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路径构建

2020-01-07郑广峰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院校

郑广峰

高职教育发展初期,高职院校一般注重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随着新时代高职教育形势的不断向好,文化育人的短板弱项逐渐显现,需要补足。文化育人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形成学校凝聚力、发挥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组织管理水平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新时代给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如何给自己的文化育人准确定位,通过形成品牌文化完成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进而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高职院校发展的前途与命运。

随着职业院校国家“双高计划”的推进,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切实化的文化育人成为了高职教育抓内涵建设的研究话题,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研究出现了多元化倾向,一大批强调其应具有职业性、企业性、区域性、行业性等特色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现,大大推动了高职文化育人研究的良性发展。

一、校园文化和文化育人的历史传承

在我国,校园文化和文化育人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进入学术研究视野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6年上海交大编写的《文化校园人——“校园文化”研讨文集》成为我国第一部校园文化和文化育人理论书籍。之后,我国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逐渐繁荣。原文化部部长高占祥被认为是我国文化育人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其1990年主编出版的《论校园文化》是对当年召开的全国文化育人理论会成果的总结,集中对文化育人的内涵、特征、功能、规律、现状、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2000年由王邦虎主编的《校园文化论》对文化育人的起源与发展,文化育人的主体与客体、功能与价值、文化与经济结构方面进行了解读。

在潘憋元的《新编高等教育学》书中将“高等院校的文化育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来论述,对“高等院校的文化育人”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建设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对文化育人研究颇具实际指导意义。以文化育人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网上能查询到数以万计的文献,综合文献数据比较发现,其大多主要集中在近十几年里。田晓明在1999年发表的《关于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主要定位在知识性质的活动上,成为高职文化育人研究的较早文献。之后高职文化研究主要是从文化育人的传统意义方面对文化育人进行探索。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理顺了高职文化育人的研究思路,确定了高职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合作育人”为核心的文化育人发展方向。此后,随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步伐的不断加快,高职文化育人研究中又提出了企业文化有机融入的想法。

现代社会中,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业人才,因此,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质量制约。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经济发展一线输送高级实用人才的院校也迎来了发展建设的好时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是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为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的重大决策建设工程,亦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决策。“双高计划”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工作,应该且必须围绕国家教育部“双高计划”的大背景进行推进,才能与时俱进。

二、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文化育人普遍较为重视,但人文精神普遍欠缺

人文精神是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遍的人类终极关怀,是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概括,是对自身全面发展、理想人格、情感伦理等的高度塑造和自我肯定。人文精神在文化育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工科类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很多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人文精神的塑造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触及深层次育人内涵与价值,内容欠缺、高度不够、层次不足、类型不多、效果不佳。

(二)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物质文化较为丰富,但精神文化相对欠缺

相比普通学科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文化育人在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熏陶层面较为丰富,但在精神文化层面相对欠缺。如很多問题主要集中在内容同质化、育人效果待提升、缺乏创新等,都是目前职业院校在文化育人的非物质层面所遇到共性问题。

(三)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个性逐渐凸显,但辨识度尚需提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育人的个性日益彰显,文化育人的成效日益提高,但在个性的辨识度上参差不齐,如忽视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积累和养成方面,更多强调文化育人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这个方面缺乏具体、明确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体制。

(四)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但行为文化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在制度建设方面日益完善,基本能坚持章程核心,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能健全协同机制,筑牢文化育人建设的组织保障,但在以行为文化建设为重点,发挥文化的教育与引导功能方面下功夫不够,有待提升。主要体现在不能形成依法治校科学合理的管理自觉,形成制度执行贯彻实施的制度自觉,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自觉等。

三、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价值

在新时代文化育人过程中,要适应新要求,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入手,根据其特征要求,发挥导向、辐射、凝聚等重要功能。特别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与促进就业需求、适应产业发展相适应,从文化育人的不同层面入手,注重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进行校企合作共建、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打造特色品牌文化育人等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要坚持核心文化理念引领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在历史传承中沉淀文化育人核心理念,在顶层设计中注入文化育人核心理念,在立德树人中坚持正确文化育人方向,在人才培养中融合文化育人核心理念。

(一)在历史传承中沉淀文化育人核心理念

以德为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忠诚于党、服务社会有用之人;重视培养学生技术技能,体现坚守匠心,追求卓越的“文化育人精神”;坚持求真务实,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形成有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的专业格局;秉承“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丰富新时代背景下“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文化育人精神。

(二)在顶层设计中注入文化育人核心理念

把文化核心理念写入高职院校自身的《章程》《十四五规划》等文件,出台《文化育人建设发展规划》《文化育人建设实施方案》相关规划方案,以文化育人建设夯实党建根基,引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把培育和打造特色鲜明、精品迭出、影响广泛的校园文化品牌等列为工作重点,努力培育具有特色和底蕴的高职育人文化。

(三)在立德树人中坚持正确文化育人方向

始终紧跟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步伐,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正确文化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高职院校发展及师生人生发展不偏航、不脱轨,切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在人才培养中融合文化育人核心理念

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坚持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修德”和“强能”,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网络文化进学生宿舍,“润物细无声”;通过职场文化进课室等提升培养学生专业素养;通过工匠文化进基地等打造实践锻炼平台,为培养精益求精的时代工匠奠定基础;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崇实”和“鼎新”,把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构建起具有高等职业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良好育人生态。

要坚持文化核心理念引领下的制度、环境、行为路径构建。要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发挥文化的规范和约束功能;以环境文化建设为基础,发挥文化的协调与陶冶功能;以行为文化建设为重点,发挥文化的教育与引导功能。在新时代国家“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逐步沉淀文化育人核心理念,涵养高职文化育人新生态,成为新时代工匠的摇篮、创新创业者的乐园和未来高职的样板。

四、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路径建构

(一)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方向,深化特色文化育人;倾听时代新声,坚定文化自信

在新时代高职教育形势的不断向好和职业院校国家“双高计划”的推进下,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召唤下,高职院校要紧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工匠精神进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积极探索建立適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工作,重点突出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进一步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支撑。要不断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师生文化自信,既是高职院校履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所在,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所系。

(二)树立“大学精神”,强化传统文化育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传统精华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当今青年大学生应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要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经典”为宗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育人活动,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高职学生感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教育。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工作,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青年学子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追求和最为响亮的时代强音。

(三)引入企业文化,完善工匠文化育人;工学结合培能才,知行合一育工匠

加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院校稳步推进“大思政”育人改革,构建文化育人工作体系,将进一步推动第一和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推动专业优势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文化育人思想入脑入心。

要加强人才培育顶层设计,依托校企载体推动产教融合,营造“途径广、方式多、专业精、分类细、参与强、含金量高”的浓厚创业创新氛围,通过课程学习、课外实践、竞赛训练、项目孵化、精英特训、协会活动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汇聚创业创新英才,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构建双创文化育人模式,推动双创成果落地,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制造业大国新工匠。

(四)借鉴先进办学经验,提高文化育人质量;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夯实“五育并举”之根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借鉴先进办学经验,提升育人实效,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年学生塑造美好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引导学生参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行动中,让学生自觉增强责任和担当,焕发爱国爱青春爱校的丰富情感,厚积校园主人翁意识。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树立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意识,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做好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

新时代高职文化育人工作使命艰巨、任重道远,还需要在加强机制建设,巩固制度和组织机构之根基;强化物质文化建设,保障硬件设施到位;以师生行为规范为抓手,加强行为文化建设;以校园精神为引领,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育人品味,创建文化育人特色品牌等方面改进完善。

五、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既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要更好地传承职业院校的工匠精神和团结进取的人文情怀,营造积极上进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创造性构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重要载体和平台,统筹育人资源和力量,助力文化育人工作落地,打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目前,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广度、深度和温度都得到了稳步的拓展,广大师生受到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文化育人熏陶,文化育人的校园影响力和感染力显著增强,为下一阶段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而精准发力。

国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教育是文化创造的重要来源,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来源。高职院校要不断传承工匠精神和团结进取的人文情怀,营造积极上进向善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助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全方位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贺娟.红色文化育人新体系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8).

[2]牟艳娟,邓冠欣.诚信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8).

[3]居珈璇.以“三元文化”促进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文化育人的有机衔接[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

[4]韩振.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J].理论学习,2009(5).

[5]刘艳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4).

[6]田晓明.关于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设[J].辽宁高職学报,1999(2).

[7]林胜华.文化哲学视野下应用型高校宣传教育工作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20(4).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育人院校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