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管理机制探索
2020-01-07黄旭艳
黄旭艳
[摘 要] 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才能使其在毕业后顺利融入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环境。首先对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管理要求进行分析,其次探讨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期促进实际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076-02
高职教育是培养现代化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投入到专业对口行业的工作岗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就业导向教育改革要求下,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工作岗位的劳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精神、职业素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要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管理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教学过程中弘扬劳动精神,让学生尊重劳动,以劳动为荣,同时形成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可以在将来从事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对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号召,教育部和全国少工委等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文件,强调劳动教育应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强体、以劳增智、以劳育美和以劳创新,实现劳动教育在各阶段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其中,国务院在2019年制定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相比于普通高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精英人才的重任。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下,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德技并修”的现代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面向社会生产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此要求下,高职院校必须提高对学生劳动教育管理的重视,积极分析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确保劳动教育管理的有效开展[1]。
二、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观念和责任意识缺失
劳动观念教育是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基础,使学生形成主动的劳动意识,并肩负起相应的劳动责任,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但是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管理过程中,普遍缺乏对劳动观念培养的重视。而且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甚至出现不劳而获的思想。在自己的学业中,也出现论文剽窃等行为,这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2]。
(二)学生平时缺少劳动实践
当代高职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承包了所有家务劳动,学生養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劳动以及工艺活动,失去了劳动锻炼机会。由于缺少劳动实践,学生不理解劳动的重要性,也不珍惜劳动成果,导致在平时生活中出现随地扔垃圾等坏习惯,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怕苦怕累。劳动实践的缺失,已经对学生学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未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
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管理的开展情况来看,目前许多院校还未形成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虽然相关文件中提出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等方面的要求,但是出于时间以及学生安全性的考虑,这些要求没有落实到位。还有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管理看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班级管理、寝室管理的一部分,但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对学生劳动素质的发展产生有效引导[3]。
(四)关于劳动美德的宣传不足
在当前的“云物大智”时代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取代了许多传统劳动,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化。但这也导致学生越来越轻视日常劳动,包括打扫寝室、打扫教室等。再加上,许多高职院校不重视劳动美德的宣传,在更加智能化的时代下,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基础劳动就应该由机器完成,没有将其上升到内在素养培养的高度,进而主动锻炼自己的劳动能力[4]。
(五)缺乏长期性劳动教育计划
劳动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劳动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未建立长期性的劳动教育计划,仅以专题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在持续一周或持续一个月的专题教育活动结束后,学生又回归原来的生活状态,导致高职劳动教育开展效果不够理想。
三、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管理的创新对策
(一)注重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应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加强学生劳动观念培养。劳动包括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它是一切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人类历史,是劳动人创造的历史。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应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关于劳动教育的知识,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和创造伟大的理念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主旋律。同时,在开展学生劳动观念培养的过程中,应与时代特点、社会现状结合起来,突出学生劳动观念培养的针对性。比如,在开放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劳动是获取财富的唯一途径,投机取巧、不劳而获者最终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应建立对劳动价值的正确理解,劳动可以创造财富,但财富不是劳动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从原始社会的劳动歌谣到《君主论》,从《史记》到《物种起源》,人类的劳动不仅满足了自身生活需求,还推动着时代和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开展这样结合现实、结合历史的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真正加强学生对劳动的重视。
(二)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
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锻炼能力、体验劳动的快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古代人的智慧中,已经发现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使其能够在劳动中掌握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且形成全新的感悟。例如,院校可以将五一劳动节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对学校内部的各个区域进行打扫,并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氛围。期间,教师可以对不同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分析,然后选拔出劳动实践模范,以此来发挥榜样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自身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直观的影响,因此在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的过程中,教师也必须亲自参与其中,密切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植树节期间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劳动,这样不仅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劳动机会。在植树活动环节中,教师可以将邓小平同志的植树故事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植树与做人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对树苗的直立程度的把控,认识到顶天立地做人的重要意义。基于此种劳动实践机会,深化劳动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实现既定的劳动教育目标。
(三)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并未形成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因此会影响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面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的管理层需要认识到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并且结合当前劳动教育的整体现状,尽快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充分体现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为劳动教育工作指引方向。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对全校的师生进行调查问卷访问。通过此种方式,可以掌握全校师生对劳动教育管理的认识,从而明确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基于此,可以更具针对性地对劳動教育体系予以完善,对于开展后续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会议,由教师共同商讨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式,并且鼓励学生代表参与其中,不断对劳动教育体系作出改进和优化,在全校内部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氛围。通过及时对劳动教育管理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响应,制订有效的改进措施,逐步提高劳动教育开展效果。
(四)加强对劳动美德的宣传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劳动美德的宣传,促进全校师生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李大钊曾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这是一名伟大的革命者对劳动的认识,也是其践行的标准。毛主席曾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大道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这是伟人给予我们的警示和告诫,只有脚踏实地,付出劳动,才能实现理想。还有班固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张衡的“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关于劳动的美德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发展理念中,开展相关宣传工作,可以对学生劳动精神、素养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在劳动美德宣传过程中,还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园丁精神成为所有教师的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劳动价值理念。
(五)制订长期劳动教育计划
为了确保高职劳动教育的长期有效开展,应制订专门的劳动教育计划,明确每个阶段学生劳动素质培养应实现的目标。比如,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应通过开展劳动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身边小事做起,通过主动承担打扫教室、寝室等的责任,形成良好的个人劳动习惯。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应为学生制订劳动锻炼计划,安排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包括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在学生外出实习阶段,还要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在具体的岗位劳动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职业操守。循序渐进地落实劳动教育计划,可以改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成效。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管理的开展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精神和劳动素养,实现专业技能教学与劳动素质教育的深度结合,从而优化高职育人效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管理制度的创新,有效渗透优秀劳动品质,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从而确保学生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提高岗位胜任力。
参考文献:
[1]陈雪溶.浅析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7,4(16):28-29,70.
[2]陈卫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学业指导机制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6):69.
[3]李志强.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探讨[J].华中人文论丛,2013(2).
[4]王列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预警机制探析[J].河南教育(中旬),2010(10):29-31.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