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八讲”方法,释放思政课效能
2020-01-07岳小艳
岳小艳
[摘 要]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更为重要。新时代广大思政课教师特别是中职学校的思政课教师,要紧贴学生特点,把准学生思想,改进方式方法,注重用科学的思维、豪迈的气概和振奋的精神武装自己,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化人,让思政课既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要有惊涛拍浪的声势,更要真正上到学生的心坎里,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发挥关键课程作用。
[关 鍵 词] 思想政治课;职业学校;讲课方法;思政课效能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027-03
一、中等职业学校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责任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同时强调“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并明确提出“六种素质”和“八个相统一”等重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教学把准了脉、指明了道,提供了重要遵循。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更为重要,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特别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当前,新时代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教学吸引力不够、授课层次和深度不够、授课方式有待改进、授课技巧需要完善等问题。对此,新时代广大思政课教师特别是中职学校的思政课教师,更要紧贴学生特点,把准学生思想,改进方式方法,注重用科学的思维、豪迈的气概和振奋的精神武装自己,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化人,让思政课既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要有惊涛拍浪的声势,更要真正上到学生的心坎里。
二、讲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应把握的八种方法
(一)讲好爱党爱国思想
这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感情,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爱国;敬党,最重要的就是要爱党。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都向每一位学生诉说着前不见古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也见证了我们党、我们国家信仰的坚定、梦想的伟力、使命的沉重。只有透彻地了解,才能清晰地明白中国是从哪里而来,又将往何处去,才可以真正将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脚步踏实。讲好爱党爱国思想,就是要突出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党史、新中国史,加强对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坚定的政治目标、纯洁的政治品质的深刻认识,确立对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个艰辛奋斗历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不可或缺地位的深刻认知,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而筑牢信仰的基础、稳定思想的旗帜,使学生的爱党爱国思想始终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二)讲好大本大源观点
这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效能源泉。习近平总 书记深刻指出,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前进,但本性的东西、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传统的力量等,都在一成不变地影响着世人、发挥着威力。在新时代下抓好思政课教学,对人的本质、人的思想、人的创造产生重大影响的本源上的内容,不仅要高度重视,也要加强灌输,要从大本大源上讲出大道理、实道理、真道理。要特别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将其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始终让教育的观点紧贴本源思想、紧贴人性基础,既要搞好文化知识灌输、道德品质教化和公民意识塑造,也要加强“是什么人、成什么人、干什么事、成什么事”的本质问题探索,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保持家国情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远大的目标追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始终保持昂扬进取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状态。
(三)讲好唯物辩证方法
这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思维价值。认识世界、思考世界、改造世界,首先要有全面客观、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是指导和推动实践的科学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邓小平同志则深刻指出,最重要的原则是“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对于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来说,更要坚持贯彻这一重大哲学成果,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实践的思维和眼光看待和处理成长成才问题,看待和处理发展进步问题,看待和处理社会现象问题等,下真功夫准确把握客观实际情况和事物发展变化,用好多维度、多角度、多层度的方法,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让学生从自我出发,找到理论与实践平衡的桥梁,防止和克服静止地、孤立地、一成不变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对待学业和事业,真正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