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视域下培养儿童科学探究能力

2020-01-07王菲菲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幼小科学小学生

王菲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小学科学定义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同时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应面向全体学生。基于心理学理论研究,学龄前儿童与小学生在认知发展方面既存在内部联系,又存在明显差异。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維为主,小学生逐渐过渡到以理解与记忆为主的认知水平,小学科学的教学虽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课后还有配套的巩固练习以及考试。教师面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应把握住科学课程幼小衔接的特殊性,既要培养其科学习惯又要重视学生兴趣导向。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几点科学探究教学策略,以期为今后科学教学如何有效地实现幼小衔接、如何辩证统一地培养儿童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如何优化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一、营造探究气氛,合理创设科学探究问题

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在科学探究上存在程度性差异,相比于幼儿园阶段的直接感知式科学探究,小学低年级阶段更需要教师进一步营造探究气氛,创设有意义且合理的科学问题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入小学后,学生的认知不单单只停留于“感知”表象,大部分7~8岁的学生在看到自然现象后总会思考“为什么”,并愿意寻找科学原因。此时低年段科学教师需适当减少高年级科学课堂上惯用的教学方法,以免使学生出现疲惫感,而应适当营造探究气氛,合理创设科学问题,培养其探究能力。例如苏教版《树叶变黄了》刚好安排在秋天上课,此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学习探究,相比学龄前儿童只会说出树叶变黄而言,小学教师可进一步在情境中设置问题:“树叶变黄的顺序是什么?”“是不是所有树叶秋天都会变黄?哪些会,哪些不会?”学生依靠自己的观察、对比,分析出现象的本质,从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由于学龄前儿童与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性,小学阶段不再使用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学习方式,而是采用班级授课制管理。小学生一般要接受系统的、常规的学习,具有强制性,义务性,上课要坐姿端正,以倾听、理解为主要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使低年级学生抗拒、抵触,故常常出现幼小衔接困难的现象。由于科学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可用讲授法等常规小学教学方法辅以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活动抵消儿童不良情绪。游戏活动与科学实验既存在联系又有本质性区别:两者都可使儿童适当放松,但游戏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幼儿的参与性,而科学实验主要是教师或学生按照预想的目的,设计和利用少量材料演示或操作,对科学现象加以探究的活动。例如苏教版《小小科学家》中滚小球实验,相比于学龄前幼儿活动比一比谁滚得远的游戏活动,小学一年级教师分析了实验目的,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法(从不同高度的斜坡或从不同坡度滚落),并提出假设,做出猜想,然后让孩子多次地、反复地实验得出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指导作用,其间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操作、观察等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三、督促信息收集,提高寻找证据本领

在小学科学探究过程中,信息收集与数据处理是对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结果的呈现,是对事物、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科学教师会侧重培养。笔者在走访的几所幼儿园中,发现幼儿园阶段并不深入培养儿童收集证据的能力,活动目标基本上停留于看到现象即可。对此,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收集证据、简单地对证据进行处理的能力,便成为低年级科学教师需把握的科学幼小衔接的重要部分。例如人教版《探究笔的奥秘》一课,学生通过观察多种不同型号的铅笔后得知笔杆上的“H”“B”标记与铅笔芯的粗细、软硬和颜色深浅有关。“B”越多笔芯越粗、越软、颜色越深,“H”越多笔芯越细、越硬、颜色越浅。大部分孩子表示:最喜欢的是HB铅笔,软硬、颜色都“刚刚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多种实验素材,低年级学生通过实验、对比以及对证据的简单分析后得出了属于自己的重要结论,这正是为以后升入高年级进行复杂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做准备。

培养儿童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故教师做到培养儿童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幼小衔接尤为重要。但目前科学学科的幼小衔接多是“一边倒”态势,专家学者更关注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衔接,而小学阶段对幼儿园方面的教学关注却不够。为了加强学生日后在学习上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其科学素养,我们必须抓住幼小衔接的关键点。

猜你喜欢

幼小科学小学生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