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创新教学的思考
2020-01-07李金桥
李金桥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助力中职学生的发展,使中职学生未来进入自己的岗位中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程应该改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既有理论知识作支撑,同时又能掌握扎实的动手能力,这才是目前相关负责人员最主要的教学任务。所以创新当前的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程基本教学工作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希望可以对相关教育人员提供帮助,从而有效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助力其更好地发展。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034-02
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程进行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学生未来能够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能够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专业。毕业以后有能力参加与动物疾病防治有关的事业,具备能够保障动物制品的安全性、关爱动物生命健康的“应用型”综合素质,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在最近几年时间里,很多老师已经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并对专业课程进行了适当的优化,通过对校内的教学基地进行规划,从而为毕业以后的实习以及任职做好铺垫,提高此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他们的综合素质,保证达到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一致的目的,以下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给出几点建议。
一、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构建课程体系的方法使用不正确。课程内容的设计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教学内容存在重复、陈旧的问题,课程名称的设计不能将本章节课程的特色表现出来等。传统的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只注重对畜禽的生产以及畜禽疾病的防治方面内容的教学,但是对整个畜禽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宠物的驯养和保健方面的问题却没有重视起来。
(二)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方式落后,实践操作少
因为职业学校的课程安排相对于普通学校来讲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职业学校的课程内容另外还加入了专业课。专业课程又分专业实践课、专业理论课两种。这些课程的安排都需要进行合理规划,都应该有适当的比例关系,总体应侧重专业课程。但是通过对当前的中职学校课程安排进行了解可以发现,文化课与专业课通常情况下的课程比例都是1∶1。甚至到了最后的升学阶段文化课程所占的比例要远远大于专业课程。在教学手段问题上,由于部分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设施比较落后,任职教师的职业水平不到位,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普遍为“黑板上种田”。所以学生很难直观地了解知识点,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也是有阻碍的,同时大部分畜禽专业的实践都比较少。
如某所中职学校一共为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安排了近80個课时。但是大多数老师的理论知识教学时间已经占据近90%的时间,实践活动只有10%的时间,最终到了期末,学生只记住一些理论性的内容,却没有掌握熟练的知识、技能,所以未来的就业也就存在很大的困难。
二、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教学创新的措施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的互动性
当今时代的教育事业发展已经与传统的教学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无论是教学的方式、理念、目标、思想还是教学手段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革。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多媒体系统在课堂上的应用也逐渐普遍起来,现在教育技术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的教学课堂上加入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被带动起来,这样课堂氛围更加融洽,学生的思维更灵活。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加入为课堂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了解教学实际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要将难点与重点内容突破,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强,水平更高。
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禽病防治、各种禽类疾病的病理变化由传统的老师口述,或者是板书的形式转化为真实的图片,这样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问题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更加清晰。在进行动物解剖学的授课时,各位老师应该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教学课件进行完善,使每个教学案例都能做到图文并茂,增强其说服力。按照相关教材中的内容制作《动物解剖学》教程,并把其制作成多媒体光盘,全部传送到网络上。同时本章节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图片以及音频或者是视频都应该在本学校的网站上进行公示,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有自己的计划,有自主学习的条件,知识面不断拓宽,使基础学习更加扎实。
(二)创新实践性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
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专业课程安排要以岗位所需作为标准。首先应对每个与畜禽养殖产业有关的职位特点进行分析,并把它们分为多个不同的学习板块,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每个岗位的标准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培养侧重点也不一样。每个教师应该切合实际,有方向地进行教学,学生自己也要提前确定好方向,学习有目标、有方向。
如动物繁殖技术的学习,要根据畜牧场的岗位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本章节的内容主要面对的岗位为动物的配种和分娩保育。
(三)创新课程设计,以适应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
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以“结合”作为平台,而课程培养工作的进行主要以岗位所需标准和能力要求作为主要内容,按照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如畜禽营养与饲料这部分课程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属于骨干类型的课程,教学工作的进行可以首先和一家有实力的、可靠的、有发展潜能的企业合作,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为阐述一些一般类型的理论知识,然后对一些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并对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全面评述。根据学生的课程安排选择合适的時间,统一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岗位中体验工作,进行实践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作要求,从而在老师引导的基础上,自己学习、自己感悟。
再如新的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技术要领的更新,主要包括怎样将养殖企业经营好,现在畜牧业相关企业的职位设置以及每个岗位的任职要求,这些都是在书本教材上很难找到答案的内容。相关任课老师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根据新时代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将养殖业新的教学理念、新观念引入课堂,让学生逐步了解新的养殖企业和新的行业经营情况。要想让学生的工作思想跟随时代的发展变迁而有所更新,首先课堂知识要与行情同步,然后使之与实际岗位合作,与养殖业每个岗位的任职条件相符合。通过教学负责人员集体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时候,也应该首先对当今时代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其所具备的特点,然后与我国关于养殖业的历程相结合。我国的养殖业开始只是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后来逐渐演变成集约化养殖。根据这两者的特点合理规划布局高标准畜牧养殖基地,加大力度开发绿色食品的生产,从而突出畜牧养殖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思想。制定与时代同步发展、适应养殖业行情的教学课程内容大纲以及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
(四)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工作,重视实习创新安排问题
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从而使实践工作的进行更加扎实,使学生具备更加务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以技能培训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大力推进中职学校逐步实现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其两者实现统一,从而使学生的能力更强、水平更高。校企合作对中职学校的发展来讲是他们必须走的一条路,而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讲也是一种客观需求。以学校内部的教学实训基地作为教学工作进行的依托,实行内引外联的方式,让学校与企业形成一条直线,让企业逐渐进入学校,把生产现场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身处其境,亲身感受。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可以真正接触到生产,了解相关的生产知识,从而使学校与企业、学校和实际操作空间、教师与专业工作人员、学生与师傅的无缝衔接,使其两者合二为一。
围绕企业行业的发展状况展开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寻求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寻求他们的支持。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教学的进行应加大力度加强与畜牧业之间的合作,拉近与畜牧业之间的距离,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无论是省内的企业,还是省外的企业,都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最终应该实现专家常驻,有问题可以请教专门的工作人员,可以一边在课堂上学习,一边实习了解畜禽发展的真实情况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及时解决当前情况下学生实习实训的困难,保障课堂上的学习对学生来讲都是有用的,对他们的未来都是有帮助的。
本文主要针对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的创新教学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了有效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技能水平,使他们具备新型人才标准所需要的技能,既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专业的动手能力,实现高素质、综合发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有所创新。对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下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此给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对有关人员提供帮助,从而更好地规划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多湖.中职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创新教学的思考[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7(12):64.
[2]王国桥,石翠荣,常晓敬.中职畜禽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以卢龙职教中心改革发展示范项目建设为例[J].中国畜禽种业,2015,11(3):33-34.
[3]郑凤仙,张伟.中职畜禽生产专业《经济动物养殖》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1):212-213.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