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逻辑与价值实现

2020-01-07邓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8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思政

邓飞

[摘           要]  我们党历来重视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中心环节,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重要途径,在实现“智育”与“德育”融合,改变学校“德育孤岛”困境,推进协同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价值;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098-02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工作,先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些论断不仅从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上回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问题,同时为新时代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

“立德”最早出自《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大意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道德品行上有所建树,即树立德行,第二位则是要建立功业,最后才是著书立说;“树人”出自《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说明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被赋予了时代意义,立德树人不仅仅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道德养成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将“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内涵渗透其中,这主要是由教育本身的阶级性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道德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等特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教育领域一直是阶级斗争的主战场,是意识形态最为冲突的领域之一,教育一直被统治阶级视为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阶级性体现在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各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成果,当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各类课程教学中的延伸,是“融”和“润”的过程。“融”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其他课程知识点的融合,“润”即实现渗透式教学,实现对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润物无声,这不仅与立德树人理念相契合,有助于育人价值的实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各类课程的价值再造,实现了本体与工具价值的统一。

二、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

(一)“课程思政”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课程思政”的显性体现为知识体系的教育,隐性教育体现为思想价值的引领,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相通之处。但是在思想价值引领方面,“课程思政”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更具有渗透性,这是因为“课程思政”是通过德育元素与知识点的融合来实施教育的,诸如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德育元素,就可以通过专业领域中的榜样人物的事迹亦或是教师个人态度等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这一方面的德育元素往往是通过理论呈现的,且列举的相关故事、案例等与学生专业不太相关,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思政”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更能让课堂变得“有棱有角”“有滋有味”,而这与思政课的教育直接性又有所不同,“课程思政”这种独特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和局限,有助于构建立德树人所需要的立体式课程育人体系,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思政”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体现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离不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格局,而“课程思政”很好地体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全员方面,“课程思政”离不开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的协同,离不开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合与支持,“课程思政”是全员参与的共同育人的“同心圆”,在挖掘德育元素时,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必不可少;在设计德育元素融入时,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自身人格等因素更为重要;在效果评价时,教学管理人员对评价体系的设计则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估与改进。“课程思政”的全过程体现在对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教学设计、教案编排、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全过程之中,在最初的教学设计阶段,“课程思政”已经在发挥作用了,它引导着教师对德育元素的思考,对正确价值的取向,对育才与育德的理解,继而影响着整个教学的实施;而在教师对学生评价方面,教师通过修订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政治品格、道德品行、价值观塑造等作为评价内容,更体现了“课程思政”在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实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全方位育人方面,“课程思政”本身就是学校多种教育载体中的一种,以“课程思政”推进立德树人工作,不仅体现在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运用上,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与育人环境”。

(三)“课程思政”是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的手段

一方面,“课程思政”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是其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课程思政”具有了“思政”属性;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是对课程教学体系的话语、内容、方法等的创新,其课程本身有着丰富的“德育元素”,这就强化了“课程思政”的“思政”属性。“课程思政”的“思政”属性为其实现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创造了条件。“课程思政”具有“思政”属性,但“课程思政”不是思政元素的简单叠加,“课程思政”相比思政课程来说,其所涉及的思政教学体系并不像思政教育那样系统,因此,在“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树立一个共同目标——立德树人,否则尚处于改革探索期的“课程思政”,且在缺少专门“课程思政”教材的情况下,其作用就会被削弱。

三、在“课程思政”中落实“立德树人”

(一)深入挖掘“立德”的元素

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前,挖掘好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前提,挖掘并不是简单地将思政元素“生搬硬套”,也不是随意的“拿来主义”,而是要围绕“立德”做好资源挖掘,即要坚持三个原则。第一是思政元素必须要从“现实生活”中来,从“生活中来”的思政元素更能够贴合学生的认知,更具有说服力;第二是思政元素必须要融入“教材中去”,从“生活中来”的思政元素要与教材的知识点相融合,融的过程不是“镶嵌”,更不是“嫁接”,而是课程体系、内容在“打破重立”之后的“基因式”融入;第三是思政元素必须要延伸到学生评价之中,这种评价应该是学生“知情意行”等全方面的评价,能够反映从教师要学生“立德”到学生自主“德立”的过程评价。

(二)不断创新“树人”的教法

“课程思政”是“立德”元素轉化为“树人”成果中的重要载体,将“立德”元素进行转化的重要催化剂就是要不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一方面是要做好“显性”教学方法创新,诸如可采用教师引领示范、指导性学习与练习、直观式提问与解惑等,实现“个性化‘滴灌与总体性‘漫灌”。另外一方面,要做好“隐性”教学方法创新,这类方式方法相对较多,包括探究式、讨论式、问题驱动式、体验式、故事叙事以及师生对话研讨等,这一类教学方法运用上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和表达方式,同时注意发挥学生在学、问、答、评、反思等环节的主动性。

(三)不断探索并开拓中国视野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在“课程思政”中落实“立德树人”,就要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为价值引领,因而立足本土文化和最大实际进行教育,在“课程思政”中建立特色的中国视野和中国话语就更为重要。一是要结合好校园特色做好“课程思政”,将学校发展中所积淀形成的校训、学风等资源作为引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来说,这一方面的融入更为重要;二是要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做好“课程思政”,诸如“湖湘文化”“浙江精神”“齐鲁文化”“古城文化”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对培育学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要结合中国的伟大实践,对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等进行话语诠释,引导学生积极弘扬中国精神,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课程思政”自2017年从上海开始向全国推广以来,先后在全国高校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探索。“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做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既源自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又服务于人才的价值引领的现实要求,“课程思政”本身还是课程教学,只是与单纯的课程教学相比,其立德功能更加明显,树人的作用更加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价值引领和知识教育的融合,是改善传统教学中德育与智育失衡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8-05-03.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N].人民日报,2016-12-09.

[3]高凤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研究[J].人民论坛,2012(14).

[4]聂迎娉.立德树人: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N].宁波日报,2018-07-05.

[5]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39.

编辑 原琳娜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思政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