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2020-01-07王翠娥侯小丽
王翠娥 侯小丽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作为传统农村金融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创新发展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极具发展必要性,成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较弱,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仍存在认知、信用体系、产品和监管上的问题。文章从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出发,分析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村 互联网金融 必要性与可行性 存在问题 发展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宏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保证。而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积极发挥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支持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金融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多次被提到重要位置。
因此,发展我国农村经济,首先必须积极创新发展农村金融。当前,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作为传统农村金融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创新发展的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良好,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农村金融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有效解决传统农村金融的不足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明显,照搬城市金融发展模式的农村金融并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收益增速缓慢。而因为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广泛布点,经营成本高,监管难度大,收益些微。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传统金融机构从农村地区逐渐撤离,业务量和营业网点均逐渐减少。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对“三农”问题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扶持,农民收入提高,对投资理财产品需求变大;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资金的需求量和需求范围逐渐扩大。这两方面都需要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满足多种需求的差异化、个性化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但因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撤离和缩减,带来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现象。
互联网金融能够跨时间、跨区域;业务流程网络化、标准化、高效化;交易成本低;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积累并共享农村企业、农户的交易信息、信用记录。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这些特征可以减少设置营业网点的成本;利用大数据,直接获取农村企业和农户信息,简化金融业务审批、操作流程,提高效率,改变了传统农村金融审批环节繁琐、周期长、效率不高的缺点,符合农村贷款“少而急”的需求,也可满足农户投资理财“简便、保收益、随取”的要求,节约企业、农户的交易成本;大数据技术运用可以解决信息交流不便、不全面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同时,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灵活多样化,可根据广大农村企业和农户的需求量身定制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既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又为资金富余农户提供多种便捷的投资理财途径。农村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农村金融供需不均衡、效率不高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等问题。
(二)互联网技术发展提供全面技术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各行各业积极向“互联网+”方向转型。传统金融业也积极融合“互联网+”,将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结合, 积极采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产品和交易模式进行创新。传统农村金融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创新的新业态即为农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国家的政策推动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另一方面,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前提是农村通信网络等全面覆盖。而伴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已完成宽带入户和移动客户端网络建设,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国家通信使用降费工程,农村地区上网成本降低,网民越来越多。这些均为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完成了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开展的前提准备。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不足
第一,大多数农村金融需求者受传统思维影响,对不了解的新事物特别是非实体的互联网金融接受认可度低,他们更加愿意信任有政府支持的银行这类传统金融机构,即使获取资金更加困难、投资理财产品限制性更多、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第二,大部分农村金融需求者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认知不足,仅停留在支付宝、微信的支付与转账等业务表面,不了解互联网金融更广层面的业务能力,更加不会理解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运作模式的区别。第三,农村金融需求者不能區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诈骗,没法有效甄别相关信息。农村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创新发展的新业态形式,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频发的P2P平台“跑路”现象;加之较多打着高收益、低风险的互联网金融诈骗,农村金融需求者尤其是普通农户,获取信息途径少,完全没法区分甄别多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诈骗。最后的结果就是因为不懂、不会操作,所以不敢使用。
(二)信用体系不健全
农村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融合发展的创新金融形式,金融需求者的信用数据对其创新发展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首先,农村形成了传统社会信用体系:依靠长久以来形成的血缘、地缘关系网络,根据人缘、亲缘关系,建立起“熟人社会”,这种社会信用体系不能满足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信用体系要求。第二,农村金融需求者特别是农户,较少使用金融业务和电商系统,无法采集到其完整的交易信息数据,难以建立其信用档案。第三,全国各地区的农村信用体系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需求者参与金融业务和电子商务等的频率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档案资料相对完整,这些地区的信用体系发展明显快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三)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同质化
由于农村经济生产的特殊性,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需要的金融服务是贷款。目前的农村金融产品主要是针对贷款需求,根据不同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特点,给农户、加工企业和销售运营企业等配套开发贷款产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对金融产品需求呈现多样化,虽然现在金融机构开发出很多互联网金融新产品,但以生活缴费、消费支付、转账等为主,投资理财类产品较少,差异较小,不能满足目前农户多样化便捷理财的需求。
另一方面,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带来产品同质化。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积极创新,除了需要完备的信息数据,还需要大量金融一线的工作人员下到广大农村,针对农村金融需求者进行实地调研,否则产品容易出现设计缺乏直接需求基础,大部分会照搬相对成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导致产品同质化,和农村金融需求者真实需求存在差异。
(四)立法、监管相对缺失
我国的农村互联网金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出很多新产品、新运营模式,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但因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形式,传统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适用。而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项针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基本上是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出现了问题,才开始制定配套的监管法规。与此同时,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新产品、新模式、新问题不断出现。所以,农村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定有着明显的滞后性,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无法适应农村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需要。
三、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认知
针对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认知不足、不能区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诈骗、不能有效甄别相关信息等现状,必须多途径提高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关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地方政府应该积极主导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教育、普及与推广,指导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了解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做好真假金融APP和P2P平台资质等的辨认。
首先,地方政府可以积极组织政府有关部门、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社区和村委工作人员定期送农村互联网金融知识进工厂、到社区和下乡村,以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信任的组织、人员,采用视频等趣味性强、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开展农村互联网知识宣讲和推广。第二,地方政府带领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社区和村委会等,以其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官方号等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熟悉的平台,定期开展农村互联网金融知识和产品的宣传。第三,为了增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主动学习了解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和知识的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联合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定期组织农村互联网金融知识大赛,配备相应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体验权和奖品,丰富互联网金融推广的层次。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推广,让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了解农村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甄别金融诈骗和虚假信息,并学会使用相关平台和APP客户端,最终信任并使用农村互联网金融。
(二)健全信用体系
首先,在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使用现有的“熟人社会”信用体系,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熟人模式对用户进行评估,确定用户的贷款额度。
其次,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农村金融需求者信用档案。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当下,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利用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和京东白条的信用分,收集整理农村金融需求者贷款、交易等各方信息,形成其信用档案,并确定其信用等级。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在农村企业、农户等农村金融需求主体还清贷款、完成交易后,及时积累并更新其信用档案,重新评定其信用等级,形成信用的滚动等级管理体系。
第三,建立失信惩罚机制。要改变农户等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有国家兜底的错误观念,对于失信群体,必须采取惩罚措施。比如首次出现失信行为,上浮其后续贷款的利率并减少其信用额度;再次失信或者情节严重者,不再核准任何后续贷款,甚至公开公布失信者名单,让全社会参与监督。但对于失信群体的失信行为,要坚决杜绝暴力催款等不良行为,必须是在合法前提下进行失信惩罚。
(三)丰富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
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开发、创新必须建立在农村金融需求者的真实需求基础上。前文提到由于农村经济生产的特殊性和农村一线互联网金融人才缺乏,传统的农村金融产品包括目前绝大多数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以贷款类产品为主,创新不足。要丰富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必须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后农村金融需求主体需求的变化。首先,需要积极鼓励一批互联网金融一线人才和业务骨干下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开展工作。地方政府可以采用签约委培的方式和高校订单委培一批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学成后返回派出地开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工作;也可以派出一批现有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或银行工作人员到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较好的银行和知名互联网金融企业挂职培训,提升原本工作人员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能力。互联网金融企业则可以轮岗一批一线工作人员下到农村一线,待遇補贴等根据工作区域和时长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在积极开发符合农村金融需求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上互联网金融企业比传统商业银行更具优势。阿里、京东、苏宁等代表性企业已经在金融科技、信贷、农村供应链、消费金融和农村互联网金融电商等领域积极开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并取得良好成绩。地方政府可以积极与这些代表性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生产特点,积极合作开发更符合当地需求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
(四)完善立法及监管机制
首先,完善立法。专项针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缺失,带来监管过程中依据模糊,监管不力,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完善立法,让监管有法可依。目前需要根据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和已经出现的问题以及预期的发展方向,针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运营规则、运营方式以及产生纠纷后的处理制定专项法律法规。针对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甄别能力有限的实际,行业准入门槛的规定,一定要严格把关,将不合规、有潜在风险的拒之门外。对于注册通过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给予部分互联网金融基础业务的经营权,逐渐放开权限;对于经营状况良好、规定时间内未出问题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开放部分高风险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经营权,保障农村金融需求者的资金安全。
其次,进行差别化监管。我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层次不一,特别是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农村,对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需求不同,各地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和深度不一,发展侧重点也不相同。所以,必须根据各地发展阶段和实际特点,开展差别化监管。农村经济发展较好、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开展良好的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務开展广泛,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发较多,产品之间差异化明显,出现问题频率高、种类多,需要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准入审核、产品合规性和风险性控制、事后纠纷处理等方面的监管;反之,农村经济发展稍差的地区则需要加强对农村企业、农户的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针对性产品开发等的监管。
第三,多方协同监管。在农村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中,中央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作为全国统一、最高层次的监管机构,是监管的最高领导层,全面部署并开展监管工作。但全国的监管不应执行完全统一的监管机制,可以根据各地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的作用。同时,需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监管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协同监管,形成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具体监管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次协同开展:事前监管侧重对行业准入的严格把关和农村金融需求者信用体系的构建;事中监管可以根据地区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区分采取现场监管和网络监管相结合的监管形式;事后监管过程必不可少,需要建立其纠纷解决机制。
参考文献:
[1]牛淑珍,李春仙.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探寻[J].商业经济研究,2019(04):172-175.
[2]张中正,谢思.推动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10):168-171.
[3]邓斌,汪维清,张乐柱.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整合与路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04):107-111.
[4]黄珺,肖苏.基于互联网的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20(04):119-120.
[5]荆菊.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转型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05)116-117.
[6]李汶骏,陶慧敏.互联网金融向农村延伸的应然逻辑及体系优化[J].农业经济,2020(06)101-102.
作者单位:三江学院法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