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研究
2020-01-07陆枫
陆枫
[摘 要] 新时代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当代“00后”受成长环境、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更具自身独特气质。作为一个群体进入大学校园,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分析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采取应对措施,从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
[关 键 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特点;行为规律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164-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学育人的规律,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新时代背景下,研究高校大学生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
(一)思想个性化鲜明,多元价值观显著
当代高校大学生活泼且个性鲜明。个性化的价值追求是“00后”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他们每个人在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长大,体验着经济全球化。在成长过程中物质生活较富裕,因此其人生规划中较少关注物质,更注重个体情感体验和价值实现。其思想有着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也有着多变性,并且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能力极强,具有多元化价值观。不难发现,许多大学生会进行自主创业,对自身专业有着高度认识,通常会较早在空闲时间实习等。
(二)政治参与度高,政治认识和信念薄弱
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具有较强的社会主义爱国情怀,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不疑,有着求知欲。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热情关注时事,敢于使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交流,敢于大胆发表言论并主动参与政治生活。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多数大学生对于政治理想的概念并不明确,更无明确的政治态度,思想上存在一定盲目性。例如在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后与其进行谈话,谈到入党动机时,大多数学生是不明確的。由于社会思潮繁杂,一旦大学生思想被反华势力所利用,那高校校园稳定性和社会稳定性势必会受到影响。
(三)重个人主义,集体观念团队意识不明显
当代高校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成长在经济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下,受多方面影响,从小有着自信自主的品质。但是过分的独立导致部分学生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常常以自我感受作为自身的认知。特别是面对集体活动时,参与度不高,集体观念团队意识不明显。很多活动的开展都需班委进行抽签硬性要求,这是过度重视个人的一种表现。“00后”大学生的个性化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其看待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上,他们认为,集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可以包容及扩展个性,集体助个体实现价值,若集体不能达到上述功能,则无存在的必要。这些看法凸显出其强烈的个体意识。
(四)人际处理、抗挫折心理能力不足
当代高校大学生大多数在生活认知方面积极乐观,对待事情能理性分析。还有一部分同学抗挫能力差,会因一些生活矛盾等产生消极情绪。在辅导员实际工作的开展中会经常碰到室友矛盾、家庭矛盾、同学矛盾等,产生心理问题的同学不在少数,特别是部分学生家庭离异、家庭保护太好等原因不同而体现的个性愈发明显。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中忽视了心理抗压能力的提升,虽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但一旦遭受挫折和打击,只会一味逃避,从而陷入死胡同无法自拔。一部分人会经常性哭诉,一部分人会封闭自己不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渠道,无法强大自己。
(五)网络诱惑大,缺乏理性思考
当代高校大学生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实现共享,眼界变得开阔,但网络是把“双刃剑”,既传播文明又倾倒垃圾。大学生在网络认知方面由于鱼龙混杂和其自身人格尚未完善,认知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力,因此会导致多种形式的上当受骗,例如“校园贷”“套路贷”等,此前有案例也给我们深深敲响警钟。在网络本身还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的情况下,大学生还不够成熟,无法对一些信息进行有效过滤。且在当前学校教育侧重学业成绩的情况下,学生压力大,因躲避负担而对网络有依赖性,致使一些人沉迷上网无心学习,有的学生因上网造成道德水平下降。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引导策略
(一)家长、学校、老师三方联动起引领作用,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就需要家长、学校、老师三方联动起到引领作用。人的社会存在属性及在交往中产生的社会关系构成多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办好教育事业,各方都有责任。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必须发挥合力建立覆盖全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联动工作体系。学校可深入开展“中国梦”等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深入学习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塑造主流价值观;家长可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提点教育,若遇到教育困难,及时跟学校、老师沟通反映;老师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引领教育等主题班会,党日、团日活动等强化教育引导,发挥实效。
在大学生活中,老师相对而言与学生关系更紧密,在一起时间更长。故对于教师自身,学校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其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有针对性地根据大学生成长特点设置培训课程对其进行培训,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在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助力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充分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二)深化思政教育内容,创新个性化培养方法
首先,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多因素冲击,原本的思政理论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政治思想信念需求,故可以通过公益服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式融入教育活动,将思政教育内容渗入生活,使大学生形成自我批判性思维。一方面,在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可以更充分了解教育内容,提升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学活动需要创新,多种方式更能保证教学质量,贴近实际。教育的初心在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育内容可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精准设置,施教者通过身教言传来感染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心学生身心的成长,实现互动同向发展。
其次,思政教育在引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个性化培养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等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教育。例如通过校园卡查看门禁信息、图书馆次数;通过微信朋友圈、日常观察法、谈心谈话法、活动检验法、理论学习法等多方式对学生近期状况、心理变化等精准了解并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充分发挥身边榜样人物、榜样团队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大学阶段的思政课,都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加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是理论学习远远不够,效果有待商榷。
但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代大学生有自己的是非观,会进行独立思考、有选择性的比较。而榜样起到了择其善者而从之的作用效果。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需寻找学生之间的榜样人物、榜样团队。例如“公益服务类榜样”“学习优秀类榜样”“全面发展类榜样”“创新创业类榜样”等多维度打造榜样人物和榜样团队,推广优秀学生事迹,梳理学生榜样,潜移默化地使其严格要求自己,向榜样学习,加强集体意识,注重人际关系和自我优秀品质的培养。
(四)注重职规、就业、心理等必修课程教育
当代大学生有自己的奋斗方向,大部分学生在假期都不会闲着,会积极实习体验工作,少部分人创业等行为都体现了高校大学生有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但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少,对社会环境和就业情况了解不够,对就业形势,竞争压力一无所知。而在高校授课职业规划类,就业创业类课程多数由辅导员授课,这些辅导员多数是未在企业工作过,对于当前就业形势等无法给学生相对明确的指导,个人认为授课效果欠佳。个人认为当代大学生缺乏的不仅是理论,更多是实践。为避免学校知识与社会经验的滞后性甚至断层,学校可专门聘请企业人员进行兼职授课抑或是企业来校做讲座、校企合作实习等加强学生的深入理解。
其次,还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学习表现和言行举止等都是其思想动态的直观反映。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见微知著,及时回应大学生正当合理的利益关切和价值诉求,引发其思想和情感共振共鸣,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满足学生主体需求沟通。当代大学生由于抗挫折能力弱、心理负担重,有着明显的不稳定感。因此,要加强对其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充分考虑其内在心理需求,对于特殊学生群体,辅导员更应做到真诚关怀,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育人作用,在教育中加强道德和心理的互动性。
(五)网络思政教育提升辨别能力
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需要。基于现在是新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利用推广“学习强国App”,让更多的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国家大事,扩大网络文化育人的覆盖面;也可以通过“易班App”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线上思政课程,发挥与线下的联动性作用;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建设,进行热点学习。多方面对学生思想、生活、学习进行动态跟踪、规律分析和有效引导,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服务的黏合度,同时提高学生网络参与度和满意度。使其在正确舆论导向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引领积极的思想主流,提升自身辨别能力。
三、结语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力量的中流砥柱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群体,深入研究分析其思想和行为特点,把握其成长发展规律,事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对大学生的群体特点进行梳理,分析大学生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实施策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林鹤.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挑战及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19(6):297.
[2]丁宏.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9(6):1.
[3]包常喜.大学生行为规律和群体特征对维护稳定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8(1):112-114.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