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2020-01-07王琦博
王琦博
[摘 要]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出现变化,如何开展教学改革,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重要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其与教育领域紧密融合,高职院校应该引入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教学系统。具体探讨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期为有识之士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微课;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144-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移动终端数量明显增多,互联网范围进一步拓展,微课教学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微课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加快了教学体制改革的进程。为了推动教育发展,高职院校应该拓展微课的应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
一、微课概述
微课是采用视频形式,在视频中整合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教学方式,其能够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引,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为学生预习、复习提供便利。微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往往在十分钟之内讲解知识点,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微课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且灵活性非常突出。微课以互联网作为依托,是新型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青睐[1]。学生可以按照个人需求开展微课学习,可以根据个人学习进度调整微课视频,可以根据个人能力确定微课播放次数。在微课的作用下,学生可以攻克学习障碍,在学习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高职教育具有特殊性,学生需要注重日常学习,探究专业技术内容。微课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机遇,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
二、当前高职教育中微课应用的不足之处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引入了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教学系统,并开设了微课,将微课作为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微课教学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得到了师生的一致支持,收获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微课应用并非尽善尽美,微课设计仍然存在不足之处:(1)部分教师并未设置微课教学目标,对微课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微课内容与实际教学工作相脱节,并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形成微课制作标准,导致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足,微课的教学意义无法体现[2]。(2)部分教师并未立足学生现实情况制作微课,削弱了微课的应用价值。很多教师没有确定学生的学习层次,综合考查学生的专业发展、学习状况等,导致微课教学效率偏低,人才培养遇到阻碍。
三、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应用原则
我国开展教学体制改革,对高职教育提出更高要求,高職院校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顺利达到教育目的,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微课的应用效果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应该把握微课的应用路径,探索微课的应用形式,并建构完整的微课程体系。在微课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秉持以下几个原则:(1)应该秉持学生中心原则。微课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面对广大学生,贴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在建构微课程时,教师必须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获知学生的学习需要,并立足学生的兴趣点,整合课程内容与生活素材,增添微课教学的趣味性。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划定课程重点和课程难点,使微课教学有的放矢,为学生自学提供辅助。(2)应该秉持简洁原则。微课的最大特点是短小精悍,其内容虽然丰富,时长却相对较短。微课视频大多在十分钟左右,教师需要对教学素材进行配置,充实微课视频,简洁明了地阐释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坚持微型化导向,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缓解学生压力。(3)应该秉持实用性原则[3]。微课的价值就在于教学应用,其应该成为教学补充,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设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微课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预习和自主复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教育体制改革落到实处。
(二)具体形式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微课,可以采用不同形式。微课技术的应用并不集中在某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探索技术应用的不同角度,推进微课程改革创新,凸显教育教学的合理性。
首先,教师可以应用微课建构翻转课堂。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突出课后学习的重要性,实现课上学习与课后学习的翻转。长期以来教师将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在授课过程中传授了大量理论知识,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陷入被动位置。翻转课堂弥补了这一不足,其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助力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在微课中介绍课程重难点知识,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并提炼总结问题,在课上与教师进行互动沟通[4]。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该支持教师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建构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比如,在开展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时,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在微课中明确数控机床的操作方法、设备的维修养护方法等,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开展自主预习,记录自己在预习过程中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讨论。部分学生并不理解机床加工程序编制方法,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开展针对性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问题。在课下教师应该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微课进行复习,掌握机械制图知识等,形成完整的逻辑框架。通过建构翻转课堂,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将明显增强。
其次,教师可以应用微课开展分层教学。高职院校学生众多,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可以在短时间内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一些学生学习能力偏弱,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作为教师应该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设置层次化的学习目标、形成不同的学习板块。教师应该对微课资源进行汇总,制定成熟的教学计划,并协调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比如,在开展汽车营销专业教学时,教师先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简单分层。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生产服务、销售服务等板块的学习能力迥异,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微课作为分层教学的重要通道,并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引导。针对某一模块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形成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在微课中插入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对能力一般的学生,应该在微课中融入教学指导,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对能力偏弱的学生,应该在微课中介绍课程重点内容,帮助建构知识框架。
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实践学习。高职教育具有特殊性,高职学生未来会走入社会,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是不够的,教师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整合。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镇,应该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对学生开展实践锻炼,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依靠微课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实践操作指导等,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比如,在开展数控设备应用维护专业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并让学生以实操形式进行课题研究。教师可以在微视频中介绍具体操作的重难点知识,并要求学生模仿操作行为,解决实际的数控设备应用维护问题。
四、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一)助力预习工作
微课应用范围较广,其应用价值不言自明,高职院校在引入微课之后,应该明确微课的使用路径,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5]。课前预习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一环,作为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学习课前预习方法,提前熟悉课程知识。微课能够助力预习,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应该在制作预习微课,对课程知识进行提前预热。比如,在开展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时,教师可以制作预习微视频,在视频中囊括软件工程的重要知识点,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教师需要剥茧抽丝,梳理知识线索,降低课程学习难度,缓解学生压力。
(二)辅助自主学习
微课可以被应用在学生自主学习之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对专业知识进行了精简,构建了完整的知识图谱。学生依靠微课能够灵活记忆课程知识,保持自学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微课指导,使学生初步了解微课的特点,应用微课获取学习资源。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微课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并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思维导图教学法等,凸显微课的实效性。比如,在开展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时,教师可以制作微视频,在视频中插入国内外优秀的广告案例,让学生探究案例的创意点,根据案例进行广告策划,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
(三)促进职业发展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微课教学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列举经典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训练。比如,在开展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介绍C程序设计方法,并为学生安排具体的实操任务。为了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在视频中介绍行业的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职教育面临新变。高职院校应该加快教学体制改革的进程,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顺利达到育人目的,高职院校需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教学系统,并推广使用微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辉.微课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研究[A].河北华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培育学术论文集[C],2019:207-209.
[2]代春洋.微課视域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证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为例[J].黄河之声,2019(7):72.
[3]柳志萍.高职院校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的作用[J].黑龙江科学,2019,10(3):58-59.
[4]路芳.基于“微课”教学的贵州高职院校中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新发展[J].教育观察,2018,7(9):132-135.
[5]邓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微课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高职《物流成本管理》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1):178-179.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