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
2020-01-07刘莹
刘莹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创设学习环境,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来驱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在教学中,选择以有意义的具体任务为中心的科学探究,能够明确学习目标,使任务变成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引导学生主动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科学观念、科学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观察是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少不了观察。观察不是简单地看见,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过程,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学会自觉地进行仔细、全面、深入、系统的观察,提高科学观察能力非常重要。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观察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重要的媒介,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方式也都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此,教师要设计出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才更能激发学生的联想,促使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设计实验,仔细地观察研究。
例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时,创设制作一盏小台灯的任务情境,先引导学生思考需要哪些材料,然后提供给学生电池、导线、小灯泡,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学生带着要制作出一盏小台灯的任务进行观察,兴趣自然就被激发起来了,而且为了能够成功地点亮小台灯,他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二、明确任务,有针对性地观察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急于了解外界,但他们对外界的观察往往是“不求甚解”“走马观花”。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任务指向明确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
例如:在二年级《拧螺丝》这节课的教学中,设计制作一个小板凳的探究任务,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螺丝和不同的螺丝刀,以及制作小板凳的木棍。任务非常明确,就是通过拧螺丝制作一个小板凳。但是螺丝有很多种,需要学生观察比较,螺丝刀也有不同,也需要学生观察选择。此时,学生就不是茫无目的,而是有针对性地观察。
三、循序渐进,多角度全面观察
在有针对性单一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多角度全面对事物进行观察。小学生其认知规律基本上都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有层次性的观察任务。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这一课时,依次让学生探究“橡皮筋和直尺发声时的状态”“小鼓发声时的状态”“音叉发声时的状态”,由直接用肉眼观察到需要借助其他物体观察,再到需要调动触觉等身体其他感官观察。这样的三个有层次的任务,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观察事物。
四、坚持不懈,长期观察
许多科学实验的现象不是立马就能观察到的,需要坚持不懈地长期观察,而有些学生就不能坚持了。因此,需要教师设计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任务,并不断反馈和鼓励。
例如:二年级《栽小葱》一课,在学生完成对不同环境中小葱生长变化的观察,知道了水是小葱生长的基本需求之一后,这时创设情境:“我们在科学教室里水培小葱,但是不久就要放暑假了,两个月的时间没有人给小葱加水,那么我们在放假前至少需要给小葱留多少水呢?”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并想要探究小葱每天喝多少水,再引导他们设计实验进一步观察小葱每天的喝水情况。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长期观察便不难了。
此外,在培养学生观察持久能力和提高观察兴趣的过程中,还要重视鼓励学生,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也要及时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