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潍坊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2020-01-07徐丽娟

时代金融 2020年35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政策建议困境

徐丽娟

摘要:本文从潍坊市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出发,讨论目前潍坊市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提出潍坊市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设施建设,拓宽普惠金融发展载体;发展“互联网+农业”,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创新金融产品,为个性化的农业项目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建立适合农村个体的信用评价制度,完善农民信用评价体系;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普惠金融领域,提高普惠金融的市场化。

关键词:普惠金融 现状 困境 政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乡村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乡村振兴是从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除了农民积极参与之外更需要资金的支持。然而,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融资领域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因此,必须要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

自2005年联合国普惠金融概念提出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目前,学界对普惠金融的概念形成了共识:“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2015年中央政府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了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等。2017年,潍坊市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潍坊市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强化普惠金融政策激励,实施重点领域精准扶贫,优化农村支付环境,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体系等多方举措”,持续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水平。

一、文献回顾

国内关于农村普惠金融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开展。在对普惠金融概念的界定上,潘功胜(2015)[1]从普惠金融的合理性角度出发,提出普惠金融是为家庭和中小企业提供合理、高效的金融服务。何德旭、苗文龙(2015)[2]则认为普惠金融是解决金融排斥,体现金融包容性的金融服务。张博(2018)[3],仝爱华、姜丽丽(2019)[4]等在分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狀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互联网环境、金融产品等不同的方面完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普惠金融实证研究方面主要围绕普惠金融指数的建立和测算以及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普惠金融指数的测算方面,杨军等(2015)[5]应用江苏省县市区的金融数据,建立因子分析模型,评估了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提出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投入,普及普惠金融知识的建议。杜强,潘怡(2016)[6]通过构建普惠金融指数,衡量我国东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结果东部地区普惠金融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并提出加快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方面,谢升峰(2014)[7]通过建立普惠金融水平模型及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福利影响的模型,分析了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的福利影响差异,认为从全国范围内看普惠金融缩小了城乡福利差距,但是普惠金融加大东部地区的城乡福利差距,缩小了西部地区的城乡福利差距。付莎、王军(2018)[8]进一步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出发,分析了普惠金融对中国东部、中西部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普惠金融显著的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促进方式不同。苏基溶、廖进(2009)[9]通过2001-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金融发展对贫困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从收入分配效应和增长效应两个方面提高了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刘玉丽、马正兵(2018)[10]进一步通过农村普惠金融数据分析了普惠金融对农村减贫的福利效应,认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福利水平,而且将普惠金融与教育扶贫相结合的效果更加显著。

本文应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梳理潍坊市在农村普惠金融方面做的工作,阐述了潍坊市农村普惠金融现状和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潍坊市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自2017年潍坊市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后,潍坊市各大金融机构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为农业项目融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文梳理潍坊市各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工作如下:

(一)创新研发普惠金融“产品库”,打造支农服务“大平台”

潍坊市农商行推出了“兴农”“安居”“乐业”和“浓情农商”四个系列共33个产品信贷产品体系,通过开展“乡村振兴文明信用”工程等搭建整村授信平台,为田园综合体等新型农业主体发放普惠金融贷款,支持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针对寿光蔬菜园区化、集约化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创新推出支持现代农业园区上、中、下游整条产业链的“农业设施贷”“园区项目贷”“大棚按揭贷”等信贷产品。同时,一改过去贷款办理业务的繁琐程序,通过“V贷”等线上平台,系统自动化审批,手机办理业务等将贷款时间压缩65%。尤其是疫情期间,通过线上“不见面”办理贷款展期和新贷款发放,支持小微企业和农业发展。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贷”动乡村振兴

为了方便农民了解和获得普惠金融服务,潍坊市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增设了农村的营业网点,提高农民的金融机构的可获得性。进一步,针对农村信息不通畅,农民对普惠金融了解不多等方面的问题,潍坊市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便民服务进村,将金融机构搬到家门口,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为更多需要资金的农村项目提供金融服务。同时,针对农村项目个性化、小微化的特点,各金融机构设计了更加符合各项目需求的金融产品,以更加契合农村项目需求的创新金融产品切实“贷”动乡村振兴。

(三)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搭建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平台

诸城市、寿光市等地依托蚂蚁金服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势,合作搭建乡村振兴普惠金融信用评价机制,完善农村和农民信用信息不完善,难以量化的短板,将农村普惠金融数据管理纳入到金融服务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的搭建,为农村信用体系搭建和农民信用数据收集提供了可行方案。根据目前搭建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可以看到农民的项目、资产和经营状况等,为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潍坊市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

(一)普惠金融服务农村深入程度有待加强

普惠金融服务在农村的深入程度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虽然潍坊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了多种服务农民的普惠金融创新产品,但是这些服务大多集中在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寿光、诸城等地,其他地区尤其是山区分散化农业区的普惠金融产品数量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少,普惠金融知识普及工作深入程度低。第二,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金融意识淡薄,对普惠金融的认识极少,对金融的印象仍停留在存款、贷款等传统的金融业务上。普惠金融宣传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但是收入甚微,仅靠正规金融机构宣传力度太小。第三,农村地区互联网利用率不高,大部分农民接收信息仍停留在电视等传统的宣传手段上,普惠金融的宣传渠道只能覆盖手机使用熟练的年轻人。

(二)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仍有待改善

目前,潍坊市农村普遍以家庭为小单元生产模式,资产数量少、质量不高,抵御风险能力差,自然灾害、市场价格少许变化均会给农民带来较大损失。传统的银行信用体系不适用于农民,整存联合授信模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信用程度高且有资金需求的农民便利,但是无法规避道德风险,执行力度仍有待验证。农民的贷款数额小,信用程度不高,还款意识低,拖欠贷款甚至无力还款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银行的实时追踪需要花费高昂的成本,这极大的打击了金融机构普惠金融贷款发放的积极性。以上极大的阻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如何开发适合每一个农民和每一个农村项目的个性化信用记录体系是潍坊市普惠金融面临的一项难题。

(三)普惠金融的发展多依靠政策导向,市场力量薄弱

农村项目绝大多数都是轻资产的小项目,项目分散程度高、融资需求量少,回报率相对较低。大多数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程序繁琐,人员和机构等运营成本较高,普惠金融的回报率难以覆盖成本。虽然通过政策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下乡,但是仅在寿光大型蔬菜种植基地等产业化的区域形成了规模效应,而山区等分散化农业区的正规金融服务渗透率不高。如何引导市场化的民营资本进入普惠金融领域,为更多合适的农村小项目提供资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政策性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往往需要财政支撑和税收优惠等措施,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村普惠金融领域,形成普惠金融市场良性循环才能引导农村普惠金融“如活泉之水”发展下去。

(四)普惠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健全

普惠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不足。虽然开设了线上平台,但是覆盖率不高。且农民经营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导致其需求不同,这些个性化的需求无法通过传统的银行金融服务得到满足。第二,信贷排斥依然存在。银行追求低风险和高收益的项目,而新型农业项目多为小而专,风险高,资产少,这不符合银行的信贷要求。第三,农村分散化的村镇分布使得金融机构铺设金融服务网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而回报不足。各大金融机构无法在收益不能覆盖成本的情况下,大面积的铺设金融服务网点。这使得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可获得水平较低。

四、潍坊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出路

(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设施建设,拓宽普惠金融发展载体

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设施是普惠金融发展的载体,着力提高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机构覆盖面,加大普惠金融产品种类,满足农村个性化融资需求。针对农村金融项目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为实施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提供财政支持。同时,增设农民公益扶贫互助社等民间组织,普及普惠金融知识,提高农民脱贫积极性,将“带动农民脱贫”转变为“农民自主脱贫”,以主观能动性提高项目收益和还款能力。以此提高金融机构铺设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网点的收益,形成良性循环。

(二)发展“互联网+农业”,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以“互联网+农业”,尤其是农村电商的发展,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让农民切身体验到网络的便利性和营利性,提高农村网络利用率,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建立网络基础。同时,打造普惠金融“线上平台”为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农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再由他们带动周围农民加入到信息化领域。在全国各地掀起直播带货潮的形势下,挖掘各地级市的特色产品,与网络直播博主合作,通过直播的形式带动农产品销售,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对“互联网+农业”的积极性。

(三)创新金融产品,为个性化的农业项目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

针对农业项目小而专的特点,为其量身打造适合和金融产品,在传统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让金融产品更加契合个性化的农业项目。例如,针对新型农业投入小,资产少的特点,在贷款资产抵押时可以与土地流转相结合,或者将贷款资产抵押与未来收入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授信业务。抑或通过入股的形式,以股东的身份投资,在投入资金的同时运用自身优势扶持农业项目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每个农村项目的特征,为其量身打造合适的普惠金融产品,从资金上扶持项目发展,让更多的好项目发展起来,提高农民收入。

(四)建立适合农村个体的信用评价制度,完善农民信用评价体系

首先,针对农村信用评价体系缺乏抵押物的问题,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抵押机制,建立合适的农村资产评估方法,使农村的抵押物具有公允价值。其次,针对农村信用评价体系没有合适的评价标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的新型信用评价标准,使农村信用评价标准更加个性化的契合农民需求。最后,针对农村信用体系缺乏适合的信用管理平台的问题,建议各金融机构合作搭建统一、公用的农村信用平台,健全个人信用数据管理和金融机构贷款信用评估系统。

(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普惠金融领域,提高普惠金融的市场化

农村普惠金融针对的群体普遍存在资金量小,回报率不高的特征,大型金融机构不愿进入,只能通过政策引导其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但政策引导不是长久之计,唯有使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市场化运作,才能让其如“活水之泉”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普惠金融领域,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和合适的引导机制,活跃农村普惠金融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功胜.关于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几点思考[J].上海金融,2015(04):3-5.

[2]何德旭,苗文龙.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J].财贸经济,2015(03):5-16.

[3]张博.“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3):125-126+145.

[4]仝爱华,姜丽丽.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江苏商论,2019(08):96-99.

[5]杨军,张龙耀,马倩倩,黄馨谊.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江苏省52个县域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11):24-31+110.

[6]杜强,潘怡.普惠金融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03):178-184.

[7]谢升峰,朱小梅,许宏波,王鸾凤.普惠金融统筹城乡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以日韩模式与印巴模式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04):112-115.

[8]付莎,王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8,34(03):56-65.

[9]苏基溶,廖进中.中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贫困关系的经验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经科学,2009(12):10-16.

[10]刘玉丽,马正兵.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减缓贫困的福利效应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8,34(11):71-77.

基金项目:山东经贸职业学院2019年度院级课题《潍坊市普惠金融发展对精准扶贫的福利效应分析》,课题编号:YJKT2019104。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政策建议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