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与路径探索

2020-01-07李文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8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课程思政

李文静

[摘           要]  伴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有关这一理念的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就目前高校的实施情况来看,“课程思政”理念的推进依然面临重重问题。总结分析有关“课程思政”的現状,探索实现“课程思政”的可靠路径。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实践研究;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012-02

步入新时代,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依靠的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改进中进一步强化亲和力与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他各门课程要与之保持同向同行。伴随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提出,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仅从中国知网的数据来看,2016年后的文献数据就高达5272条,但时至今日,“课程思政”的普及性及现实效果并不乐观。总结近年来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希望能从中得出更有意义的启示。

一、“课程思政”理论层面的研究现状

从相关的理论研究层面来看,一方面很多研究旨在探索“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有学者直接将“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定义为育人,也有的研究依托诸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来为“课程思政”的理念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彰显各门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些研究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都高度认可“课程思政”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有关“课程思政”理论研究的另一个层面则涉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性逻辑认证与理论分析。何红娟在其文章中梳理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

石书臣在研究中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详细说明,“二者的本质联系主要体现在任务和目标上的共同性、方向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内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等方面;二者的不同侧重主要体现在思政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特点和思政优势等方面。”[1]邱仁富也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证了二者如何能够同行同向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实践层面的研究现状

从“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层面来看,很多学者致力于寻求能够解决“课程思政”现实性的方法。邱伟光指出“影响高校‘课程思政生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资源挖掘是先决条件,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2]也有学者只以某一方面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然后就该点进行详细的研究,比如胡洪彬提到了“课程思政”的五大制度路径;从教师角度入手,成桂英、王继平从如何考核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准展开了相关论证与研究,刘清生则从高校教师自身理念及存在问题角度来寻求具体的现实路径;从教材入手的研究就更多了,这些研究一般与具体的课程结合得比较密切,涉及课程有公共英语课、高等数学课、会计专业课程、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计算机专业课程等。对于思政资源的挖掘就更需要与某一门具体的专业课程挂钩,这样的系列研究也是具体而微的。

除了以上具体的研究之外,实践研究的另一方面则指向了新时代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思考与建设路径。刘承功认为专业课要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为价值引领,“课程思政” 的实施就是为了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体系。因此“要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系统梳理和改造,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系,着力于形成富于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工作体系。”[3]有些研究则聚焦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并梳理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高校在开展此工作的时候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基层单位和各级党组织都要密切配合。当然,还有一部分学者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留存下来的实践经验,比如主体责任的明确和教学团队的创建、教学载体的创新、评价激励机制的完善以及教学资源的优化等。高校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基本上也是从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展开的。

总结这类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论证和经验推广的层次,难以有更加普适性的课程思政的推广路径和更加成熟的专业推广经验。

三、“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基于众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大家对“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已有了一种普遍性的认可,其“本质上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即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让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4]众多高校包括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发挥专业课应有的思政育人功能。但在这样的实践中,难免会遭遇起步的困难甚至发展的瓶颈。而这样的困难与瓶颈在目前的理论研究范畴可能没有很好的解答之策,而在现实的探索中也难以找到对应的突破口。

因此,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除了比较范式的研究之外,更缺乏一种结合学校层次与专业特点的成功案例,而这样的案例也不能是以一概全的几次课,而应建构特色专业群的“课程思政”推广经验。除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外,有关“课程思政”重要性的理论认知也要真正落到每个教育者心里,这不是教育的负担,相反,这是教育的回归。

四、“课程思政”的现实路径探索

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分析,有关“课程思政”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切实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意识

“课程思政”的理念自提出以来,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着积极的践行工作,已经收到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与真实反馈来看,在高校各门专业课程建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专业课教师来说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课程思政”要在实践中推广开来并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离不开广大一线教师对这一理念的深刻认知,更离不开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各部门自上而下的通力配合与协作。

(二)建立健全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与考评体系

除了理念上的认识,还要建立健全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与考评体系。否则,“课程思政”不能真正落地生根,而很可能变成一种形式化的口号。因此,“高校要建立‘课程思政领导机制,由教务部门牵头,思政教学部门协助进行全校各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其次,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要体现‘课程思政。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在评价专业建设和教师教学时,应列出课程思政考核指标,并占适当评价权重,促使各专业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實处。”[5]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障与考评制度,才能在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并确保“课程思政”能够永久地发挥应有的育人效用。

(三)打造特色专业的“课程思政”推广模式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群,如果一所高校建设一个特色专业的“课程思政”成功模式,那么集思广益后的结果就是可观的。除了已有课程,也有不少高校为贯彻“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而量身定做了一些专门的特色课程,但是对大多数院校来说,还是缺乏比较成功的课程建设模式。因此,近几年有关这类课题的研究也比较多,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们旨在依托一两门特色专业课程,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深入挖掘本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要素,建设思政元素库,将思政元素契合进课堂教学。同时,每堂课也要配有“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以保障日常教学的实施效果。鉴于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在校学生几乎都有实习和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因此要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延伸至第二课堂。比如“以志愿活动为媒介,建设若干个符合思想政治实践学分标准的实践基地及服务性学习教学实践基地,强化实践锻炼,建立起与课堂教学同向并行的实践教学成绩单,激励学生将远大抱负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探索中。”[6]所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目的无非是形成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所以一切有益的研究与实践都值得付出。

(四)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响应有关政策,全力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其实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因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本就处在一种相互补充发展、相互协调推进的关系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协助专业课教师完善更新已有的课程资源与课程平台,找准思政育人元素,建设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特征的系统资源教学库。在这场推进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战役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实充当了后备军的角色,而各专业课教师就是这场战役中的开路者与先行者,他们以“课程思政”的理念为指导,一改传统的教书育人观念,以培育健全的人格为宗旨,力求回归教育教学的最本真。

总之,“课程思政”建设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趁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春天的到来,身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参考文献:

[1]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

[3]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6).

[4]刘欣.“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6):76-81.

[5]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

[6]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