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理念下的“劳动礼仪周”教育与班级创新管理
2020-01-07沈于蓝
沈于蓝
[摘 要] “劳动礼仪周”是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目的是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明礼仪,知礼仪,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体会劳动的不易与光荣。然而,班级在“劳动礼仪周”实施过程中遇到“绊脚石”。从“知行合一”理念得到启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劳动教育之路上进行探索与创新。
[关 键 词] 劳动礼仪周;知行合一;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170-02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勤劳笃行乐奉献”“明礼守法讲美德”的内容。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从8个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其中就有“爱劳动,图自强”“讲文明,重修养”等内容。
一、问题浮现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实行了“劳动礼仪周”,将校园的公共区域划分给每个系部,再由系部分派给每个班级。班级利用早读、午休进行为时一周的校园清扫。在营造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的同时,通过“劳动礼仪周”让学生懂得劳动之礼,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体会劳动的不易与光荣。但班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
(一)劳动意识淡薄
当听到轮到我们班“劳动礼仪周”的时候,班级学生發出了这样的抱怨声:“啊?又要打扫校园?!”学生的抱怨声足以表明,劳动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被迫的、痛苦的事。
部分学生嫌工具间脏,迟迟不肯拿卫生工具;对地上的纸屑视而不见,用手捡起垃圾也很不情愿。在学生看来,劳动就是“脏、累、苦”的代名词,不以劳动为荣,反以为耻。
(二)劳动态度不端正
“劳动礼仪周”时,部分学生一手插口袋一手甩扫把,没有劳动的样子。没干多久就开始看手机、聊天,甚至趁老师不注意,没了踪影,能偷懒则偷懒,不愿意劳动。
(三)劳动效率低下
对待“劳动礼仪周”应付了事,存在“我不干,反正还有其他人干”“熬过这一周就好了”的想法。在规定时间内,清扫任务完不成,劳动积极性低,不会劳动。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价值观方面
学生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的影响,轻视体力劳动。
(二)家庭教育方面
新时代的中职生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家里,父母几乎承担了所有家务,家长宁可苦自己也不肯苦孩子。有些父母为了督促孩子好好学习,甚至会这样教育孩子:“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马路、当工人。”
(三)学校教育方面
在学校,校园清扫大多由签订合同的物管公司来完成。学校劳动教育形式单一,主要以班级值日和每周的大扫除为主。老师在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学习劳动技能方面没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对日常表现不好的学生,常将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
中职学生从不会劳动一步步发展到不爱劳动,劳动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且缺乏劳动锻炼的机会。
三、“知行合一”为劳动教育提供启示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因此,需要改变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的现状,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培养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教育家王守仁提出的思想,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将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他们都在“行与知”的辩证关系中为我们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内涵。
(一)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曾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要想达到这样一种目的,则“非师生共同用手做事不可”。
1.班主任亲上马,发现问题所在
面对“如何高效完成劳动礼仪周”这个问题,我决定一起参与,从劳动中发现了学生效率低下的原因有三:(1)大扫把抓地力强,学生却弃之不用,更倾向于小扫把,可小扫把不适合扫柏油马路,即卫生工具使用不当;(2)在挑选工具的时候,学生只知道自己想选什么,完全不顾小组其他同学需要什么,卫生工具单一、有缺漏导致小组之间配合困难;(3)学生扎堆劳动,原本一个人的活现在需要几个人干,分工不明确导致效率低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分工都有问题,怎么能把事情做好?劳动看似很简单,但如果不是亲自动手,也不易发现其中的门道。劳动不是想当然,行是知之始,在做中学,劳动既需要发挥个人的智慧,更需要团队协作精神。
2.班主任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
扫地时一根铁丝把我的手扎破流血了,但还有很多活要做,便继续扫地。这一幕被一旁的小顾看到了,原本捣乱的他,也开始认真起来。
如果班主任自己都是一个怕脏、怕累的人,又怎么教育学生做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师生是平等的,班主任与其在一旁指手画脚、动张嘴,不如拿起扫把、弯下腰,和学生一起劳动,在劳动中手把手地教学生。在班主任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做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二)知是行之成
劳动教育包括对劳动认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品质培养等的教育。对那些努力劳动却不得法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学习,而对那些怕脏怕累、想偷懒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劳动认识、劳动情感、劳动品质的培养。
为改变学生倦怠的劳动状态,提高劳动效率,利用周三,班级开设了一节《我们是最美劳动者》“思维导图”班会课。备好硬卡纸、记号笔,劳动小组围坐在一起反思、绘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劳动中存在哪些问题?接下来准备如何改进这些问题?有哪些好方法和大家分享?在劳动中有哪些令人高兴的事?谈谈自己劳动的感想……
小组间立刻活动起来,出乎意料的是小顾也拿起画笔,主动设计起了思维导图。最后,小组间呈现出许多智慧闪光的现象。
1.问题:“组员不够团结,分工不够明确,扫地不够效率。”“存在偷懒现象,总想自己少干、别人多干,这样是不对的,明后两天要继续努力!”
2.开心:“和组员一起打扫卫生,扫掉地上的落叶,看着整洁干净的地面,十分开心。”“虽然早上扫得比较辛苦,但是中午的任务就轻松很多,说明早上的努力没有白费。”
3.经验:“大扫把扫叶子,小扫把装垃圾,搭配使用。”“3把大扫把、3把小扫把、2个簸箕、1个垃圾篓、2个垃圾袋是标配。”“下次要多准备点垃圾袋,落叶太多了。”
4.感想:“建议学校再多买一些好点的扫把,可以方便我们更好地扫地。”“我们都要提倡环保,以后都不要乱扔垃圾,捡垃圾真的很累。”
小顾一组写道:一个好的团队需要组员之间的互相配合,互相激励,不以个人为单位,而要以小组为单位。不单独行动、不偷懒,要互帮互助,团结共进……
通过“思维导图”班会课,学生学习了劳动的技能,知道如何正确利用工具,学会高效地劳动;感悟了劳动的智慧,小组间应积极协作而不是互相扯皮,增强责任感;感受了劳动的不易,自己每一次弯腰捡垃圾都是别人随意乱扔的结果,更能约束自己今后的行为;体会了劳动的光荣,为尽一己之力改善校园环境而感到自豪。知是行之成,随后又进一步细化了之前的安排表,做到“个人、工具、团队”合一,后面两天的劳动顺利了很多。
四、劳动教育班级创新管理
在陶行知看来,“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不能指望学生仅从“劳动礼仪周”中就学会多么高超的劳动技能,更要将劳动教育延伸到生活中去。
(一)培养责任心,任命责任心较差的学生为值日监督员
班级总有一些责任心差的学生,影响了整个小组的值日工作,所以必须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不再将简单轻松的工作给他們,反而将他们任命为值日监督员,肩负起重大责任。连续一周放学留下来对他们进行培训,明确值日标准。起初,给他们指出不干净地方的时候,他们会嫌烦,但当我手把手地示范给他们看时,他们也能发现好与坏的区别。慢慢地,他们从“差不多先生”变成了“顶真先生”,大到拖把没洗干净,小到地上还有一根头发,他们都不放过。有时组员做得不到位,他们也会示范给组员看。把责任心不强的学生管好了,整个班级的劳动也就走上了正轨。
(二)结合专业特色,班级执行“职业人”上岗管理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就业,具有“职业性”,不管学生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应保证工作环境、工作场所的整洁。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是酒店,在班级管理中配合专业需要,以教室、寝室和实训基地为阵地,让学生按照“职业人”的要求,做好卫生工作。用洗衣粉、刷子刷地面,擦桌子时桌面、桌脚、隔板的桌底都擦干净,窗户、墙角等细小地方不能有灰尘。劳动委员按照酒店检查客房卫生的标准,戴上白手套,摸擦检查是否合格,给每个小组打分,评选出每周“最佳职业人”,记入“班级常规绩效考核”中,直接挂靠德育学分。
(三)开展“勤劳笃行小帮手”21天打卡活动
让学生努力寻找机会,每天为班级、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主动洗碗、布置教室、帮助生病请假的同学完成值日等。锻炼学生从“不会做”到“学着做”,从“我会做”到“能做好”,旨在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树立责任意识。班级群里一位妈妈发了女儿给自己洗脚的视频,赢得了其他同学的掌声。21天后,班级为能坚持打卡的同学颁奖。
陶行知曾指出“劳动即生活”的观点,生活中的一衣一饭、一砖一瓦都是劳动得来的。人生很多重要财富都来源于劳动实践,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从生活中发现劳动之美,在劳动中创造生活之美,在创造美的同时也陶冶着美的心灵,这应该是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2]李珂.行胜于言:论劳动教育对立德树人的功能支撑[J].教学与研究,2019(5).
[3]丁霞.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专题与论述,2019(7).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