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振金声传承诵
2020-01-07
来自天坛的视觉震撼
天坛祈年殿映在蓝天中永远是那么崇丽、巍峨、雄拔、庄严。它从祈谷坛上拔起,有它,浩茫舒阔的蓝天就不再辽远,蓝天像被拉得很近很近,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铺展,我们的目光触摸到祈年殿的殿角就能触摸到它的面颊,感受到它的情绪。这是祈谷坛、祈年殿的高妙之处,它们面向蓝天,向天倾诉,与天呼应,与天融为庄严肃穆的整体。在与天的互动中,祈年殿顶端巨大的鎏金宝顶熠熠闪光,三重攒尖殿顶巨伞般逐层展宽,环覆殿身,蓝深若海。托举殿身的祈谷坛有三出环形坛台,坛台逐层扩出,一层比一层宏阔,汉白玉护栏色白如玉,整座建筑群,从顶到地面,金、蓝、白构筑的辉煌以夺人的气势震撼着心灵。在建筑的震撼中,我们还看到了另一种震撼:坛台正前方,乐生的巨型方阵整齐排列,清一色的大红袍服,头顶红顶戴,长长的黑发辫披在脑后,垂落过臀,马蹄袖高举,手执乐器,一看就是清代的服饰、清代的乐生仪仗方阵。方阵依祈谷坛前中央御道,分列两侧,阵容庞大。穿蓝马褂的舞生队伍则分列其左右,排列整齐,气宇轩昂,衬得红衣方阵更显气势。通向祈谷坛祈年殿的御道两侧踏道上,临丹陛石一顶黄龙伞盖,两红衣生执伞盖而立,丹陛石顶端一出阶台上,则有两红衣生护峙的供案。下两出坛台汉白玉护栏内皆立蓝衣兵勇,顶層坛台旌旗飘飘,风中猎猎。
恍惚间回到了大清王朝吗?这分明是大清王朝皇家乐舞生的方阵,乐舞生的仪仗,仿佛大清王朝的哪个皇帝正在举办祈谷祭祀大典。
哦,我们没有穿越,从祈谷坛观看乐舞方阵的观众着装上,我们知道这只是一次春节文化周前的清朝祭祀乐舞展示工作的演练现场,着清代乐舞生装的演练人员是天坛神乐署雅乐中心的演员和天坛公园员工。
今日传承路上的动人画卷
2004年,游览天坛公园的中外游客,惊喜地得知在天坛公园内出现了一个新开放的景点——中国古代皇家音乐展馆,它开设在天坛公园西二门南边面对斋宫的神乐署内,与斋宫一墙相隔。展陈的内容体现了在中和韶乐上的重大研究成果,那是1950年天坛公园管理处成立以来中和韶乐研究成果的首次亮相。
2006年,天坛神乐署的凝禧殿作为中和韶乐的普及性演出场所向游客开放,新成立的神乐署队演出队亮相。人们在中国古代皇家音乐展馆内不仅可系统地观览古代皇家乐队所用的八音乐器、乐生舞生服饰、乐舞用具,通过图表和解说了解相关的乐谱、乐曲、乐理知识,还能身临其境地聆听到古代皇家雅乐,也就是中和韶乐,观赏到古代皇家宫廷与祭祀舞蹈,切身体验、感受中和韶乐的魅力。同年,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被确定为北京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1月6日,天坛神乐署的中和韶乐首次走出了天坛,在首都图书馆举行了《坛乐清音》宫廷音乐展示话动,
2012年,在天坛神乐署队的基础上,隶属于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的北京市天坛神乐署雅乐中心成立,团队共有成员32人,担任历史资料挖掘保管、活态展示、展陈特色讲解、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等职能,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和韶乐的传承工作。至今共整理翻译明清中和韶乐曲谱221章,舞谱46章,已出版了其中的乾隆祭祀乐章《常雩九章》《圜丘九章》《祈谷九章》,依古籍资料制作明清乐舞生及官员服饰99套,寻找修复用于展示的16类八音乐器共120件,撰写出版中和韶乐相关书籍《神乐之旅》《德音雅乐》《中国元素·写给孩子的礼乐文化》丛书单行本,录制出版了中和韶乐DVD光盘《坛乐清音》。
2006年至今共提供讲解约200万人次,舞台展示万余场,观众超过60万人。
从2013年至2018年开设雅乐文化进校园、雅乐开放日、非遗课堂等文化活动及社教课程600余次。
2017年至2019年,举办中和韶乐社会公益讲座16场。数次受邀至国际国内地区开展学术文化交流与举办专场音乐会。开展《中和韶乐与天坛文化发展关系》《明清神乐署管理机构及其功能演变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
明清中和韶乐的传承工作,是以团体传承形式开展的。张志荣,1942年至1944年参加过祭孔典礼,在典礼中担任乐生的老人。他出生于1935年,曾在民国时期的北平乐舞传习所学习乐舞,担任天坛神乐署的传承人、艺术顾问以来,教授传承人团队乐舞和乐器演奏,在传承工作岗位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原神乐署雅乐中心主任、雅乐团负责人王玲,从1997年进入天坛,便开始致力于中和韶乐的挖掘与传承,组建培养了传承人展示团队,学习并教授中和韶乐乐舞,被东城区评选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中和韶乐的传承群体是北京市天坛神乐署雅乐中心。从2004年组建神乐署队以来,在历史资料挖掘与保管、活态展示、展陈特色讲解、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成绩斐然。神乐署皇家音乐展馆中活跃著他们的身影;凝禧殿中和韶乐的展演舞台上、天坛文化周的大型文化活动中、首都图书馆多功能厅“坛乐清音”展示活动中、地坛祭地活动中、东城区皇城旅游文化节专场音乐会上、北京市青年艺术节上、世界文化遗产日神乐署乐队与屈家营古乐队的古乐交流会上……中和韶乐的古韵由他们带来,法国、比利时、中国台湾……亦留下他们千里、万里传中和韶乐之音的风采。
中和韶乐,中华民族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于他们的传承而文脉不断。
传承展示的舞台异彩纷呈
天坛神乐署的凝禧殿是如今的中和韶乐展演厅。走进神乐署的大门,面对着凝禧殿时,“中和韶乐”几个大字便夺目地进入眼帘,它们嵌在殿内迎门屏风上,与凝禧殿中高悬的乾隆帝御题的“玉振金声”上下呼应。走进凝禧殿,在中和韶乐展演舞台上下,我们不仅能一览中和韶乐的各种典型八音乐器,特别是镈钟、编磬、建鼓、古琴,更有机会聆听到天坛神乐署乐队演奏的涵盖祭祀乐、宫廷乐、十番乐、经典民乐等挖掘和创新的古典雅乐。凝禧殿展演厅,是我们具象地了解认识雅乐·中和韶乐的窗口,凝结着中和韶乐传承人、传承团队的心血。
雅乐团演出的节目分为祭祀音乐专场、清代宫廷音乐专场、《诗经》音乐专场等几部分。祭祀音乐专场的主要节目有《始平之章》《嘉平之章》。
中和韶乐祭祀典仪所用乐章,无论是在圜丘坛、祈谷坛,还是在常雩坛,仪程均为九,即迎帝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帝神、望燎。乐章为九章。圜丘坛的祀典乐章分別为:始平之章、景平之章、咸平之章、寿平之章、嘉平之章、永平之章、熙平之章、清平之章、太平之章。圜丘坛、祈谷坛与常雩坛祭祀乐舞,各乐章名称中均有平字,平之章,但乐章名称中的首字在各个仪程中却各有不同,如为迎帝神,圜丘坛用始平,祈谷坛用祈平,常雩坛用蔼平。歌辞,离骚体,如圜丘大祀迎帝神的始平之章,歌词为:钦承纯祜兮,于昭有融。时维永清兮,四海攸同。翰忱元祀兮,从律调风。穆将景福兮,乃眷微躬。渊思高厚兮,期亮天工。聿章彝序兮,夙夜宣通……。《嘉平之章》亦在圜丘坛祀典乐章序列中,按程序位居第五乐章,歌辞也是离骚体。
所有的祭祀乐章曲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旋律,高低相差不到一个八度,个别音略有突破。转换成五线谱,G谱号,即高音谱表的五线谱上,最低音到下加一线,固定唱名法是哆,最高音在第五线内,固定唱名法是高一个八度的咪,一个八度多一点儿,没有大的起伏跌宕,四平八稳。我们听神乐署雅乐团的演奏,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明清皇家祭祀乐的特点和风格,它们中正平和,四平八稳,配合着仪式性的表演展示,更显隆重、庄严、肃穆、有序。乐曲音阶在十度之间,旋律演奏中每音是两拍,不用小节线,也就是音和音之间没有重音,不分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之类,也没有附点、切分音,只有乐句。钟敲一下,歌唱一字,曲换一音,与中和之意相扣相和,充分体现了“‘中为不过而无不及,‘和为和谐、平和、共生、共进。”
祭祀乐舞的中和之特点,是历代王朝政治理念与伦理道德中“和”之观念和规范的折射。
天坛神乐署雅乐中心雅乐团的清代宫廷音乐专场,是历经十年打造出的专场音乐会品牌,是经过多年深入研究,精心选择恢复的一批清代宫廷音乐通过专场音乐会而展示的曲目。主要的曲目有在祭祀、朝会等诸多御驾仪仗前导中使用的《导迎乐》,在紫禁城太和殿伴随着朝会仪式、朝会活动,以背景音乐形式出现的《玉殿云开》;在皇帝巡幸各地途中,乐队骑在马上以吹打乐形式演奏的《皇都无外》;主要在帝后起驾回銮迎送时使用的《太平令》;皇宫内举行盛大庆典仪式时使用的《庆隆舞》等。神乐署雅乐中心的清代宫廷音乐专场,让我们打开了视野,知道了中和韶乐不仅在皇家祭祀典礼上使用,它还是皇帝上朝、下朝、出巡,以及其他宫廷重大活动和生活中也要使用的,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民间乐舞的形式也被吸纳进来,如《太平令》《皇都无外》都用了欢快的吹打乐,《庆隆舞》还是热烈的载歌载舞。
天坛神乐署雅乐中心推出的《诗经》音乐专场“雅韵华章”,是以《诗经》为主题的专场音乐会,曲目是改编创作的曲目,不了解雅乐·中和韶乐史的游客和观众可能会有困感:中和韶乐和孔子、和《诗经》有什么关系?孔子编订了《诗经》,这不假,中和韶乐的专场音乐会为什么会推出以《诗经》为主题的专场呢?听过、读过“孔子闻韶”典故的游客和观众就不会有这种疑问了吧。中和韵乐的传承足迹不是始于明代,而是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中华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它源于远古,周公又作礼乐历代沿用,传至明清。神乐署雅乐中心肩负着中和韶乐传承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它以“雅韵华章”专场音乐会的形式告诉我们:雅乐·中和韶乐,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灿烂之星。
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雅乐团,作为目前国内专业的展示中和韶乐以及清代宫廷乐的团体,始终坚持“传承文化、创新发展”的理念,以传承弘扬雅乐文化为己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和韶乐的传承、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