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思课堂:触发“行”“知”联想的多元生长和搭桥互通
2020-01-07徐正文
徐正文
人们常说:“比海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灵。”其中“人的心灵”就是指人会产生无穷的联想,这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一个人的联想力是否丰富、是否灵活、是否张扬,决定了他的思维创造力是否丰富。生理学研究也表明,人脑神经元的凸起越多,神经元之间的网络联系搭建的可能性就越大,人脑的潜能开发就越大,人的创造力就越丰富,而联想正是搭建神经元之间生理联系的最好介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就成了当务之急。为此,围绕“行知课堂”的教学实践,如何导引学生在“行”和“知”的互融共生并进中学会联想方法、寻找联想路径去积极展开联想的翅膀,切实搭建元认知结构的“元点”与新认知衍生“远点”的各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通络,从而迸发创造火花,便成为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当下乃至未来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一、行知课堂:在“行”的实践中渗透联想的方法和路径
“行知课堂”的“行”,是指科学学习中的一切探究性行为,主要有实验、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行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些“行”的实践中,着重于引导学生通过具象的感官活动,具身体验到运用各种方法展开联想的乐趣,乐此不疲地去积极参与联想的活动,从而逐步掌握运用联想的方法。
(一)“行”的联想方法
何为联想?按照字典的解释,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这些联想可以在人脑各个神经元之间搭建必要的信息联系,打通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信息渠道。众多科学实践也表明,这些联想是科学探究和创造发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思维方法。
1.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对相反特点事物的联想。例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教学,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热空气比较轻会向上升的特点,去联想冷空气的特点是比较重会向下沉。这样的联想会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建立起冷热空气相互间的物质和性质的联系,进而加深对冷热空气的认识。这种方法也是小学科学学习中,特别是对比实验活动中,较为常见也较为有效的联想方法。
2.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由对一件事的感受引起的对同该事物性质形态相似事物的联想。很多科技发明创造的实践证明,相似联想方法是创造发明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鸟—飞机、鱼—船、小草—锯子、手—挖掘机……不胜枚举。学生徐旺根据晃动水面里看到的不断变形的人脸产生联想,发明了动态哈哈镜,获得了2019年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在科学学习中,相似联想也是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的学习中,就可以引导学生由“子房”联想到“子宫”、由 “胚珠”联想到“孩子”。相似联想可以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推演效果。
3.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由原因想到结果,或由结果想到原因的思维方法。这种因果联想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元认知结构“原点”,并根据新旧认知之间的逻辑关系,去预测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衍生更多的新知“远点”。“行知课堂”中,在学生动手探究前,总是要求学生先根据提供的条件去预测将要发生的实验现象、可能产生的实验结果。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和整合新旧认知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会进行严密的逻辑思维推理的绝佳契机。只有让学生的思維真正进入这种情境,学生才能真正走进科学学习、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例如:三年级下册《幼苗长大了》一课,在引导学生研究“茎的作用”实验前,让学生进行预测:如果水是通过茎向上运输的,那么它经过的部分就会产生什么现象?如果茎的某个部分被染红了就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只有通过这样的联想,才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打开自己的思维魔盒,展翼自由飞翔。
除了以上三种常用的联想思维之外,还有诸如接近联想、追忆联想、连锁联想、关系联想等,都可以随机渗透到“行知课堂”的科学学习之中,促使学生在“行”“知”互融共生同进中,触发联想思维,得到多元生长。
(二)“行”的联想路径:实验和观察
小学科学学习中的科学探究活动虽然不同于科学家严密的科学研究,但基本的研究路径是相同的,主要的路径有实验和观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预测、设计路径、实验观察与收集证据、分析总结等一些有序的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事物的性质与规律。不过,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关注更多的不应该是学生认识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而应该是贯穿这些系列活动的核心主线——联想思维活动,也就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展开联想的翅膀?学生的联想能否在新旧认知的世界里往返穿梭?是否打通了新旧认知体系的渠道?学生的认知视域是否通过联想得到了联通和拓展?学生审视周围事物的纬度是否得到了提升?
1.联想提问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不论是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还是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都不能脱离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的发现和发展。”也就是要明白自己要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提出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所见的现象产生联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更需要学生综合元认知库存去寻找与新认知衍生之间的关联。如,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热空气和冷空气》,可以通过“模拟热气球升空的实验”“纸蛇实验”,促使学生根据它们的共同特性——纸蛇的转动、热空气的升空都与热空气有关联,从而提出问题:热空气为什么能让气球升空、让纸蛇转动?引导学生联想热空气托举热气球和纸蛇上升的情境,从而提出疑问:热空气为什么会具有这种托举的力量?
2.联想预测
联想预测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开放式联想。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向各个方向进行大胆联想。教师可以利用多方法,从多途径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例如:可以利用相似联想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热气球会升空—肥皂泡会升空—烟雾会升空—饭锅的热气会升空—泡沫在水里会上浮,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点——比较轻。从而提出猜想:热空气可能是因为比冷空气轻才会升空,就像泡沫在水里会向上浮一样。
3.联想设计
这一环节是联想教学的核心。教师更要启发学生根据元认知结构进行联想:我们平时是如何比较两个物体轻重的?用称量、用手掂、用天平比较等,这些方法可不可以应用到实验中呢?如何做才能让一个气球变热、一个气球变冷?如何设计实验,把热空气装进塑料袋?如何借助蚊香证明热气是上升的、冷气是下沉的?如何做才能让瓶内的空气循环流动起来呢?通过这些比较联想,学生就会自己设计适合自己的实验方法,这比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如何进行实验,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聯想实验
在实验中,既验证自己的联想是否正确,又可以在实验中产生更多的联想,联想到更多的问题,衍生出更多的研究,这才是探究活动的最理想境界。学生会在这一活动中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分析,不断地设问,不断地交流,从而使得探究得到不断深入。当然,这需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空间。例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了针状叶的功能后,有一位学生就联想到:同样是针状叶,仙人掌和松树为什么会一个生长在炎热的沙漠,一个却生长在高寒地区?
5.联想归因
如何根据实验的现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物质的特质和发展规律呢?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和推演,联想各种现象、各个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就会在他们的整体认知体系中建立一种新的认知体系,使得元认知体系得到拓展和延伸。
二、行知课堂:在“知”的问道中拓展联想的空间
“行知课堂”中的“知”,是指科学学习中的一切思维活动,主要包含对事物的认知、探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在一些智力活动中衍生出来的一些智慧火花。所以“知”也可引申为“思”。“做”的目的是发现“知”并引发“思”,去不断地发现新的认知、新的问题、新的探究元点,然后在这些认知问道的“行”“知”“做”“思”之间联想成线,构建和拓展出新的认知空间。
(一)“知”的联想认识
1.科学的认知是永无止境的
人们对自然和周围事物的认知是永无止境的,人们在探索、实践,在阶段性的探究中总是趋于逼近真理。不同阶段的认知层次和水准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有误区或错误的。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去展开联想,去寻找新旧认知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去伪存真,不断地去辨清探究方向和修正自己的认知行为。“行知课堂”中引导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同样的,就是在引导学生根据已有认知进行联想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建构新认知空间,使学生的新认知空间不断得以扩展和延伸。
2.科学的认知是联想的衍生物
科学是人类意识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正确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并指导人类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及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行具体有序的周而复始的过程。“行知课堂”上的实验与观察为学生的联想提供了物质的基础。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激活和衍生出科学的无穷无尽的认知元点,导引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在各个认知领域自由自在地飞翔。
(二)“知”的联想智慧
“知”的联想智慧,就是在科学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观察、对事物认知能力的联想程度的经验积累,并用这一积累的经验展开联想,更好、更快捷地去认知新事物的能力体现。科学需要联想智慧,需要哲学的沉思,需要深厚的人文情怀,需要联想这双能带动科学提升飞翔的翅膀。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实践证明,联想智慧已经成为科学发展和推动科学创新的强大引擎。在“行知课堂”上,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活动,促使其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不断丰厚感知,衍生新知,通过联想整合各种认知体系,从而迸发出智慧火花和创新灵感。
三、行知课堂:在“行”“知”并进中让联想思维多元生长和搭桥互通
“行”与“知”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得以延续、发展和提升的互融共生并进的两大元素。
“行知课堂”鼓励儿童具身体验和联想感悟,强调手脑并用,追求“行知共生”,也就是“行”“知”结合,同向共进,以行促知,以知导行,不断地在行中发现、体验、感悟、思考和内化,提高学习品质,同时,在联想认识中不断地修正辨识探究学习的行为。“行知共生”的科学课堂着眼于“行知兼得”,期望“行”与“知”、“行”与“思”的互利互惠、互助互动、彼此交融、彼此支撑、彼此相长、彼此并进。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方面,追寻的是“行”因“知”动,“行”随“知”遣,行知兼备,浑然天成。教学中如果“行”缺“知”缺“思”,“行”就会异化为盲动,造成无序甚至混乱,成为无源之水。若只强调“知”,缺乏实践活动的支撑,“知”便缺乏植根的土壤,成为无本之木。
一言以蔽之,要想提髙联想能力、获取丰富的联想,就要广泛地参加实践,接触和了解事物,然后把许多实践经验、知识信息储存在大脑里,使大脑建立起许多暂时的联系。当大脑根据需要进行联想时,就会把各种信息调动起来,尽可能地去联通各种各样的脉络,不断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而促使学生的“行”“知”得以共生并进、发生发展,学生的联想思维得以多元生长和搭桥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