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延伸 落实“启思”“励行”的教学目标
2020-01-07周志恩
周志恩
语文教学应落实“启思”“励行”的教学目标。“启思”即是开掘学生的心智潜能,培养学生敏锐性、开阔性、深刻性、辩证性、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励行”即是引导学生学文做人,从读书求知中汲取为人处事的精神养料,增长处世智慧、融洽人际关系、增强应对困难与人生挫折的自信、提高正确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本文以《窦娥冤》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运用“拓展延伸法”有效落实“启思”“励行”的教学目标。
一、联系特定语境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氛围、场景描写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等细节,力求对这种特定语境中的场景与人物细节作深透的钻探,这种钻探需要从横向上、广度上作拓展,从纵向上、深度上作延伸,这种特定语境的拓展延伸能促进“启思”“励行”教学目标的落实。
《窦娥冤》节选的楔子和前三折中,卜儿蔡婆借钱换儿媳妇一事,蔡婆婆是如何达到目的的,这里能够给读者怎样的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不能信马由缰,必须紧密联系特定语境中蔡婆婆与窦天章两人的陈述与动作、心理,作合理的拓展延伸,才有可能探讨出合理而深刻的结论来。
蔡婆婆出场时的陈述是窦秀才“从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如今本利该银四十两。我数次索取,那窦秀才只说贫难,没得还我”。以此为触发点作拓展延伸,其中“数次索取”表明蔡婆婆作为高利贷者谋利的本质,她是多次主动索要本息的,而且催促得急迫,索要得频繁。窦秀才“只说贫难,没得还我”,是蔡婆婆眼见的客观事,耳闻的可怜话,借贷人实在穷得没钱还,再如何逼他也是没奈何、没用的。在此情形中,蔡婆婆“我有心看上”窦秀才的七岁小女,因为她“生得可喜,长得可爱”,所以她主动提出给自己“做个媳妇,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事实上,窦天章借贷之时,她图的是高额利息,虽然在多次索要本息的过程中见过窦天章的小女端云,但那时还没有要她来做儿媳妇的心思,因为窦天章确实贫难无钱还贷,她才临时起意,提出以人抵债、两得其便的办法。这样联系特定语境作生活化的延伸分析,会得出什么结论呢?这里显示出蔡婆婆一是能够灵活变通,一条道走不通,一个法子解决不了问题,她能够及时调整思路,另辟途径,另想法子,不钻牛角尖,不拘泥,不呆板;二是机敏精明,如果强求窦天章还钱,最终很可能愿望落空,一无所获,她提出以人抵债,虽然表面上看吃了一点亏,长远上看借出二十两银子,换回一个儿媳妇,实在是捡了大便宜;即使窦天章舍不得骨肉分离,但蔡婆婆算准了他上京应考的愿望与眼下无钱的窘境,而且她主动提出免了本利之外,还给窦天章送银子做盘缠,这样窦天章只得答应了。窦天章确实因为“正待上朝取应,又苦盘缠缺少”,带着女儿端云也有诸多不便,答应蔡婆婆的要求虽是无奈,却也是最好的结局。所以,蔡婆婆这种灵活变通,以小钱换回一个儿媳妇的做法,非但无可指责,反而是值得学习的处事智慧。
待到窦天章“一径的将女孩儿送来”时,蔡婆婆与窦天章有一番对话。见到端云之前,窦天章在蔡婆婆眼里和嘴里是“秀才”;见到端云之后,窦天章在蔡婆婆眼里和嘴里是“亲家”,而且亲家短亲家长,一口气连说了三个“亲家”,何其开心、亲热、客气。不仅如此,还忙着“还”借钱的文书,“送”盘缠,承诺会对端云“做亲女儿一般看承他”,让窦天章“只管放心的去”。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将蔡婆婆此番言行表现作拓展分析,会得出对蔡婆婆怎样的认识?学生自然能通过分析现实中的人与事,进一步深化对蔡婆婆的理解,会认识到,蔡婆婆既自私精明,又热情大方,工于心计,巧于应酬,事做得很圆滑,话说得很漂亮。蔡婆婆既重视自身利益,又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现实需求与情感心理,这种人际关系的处理艺术,实在明智高超,值得学习借鉴。
通过此番拓展延伸分析,最后让学生对蔡婆婆以钱换儿媳妇的事件进行总结,归纳一下要成就一件事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除了前面所归纳出来的可资借鉴的经验之外,学生还有补充,如分析主观客观的因素,提出有理有利的方案,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善用有逼有導的方式等。总之,让学生联系特定语境对以钱换儿媳妇事件作一番拓展延伸的讨论交流,能够切实达成“启思”“励行”的教学目标。
二、联系社会现实拓展延伸
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作品主旨的挖掘,对作品给读者立身处事的启示借鉴作用的挖掘,有时候需要联系生活现实、结合师生的社会见闻作拓展与延伸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案到类案,由个性到共性,由特殊到一般,有比较,有鉴别,有迁移,有拓展,可深化,能升华,长见识,增智慧。
《窦娥冤》第一折写到,蔡婆婆曾经借给山阳县南门开生药局的赛卢医十两银子,“本利该还他二十两”,蔡婆婆“数次来讨这银子”,赛卢医因为无钱还她,所以起了歹意,将蔡婆婆骗到偏僻无人处,竟然拿出随身带的绳子要勒死蔡婆婆,幸亏遇上了孛老与张驴儿父子经过,不然蔡婆婆的老命就此交代了。对于蔡婆婆借钱给赛卢医险遭谋害一事,该如何看待,能触发你怎样的思考?可以让学生结合鲜活的生活实例,结合各自的社会见闻,自由交流讨论。
有学生说,爸爸曾借几十万块钱给姑父搞房产,后来姑父建的房子多年卖不出去,无钱还借款,爸爸多次索要无果,与姑父吵翻了,将姑父告上了法庭,两人最终成了“仇人”。有学生说,姨爹曾借10万块钱给万友家私店蒋某,先是给2分的利息,给了一年后,再没有给了,后来蒋某的生意垮了,关店跑路了,姨爹的借款就此泡了汤,最终没有要回来。
学生汇报、交流了不同的阅历与见闻,但最终要引导学生讨论:无论有无利息,有钱不借给任何人,行吗?有钱就可以借给所有求助的人吗?通过讨论,学生会明白,有些人可以借,有些人不可以借。借钱给别人,必须得了解借钱人的为人,看他的人品,看他的信用,看他的还钱能力、抵债资产。有些人,即使没有抵债资产,还钱得不到保证,但人品诚实可靠,还是值得帮助,可以借钱给他;有些人,即使有抵债资产,有还钱能力,但为人狡诈,不守信用,就不能轻易借钱给他。对于后面这一种人,不借钱给他,得罪他是一时;如果借了钱给他,他会有各种赖账的借口,双方最终会闹翻脸,成为仇人,那么就是得罪他一辈子,甚至有无穷的麻烦。学生也由此懂得了识人的重要,懂得必须学会观察人,通过细小的生活事件、细小的言行举止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修养。
因为让学生联系了现实生活,所以回到教材中来,要谈蔡婆婆借钱给赛卢医险遭谋害一事给人的启示,学生就有话可说,能够理解得比较深刻了。赛卢医敢为赖掉本利二十两银子而用绳子勒死蔡婆婆,说明赛卢医人品有问题,他言而无信,见利忘义,心狠手辣。对于赛卢医这种人品有问题的人,必须提高识别力,无论数目大小,都不可借钱给他,最好少与他打交道。这是从借钱者赛卢医的角度获得的启示。从出借者蔡婆婆的角度看,如何呢?如果她能有一双慧眼,能够识别哪种人能借,哪种人不能借,就不会有后来遭谋害的惊险经历。如果她不是逼迫赛卢医那么急,那么紧,能够宽限他时日,或者见他确实手头紧张,无钱还账,能主动减免他一点,少要一点,也不至于使赛卢医狠下心来害她性命。学生能够从借钱人与出借人两个角度作这样一番思考,说明联系社会现实作拓展延伸达到了“启思”“励行”的教学目标。
三、运用辩证观点拓展延伸
为避免对人、对事的孤立、静止、片面认识,防止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带来的不实评判、不良后果,语文教学中极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广阔思维、辩证思维,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分析事物,评价人物。长期坚持运用辩证观点对教材内容作拓展延伸的讨论分析,能收到“启思”“励行”的教学实效。
对《窦娥冤》中赛卢医的评价,要让学生结合他赖账勒杀蔡婆婆与拒绝卖毒药给张驴儿、被要挟卖毒药后关店走人两件事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评判赛卢医。组织学生讨论赛卢医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激活了学生思維。学生通过细读教材,讨论交流,可以归纳出赛卢医的多重性格特点:不学无术,依书下药;自知才浅,浪得虚名;借钱赖账,缺乏诚信;预备绳子,勒杀蔡婆,见利忘义,残忍狠毒;怕人告发,异地改行,灭罪修因,良知未泯;拒卖毒药,心存敬畏;被逼卖药,怕受连累,关店走人,胆小怕事。可以让学生讨论赛卢医前后两件事中能给读者怎样的启示。由于引导学生运用辩证观点去分析、评价赛卢医,因此学生就不会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的标签来片面评判赛卢医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赛卢医有不好的一面,即不学无术,专业不精;借钱赖账,不守信用;利令智昏,行凶杀人;被逼卖药,胆小怕事。赛卢医也有好的一面,即对自己医术不精有自知之明;虽杀人未遂,但知道人命关天,担心被告发受惩罚,对法律有敬畏之心;异地改行,超度自己医死的人,心地善良;一度拒绝出卖毒药,心存良知。讨论赛卢医前后两件事给人的启示,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辩证观点,结合现实生活作多角度的拓展延伸分析: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必须下功夫掌握专业技能,要凭真本事干好工作而不能敷衍应付;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挫折,要勇敢面对,坦然承担,积极想办法解决而不能消极逃避;越是困难危急时刻,越要冷静理智,不能冲动鲁莽,冲动是魔鬼,冲动易导致行动失范、触犯法律;遇到矛盾纠纷或敲诈胁迫,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最大限度挽回损失,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对于蔡婆婆领回孛老、张驴儿父子,窦娥从婆婆六旬左右的年龄角度,从公公辛勤置下田畴、为一家人的生计图谋的家庭伦理角度,从妇人要自守贞心的社会风俗角度三个方面指责了蔡婆婆。但读者需要客观、公正、全面地看待蔡婆婆答应婆媳二人许配孛老、张驴儿父子这件事。为此,要引导学生从主观、客观方面辩证地分析原因。从蔡婆婆的角度看,一是她缺乏防人之心,缺乏自我保护的警惕性,不该将家庭底细轻易向陌生人和盘托出,尤其是自己放债收钱的高利贷职业、与寡媳妇儿相守过日的隐情,更不能随便对外人说,这是漏富显富与缺乏保密意识的表现,容易被坏人利用,容易遭受祸害;二是她的胆小软弱,在孛老、张驴儿父子一唱一和、软硬兼施下,她软弱下来了,先是答应“你爷儿两个随我到家中去来”,后是承诺“如今拼的好酒好饭,养你爷儿两个在家,待我慢慢的劝化俺媳妇儿”,这是引狼入室、软弱妥协的失算之举,如果能够严辞拒绝,坚执不从,就不会有孛老、张驴儿父子后来的得寸进尺与额外麻烦了。从孛老、张驴儿父子的角度看,一则他父子二人原本是游手好闲的无赖,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是他们的本性;二则张驴儿机警狡猾,蔡婆婆回答孛老“你是那里人氏?姓甚名谁?因甚着这个人将你勒死?”的一番话,让张驴儿听出了底细,抓住机会,打起了如意算盘,于是父子俩一唱一和,逼迫蔡婆婆就范了。
运用辩证观点对文中人物、事件作拓展延伸分析,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挖掘,获得多方面的启示,自然有助于“启思”“励行”教学目标的落实。
四、联系人物处境拓展延伸
有时候,单单就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言行表现,还不足以完全准确分析出他的行为动机与性格特征,也就不便贸然作为相应评价,想当然地作分析挖掘很可能偏离事实。为此,需要联系人物彼时彼地彼遭遇彼心态对其言行的影响,再分析其此时此地此情境中的言行表现,再作拓展延伸分析,或许就能作出更切合事实的分析挖掘,从中延伸出来的结论与获得的启示或许更合理准确。
《窦娥冤》第三折中,窦娥在刑场上对天地的指斥悲愤大胆,窦娥受刑之前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也是骇人听闻,不计后果。她为什么会有这种言行表现?能给读者怎样的启示?为此,要引导学生回头再读张驴儿栽赃窦娥毒死了他父亲的一段文字,彼时彼地彼情境中,张驴儿要窦娥随顺了他,叫他三声“嫡嫡亲亲的丈夫”,便饶了窦娥,不然就要官休,将窦娥拖到官司,三推六问,当不过拷打,就让窦娥招认药死了他的老子。窦娥自认为自己是清白无辜的,宁愿与张驴儿见官去,也不愿与张驴儿私了,不愿顺从张驴儿,她满心期望官府会还她清白。可是,窦娥没有想到的是,张驴儿用金银贿赂了楚州太守桃杌,升堂坐衙的官员根本不听窦娥的申诉,只听张驴儿的一面之词,就令左右“与我选大棒子打着”,直打得窦娥“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肉都飞,血淋漓”。尽管如此,窦娥依然坚执不招,只说“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直到官府要毒打她的婆婆时,她为了救婆婆只好认了“是我药死公公”。了解了窦娥受冤屈的因由,就会明了她受刑时的处境,她此时此地此情境中的心理会怎样呢?她原先对官府公正执法、秉公办案的期望落空了,失望郁闷;居心不良,心狠手辣,投毒杀人的坏人没有受到惩罚,她心有不甘,怨愤难平;她自证清白之言,官府根本不听,因为收受张驴儿金银而要将她冤判错杀,她冤屈难伸,悲愤痛恨;她年纪轻轻,就此一死,不能再孝顺婆婆,不能再见久别的亲爹,心酸遗憾。
引导学生联系窦娥由彼时彼地彼遭遇的心态影响而产生的此时此地此情境中的言行表现,紧扣人物处境进行拓展分析,学生就不难理解窦娥对天地的大胆指斥了,这是她对黑暗现实、贪官枉法的满腔愤恨与无情鞭打。窦娥的前两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是为了让世人见证她的清白,知晓她的冤屈深重,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对此,读者应该获得怎样的启示,学生不难领悟,那就是在恶势力面前,要敢于斗争,要敢于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即使作出流血牺牲,也要揭露恶吏坏人的丑陋面目。窦娥的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客观上给楚地百姓带来了灾难,这如何理解,对读者有何启示?让学生联系人物处境作拓展分析,就不难理解到,窦娥“亢旱三年”的誓愿,一方面要以范围最广、持续最久、影响最深、危害最大的大灾难震动朝廷,震动官场,警醒世人,她的深重冤屈感天动地,她宁死不从、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具有感天动地的力量;一方面要以大灾难,造成楚地严重的后果,使那些无心正法、贪赃枉法的官吏再也无法从老百姓手里捞取油水,无法安定其治下的社会局面而受到朝廷应有的惩罚,使朝廷下决心整肃官场,整顿吏治,这样,楚地百姓长痛不如短痛,从此避免类似的惨重悲剧再发生;一方面对于底层民众的麻木“怒其不争”,要警示、惩罚那些不敢奋起抗争甚至助纣为虐的麻木民众,昭示民众只有杀尽贪官污吏,铲除邪恶制度,才会有朗朗乾坤,才有人间正义。这里给读者的启示就是,对邪恶势力要敢于斗争,要有玉石俱焚的斗争意志,为了创造出一个新世界,就不要害怕破坏一个旧世界,为了长远的利益与发展,剜骨剔肉的阵痛、眼前利益的牺牲是必要的、值得的。
综上所述,只要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拓展延伸的方式,不局限于上文所论述的四种方式,长期训练,必能收到“启思”“励行”的教学实效。
[作者通联:湖南永州市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