读要从掌握“文言”开始,步步深入,直到“文化”层面。

(一)深化同质拓展,体察文化认同

《伯牙鼓琴》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伯牙与子期间的情谊,教师在课中拓展两人“相约”的故事:在伯牙与子期相遇后,两人相见恨晚,相约第二年的中秋再在此处相见。相见之日,伯牙等来的是子期离世的消息。接着,拓展话本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让学生深刻感受伯牙破琴绝弦之绝望,从而进一步感受“知音难觅”。教师还可以拓展《列子·汤问》中的《伯牙绝弦》,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化理解两个版本的“大同”与“小异”。

文言文体裁多种多样。《书戴嵩画牛》是小学阶段唯一一篇题跋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特征,在文章关键词句上着眼,如牧童笑画“谬”,处士笑其“然”,于叙事中见理,奇趣间见真,进而体会文末点睛之语“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此处,教师可带领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另一篇题跋文《书黄筌画雀》,从“掉尾而斗”之谬到“颈足皆展”之误,从“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之提醒到“观物不审”之批评和“务学好问”之警语,既感受作品的精彩情节和哲理之言,又深层次地理解“贵在求真”的文化价值之美。

(二)强化异质拓展,体问文化追求

读语文,时刻要有破语文边界的意识,即要有“大语文”观。文言文的拓展阅读也是如此。要从指向“文章”“文学”的纯语文同质拓展迈向指向“文化”的异质拓展。

如《伯牙鼓琴》一课的拓展阅读任务单的制作可以从“音乐”“美术”“表演”等非语文的维度入手(如下图)。学生以游戏闯关的方式进行文言拓展阅读,把静态的文言诵读转化成动态的文化之旅,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素养全面落地。

关注文言文蕴含的文化基因,引导学生触摸文字背后的文化,对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学生成长规律,释放儿童天性,给学生一个成长的空间,实现“以文化人”,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个人修养。

参考文献:

[1]秦牧.语林采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鲍善淳.怎样阅读古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唐弢.文章修养[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艺术作为游戏、象征和节庆[M].郑湧,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汉迪.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M].苗青,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浙江省嘉善县洪溪小学   314100)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文言文语言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