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科学思维

2020-01-07周莹

江西教育C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启示科学思维深度学习

周莹

[摘 要] 物理课堂教学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深度分析、加工、理解知识,进而实现有意义的深度学习。本文从中考物理的命题角度出发,分析了对课堂教学有指导意义的中考试题是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科学思维,指向深度学习,还指出了当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和问题,以及中考试题对教学的深刻启示。

[关键词] 试题赏析;科学思维;深度学习;教学启示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朝着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方向不断调整。然而,浅层次的学习状态依然存在。浅层次学习基于简单记忆和重复训练来传递知识,学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难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不利于培养其科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要想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其物理核心素养,就必须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加工、理解,实现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对此,对课堂教学有指导意义的中考试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笔者对试题中几个区分度较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了解命题者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科学思维,指向深度学习。

一、浮力专题

例1(2020年江西省中考物理第9题):如图所示,A、B两个物块以不同方式组合,分别静止在甲、乙两种液体中,由此可判断ρ甲_______ρ乙;若A物块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甲、F乙,则F甲________F乙。(均选填“>”“<”或“=”)

(一)命题立意

本题着眼于物理观念的构建和科学思维的渗透,着重考查了建模的思想。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同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能找出图中隐藏的信息,从中获得重要的解题线索,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试题亮点

由于图中物块A在甲、乙两种液体中均处于浸没状态,受定式思维的影响,考生容易想当然地认为此时的A是悬浮的,从而得出ρ甲=ρA=ρ乙的错误结论。其实,本题可以有多种解法。解法一:将A、B看作一个整体,该整体在甲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F浮甲=G总,在乙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F浮乙=G总,由于G总不变,所以F浮甲=F浮乙。由图可知V排甲F乙。解法二:将A、B整体看作一支密度计,根据密度计刻度上小下大的特点,能立即得出ρ甲>ρ乙的结论。

(三)折射问题

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单一地接受碎片化的知识,只知简单、机械地记忆、复制这些知识,并不理解,不懂运用。例如,学生只知道物体漂浮时一部分露出水面,悬浮时全部浸没在水中,却不知这种现象是在浮力和重力的同时作用下才成立,或只是接受了大量的机械式训练,学会了一些解题的套路,一旦题目出现不曾见过的变化,便束手无策,难以作答。中考试题本着原创的要求,很多设问都有较新的立意,靠刷题等机械、重复的训练是无效的。二是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深,存在一定的思维断层,建模能力弱,迁移能力不足,如学生对密度计的认识十分僵化,未能意识到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刻度的漂浮物,换言之,任何带有刻度的漂浮物都可看作密度计。

(四)教学启示

科学思维是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要素,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能够抽象概括,构建出反映事物本质或共同属性的物理模型和概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形成应用物理知识的观念、方法,先认识事物,再处理问题,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例如,在浮沉条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展示物体在水中漂浮的情形,再展示两个物体组合在一起后漂浮于水面的情形。从受力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情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挖掘漂浮和悬浮的本质。再通过组合物与密度计的对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比较,发现该组合物本质上就是密度计,为如何建模做出了示范。之后,进一步分析拓展。将组合物分开,与之前相比,是否有区别。在可逆、转化思想的基础上渗透整体法,不断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训练思维的系统性、灵活性、多面性,促进物理方法的渗透。

二、滑轮专题

例2(2020年江西省中考物理第18题):如图所示,将重6 N的物体匀速拉高20 cm,在此过程中,不计滑轮装置自重、绳重和摩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被拉下1.2 m

B.绳子对地面的拉力为1 N

C.对物体所做的功為1.2 J

D.横梁受到的拉力为9 N

(一)命题立意

本题从示意图的角度打破常规,制造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常见解题思路的质疑,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题目源于实际,将生活中的实物转化为课本上的模型,建立科学思维的基础。通过题目的变化创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观察、发现、琢磨问题,再进行思维加工,打通知识间的屏障,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通过对比、关联类似问题,经历、探索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科学方法的关键和要素,领悟科学的奥妙。

(二)试题亮点

首先,滑轮组的示意图新颖独特,符合生活实际。与实验室或课本上常见的滑轮简化图不同,对学生的空间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次,绳子两端位置的设计也很精巧。几乎在所有滑轮组问题中,绳子的一端系在滑轮的挂钩上,另一端系在手上或测力计上,由此引出关于承重绳股数“偶定奇动”的说法。但本题中,绳子的一端在手上,另一端却固定在地面上,让只会按图索骥的考生傻眼。此时,学生若对示意图的变化视而不见,依旧强行套用解题模板,则会使解题方向出现偏差,离正确选项渐行渐远。

猜你喜欢

教学启示科学思维深度学习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重视科学实验课教学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探析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探究雅思口语测试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分析
关于高中三年级的第二轮复习的思考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