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的研究
2020-01-07梁禹韦燕菊蓝鹏云
梁禹 韦燕菊 蓝鹏云
[摘 要]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技术,计算机领域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保证。根据本地区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行业现状,结合本院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实际情况,从高技能人才岗位需求、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 键 词] 计算机网络应用;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018-02
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稳步提升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是指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符合行业标准、学校的标准,由学校、企业联合组成调查评价团队,对实习、就业的学生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能力评价。
一、本地区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高技能人才岗位需求分析
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我国已确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
2018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人才需求量达到263104人,需求占比达到24.67%,比上年度的155562人增加107542人,涨幅达到69.13%,其中互联网行业人才需求持续高速增长,人才需求增长量达到101596人,与上年度相比,涨幅高达189.51%。
可以看出,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此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广的就业范围。计算机网络应用主要的岗位有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布线、硬件维护、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宽带安装与维护、办公自动化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电脑美工等,可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就业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二、我院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企业培养、校企合作培养和院校培养三种方式。以我院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例,通过建章立制、师资建设等方式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作出详细规划。
(一)建章立制,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学院目前建立了以专家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分会为核心的校企合作三级组织机构,以《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为基础,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专业建设分会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完善了《学生到企业实习管理办法》,形成了完善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
(二)校企携手,共建师资提升平台
学院把与企业合作,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方式作为培训师资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一方面派遣教师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挂职锻炼,从而建立一支学历高、技能强的“一体化”和“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校企合作,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学院一直坚持“学校办专业、专业办基地、基地产业化、专业基地一体化”的高技能人才建设思路,把校企合作作为互惠互利的基础,努力提升技术,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加强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基地、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三者有机衔接与融通,促进校企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近年来,学院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与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探索了校企合作共育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
(四)校企联合,构建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校企联合,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定,开发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学院在巩固重点专业中,充分发挥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分会的作用,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岗位对员工能力的要求等情况,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符合学校发展的新专业,培养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在一体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学院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根据课改教学标准开发程序要求,成立由教学、企业一线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专家工作组,全面指导推进我院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项目,使工作稳定有序推进。
通过以上机制,逐步建立针对地区行业人才需求,符合我院高端引领、产学研结合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在职业能力和素质能力方面存在错位,导致学生就业系数高但就业质量低,甚至“毕业即失业”或“转岗”现象极为严重。如何保证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能力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适应行业、学校、企业的高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从根本上实现企业人才需要和学校培养人才无缝对接,实现校企融合。
三、高技能人才体系评价研究的建设
(一)当前人才评价体系的缺陷
1.评价观念落后
时代在发展,观念应随之改变。一些中职院校一直在使用过去的学生评价标准、内容来衡量现代的学生,从某些方面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评价采用方式相对单一
通常以考试来代替评价,过分强调考试的功能,往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强调结果评价而不是过程评价。学生在一次或两次考试中的成绩常常被作为最终的评价。
3.评价结果过于绝对,定量评价比定性评价更为重要
考试的结果被机械简单重复地使用,导致对学生的评价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对学生评价具有片面性。
4.评价结构缺陷明显
对学生的评价,仅仅体现在理论知识或专业技能层面,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各个方面的评价。
从以上四个方面,不难看出在使用中的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长远来看,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动力将消失,培养的学生则是高分低能,无法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那么就业为导向将成为一纸空谈。
(二)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原则的构建
1.职业能力是高技能人才评价的导向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是高技能人才十分重要的素质。它决定了对高技能人才的评价内容,重点是对其职业能力的评价。
2.工作业绩是高技能人才评价的重点
工作绩效是评价高技能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技能人才,是以高绩效为基础的。在体系评价中,要以工作绩效为中心,把工作绩效作为高技能资格评价的重要条件,建立起评价绩效有效性、真实性的统一标准和方法。
3.职业知识水平在高技能人才评价中的作用
作为高技能人才应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只有专业理论知识才能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因此,必须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作为评价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4.高技能人才评价对职业道德的重视
一切评价应该建立在良好的道德基础上,职业道德是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和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条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沟通以及团体合作精神的有效发挥,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原則,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应符合“三个标准”,即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学校标准。学生应该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教师应该知道自己指导的方向,教学应该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向,企业应该知道自己人才的方向。因此,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包含以下要素:
1.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为三段式评价:校内课程学习阶段、企业实习阶段、毕业考核鉴定阶段;通过分段式的评价,更能体现学生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来的能力,避免以往只在校内就将学生定性,导致人才的流失。
2.建立评价团队
应由行业专家、一线教师、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共同组成,测评地点可在学校、实训场,也可设在公司、企业车间等工作岗位。由于团队成员身份不同,评价的角度也会更加多元化,更能全方位发掘学生的优点。
3.丰富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职业基础能力评价、职业核心能力评价、职业综合能力评价、职业拓展能力评价。改变以往单一的以考代评、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避免评价的片面性。
4.调整评价类型
评价类型应当结合四个方面: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观察学生在其中的表现,作出实际评价,企业可以根据学生在实际技术操作和专业知识掌握熟悉程度方面分析学生的不足,学生互评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自评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说明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要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为导向,使学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促进企业的向前发展,使教师在企业中得到更好的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校企的不断融合。
参考文献:
[1]雷勇.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人才区域性岗位需求分析与对策[J].职业教育,2014(12).
[2]郑君.构建高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J].神州,2012(3).
[3]刘昭斌.高职院校网络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模糊综合评价[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