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两面,见厚度
2020-01-07唐惠忠
唐惠忠
学生作文应做到“内容充实”。所谓“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用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显示文章的主题。记叙文叙述具体,描写到家,表现手法多样,突出表现了中心思想,内容便是充实的;议论文论据丰富,论述充分,论证方法灵活,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内容便是充实的。
要让作文“内容充实”,有效的途径是“写两面”,由“两面”往往可以“见厚度”。
一、关于“写两面,见厚度”
“写两面,见厚度”,其实是一种合理的思维样式的反映。试看一篇短文:
打磨自己
一个平庸的人去向智者请教如何才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智者带着他来到一个铁匠铺,指着一堆铁料给他看:每一块都平凡无奇。智者随意拾起其中一块交给铁匠,说:“给我打一把短刀!”铁匠拉动风箱,把铁块扔到火中烧,烧红后又锻打,最后又细细地磨砺了一番,一把精光四射的短刀便打成了。智者把短刀又扔在了那一堆铁料中,说:“你看,还是原来那一块铁,经过打磨便与众不同了。”
他大悟——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在磨难中锻炼自己。于是他知难而上,刻苦学习,在逆境中磨砺着自己的锋芒。终于,他超凡脱俗,锋芒毕露。可他没有得意多久,便又去找智者,说:“我现在的能力已远远高出别人,为什么做事还是那么不顺利?而且别人还总是为我设置障碍呢?”
智者把他带到水流湍急的小河边,河里有许多石头。智者指着那些石头说:“你看,那些有棱有角的石头所承受的水的冲击,要比那些圆圆的石头大得多啊!”他凝思片刻,若有所悟。回去后,他工作上谦虚谨慎,以诚待人,加之能力突出,很快便得到大家的认可,不久便得到了提升。
人生就是这样,在打磨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要打磨掉自负、傲慢、暴躁和虚荣。
此文篇幅不足500字,读来却不显单薄,这与作者精心选取两个层面来诠释“打磨自己”这个命题是密不可分的——先写“打磨自己的能力”,后写“打磨掉自负、傲慢、暴躁和虛荣”,以后者为重点而又有前者作补充、映衬,如此一来,就用短小的“幅度”展现了丰富的内涵,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两个层面”互不雷同,从而增加作文的厚度,有助于克服中学生写作常见的毛病,有助于中学生突破自发的不合理的写作模式。中学生写作的一大毛病是虎头蛇尾,这已经构成一种习惯模式。例如写自己第一次演讲的体验,往往要从一星期前老师布置这次活动谈起,历数自己的兴奋、困难、向往,写自己咚咚的心跳,写这位、那位同学神态各异的表演,待到终于写到自己登台,常常三言两语匆匆收场。又如有同学写“尝试”,选材骑自行车到太行山旅行,他从学校发布通知写起,接着是家长不同意自己参加,动员了爸爸,又动员妈妈,好不容易过了家长关,却过了学校的报名期限,再找这个找那个……还没骑上自行车尝试呢,已经写了500多字了。中学生这种思维模式,是他们生活处境、社会地位的反映:作为未成年人,受着呵护和监管,从小至今,要干什么事不说清原因是不行的;至于过程,则很少有家长、老师过问。其实,构思作文时应先想好互不雷同的两个层面,以写“春游”为例,两个层面或为沿途见到的自然风光的美,社会和谐的情;或为崎岖山路骑行的艰难,同学互相帮助的温暖,等等。主体既具,串接、镶嵌的“装修”工作也就好操作了。
二、合理模式的样式列举
“写两面,见厚度”既为合理模式,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当然就不会是刻板僵化的教条,而应当是灵动多变的(比如汪曾祺先生的《侯银匠》,前半篇写女儿出嫁前,后半篇是女儿出嫁后,这就属于“纵向推进式”)。下面结合实例,介绍一下“前后转折”与“由物及人”两种样式。
1.前后转折式
标 签
爸爸打破了所有人对他的看法。
四个月前,他辞职了,说是要自己开公司。
他毅然决然地递出辞呈,全然不顾所有人的劝阻。
是的,所有人。
他有过一段丰富的年少经历,但这并不值得骄傲,因为他的自负,因为他的粗枝大叶,曾经的努力统统以失败告终。那时分明已有了我,而他还像个“浪子”那样四处游荡,不务正业。后来在爷爷的呵斥声中,终于找了份正经工作,暂时安定下来。
然而他终究是定不下心来,又要折腾了。他豪情万丈地向我们解说他的伟大设想,我却不屑于一听。是的,我并不敬畏他,在我的心目中他还是个“半大孩子”,还不懂得责任、家庭的真正含义,还担不起“父亲”这个沉重的身份。其他人,大抵也是这么想的。
但他毕竟断了自己的后路,只能由他去闹腾了。他和至交好友合作,再吸引一些投资来开始一个公司的运作。一个星期后,说是收到了第一份订单,去苏北工作了。听妈妈说起这个消息时,我“咦”了一下,却也没有多问。生活中少了爸,学照上,日子照过,也没多大改变。
一个周末的夜里,突然惊醒,却听到隔壁隐隐有电视声传来。我心中好笑,想必又是妈妈径自睡去而忘了关电视机,就穿衣起身想去帮她关掉。推开妈妈的卧室门,却赫然发现“失踪”已久的爸爸出现在床头。爸爸也愣了一下,正调着遥控器的手悬在半空,空气一瞬间凝滞了。
我轻声问爸爸怎么回来了。
“回来看看你们。明天早上就要走的。现在快两点了,你快去睡吧。”
我答应一声,便回房睡了。
第二天醒来,爸爸已没了踪影,只是我脱在椅子上的外套,此时正盖在我的被子上。我伸手摸一摸,还是热热的。
我问起妈妈,爸爸怎么半夜还在看电视。妈妈叹了口气,摸摸我的头柔声告诉我,在我住校期间,爸爸回来过两次,问了问我的情况后,便整晚地看电视,第二天一早就回苏北去。
我问为什么。
“他心里惦记着苏北的公司,睡不着,这几个月折腾下来,发鬓都有点染白了……”
我顿时愣住了,久久说不出话来。
后来,爸爸真的做成了第一张单子。
后来,爸爸的事业正式上了轨道。
再后来,他凭自己的拼搏,撕掉了所有人贴在他身上的那张叫做“不负责任的半大孩子”的标签。
该文构思新巧,“不负责任的半大孩子”这张“标签”由“贴”到“撕”,于“前后转折”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父亲的成长史。文章选材生活化,叙述与描写的结合、详与略的处理基本得当;尤其是“整晚地看电视”这一细节,既指向对事业的牵挂,又指向对家庭的责任心,其内蕴丰富,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此外,行文表达简洁而流畅。
可商榷之处:文章起笔句是“爸爸打破了所有人对他的看法”,如果改“看法”为“标签”,那么扣题就更紧密了。
2.由物及人式
不一样的精彩
严浩达(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宿舍的窗外有一个“花圃”,没有种花,种的全是绿色植物。数一数,四棵乔木,底下种着一片灌木,灌木下面是草地。很平凡,也没有种什么名贵品种。还有一棵树已经枯死了,呈现出衰败的灰白色。这样一个地方,和种植着名贵花卉树木或经由大师设计的花圃相比,实在没有什么精彩之处。
但仔细看看,再仔细想想,这个小地方又何嘗不是有着不一样的精彩呢?
那一片灌木形成的是一个“脚印”的形状,大概是希望学生们可以一步一步地迈上学习的最高峰。脚印的大脚趾处种了一棵树,树边没有种灌木,于是光秃秃的,恰巧形成了一个脚指甲的形状。不过脚指甲上长出一棵树有什么寓意,凭我的智商就理解不了了。这个整体造型就已经极有特色了,再说这乔木和灌木很久未被修剪,长得随心所欲、张牙舞爪,这儿抽出一根枝,那儿长出一片叶,怎样长、往哪儿长又全凭它自己喜好。于是树上全然没有人工的痕迹,倒也处处演绎着大自然本质的精彩。草地上撒满了落叶,枯黄的,微黄的,有的还带着些许绿意,如繁星点点般缀在绿色的草坪里,倒也颇有些写意画的韵味。这绝对是那些每日被精心呵护、打扫的地儿所没有的精彩。至于那棵枯死的树,残存的枝叶恣意地舒展着,树身的灰白比绿色更具视觉冲击力。它也用死亡的灰白色,与落叶的黄色一起给这个色彩单调的地方涂抹上不一样的精彩。
偶然想到这片绿化的设计者,想必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名人闪耀的精彩下,他的光芒甚至比萤火虫更加渺小。但是,他的人生也必然有不一样的精彩。或许,他所设计的这片绿化,就是他的一个别样的精彩。如此富含韵味的一个脚印,我在别的地方就不曾见到过。
再仔细想想,由如此平凡的一片绿化就能发现不少不一样的精彩,那么人生呢?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也必然存在别人不曾拥有的精彩。
是的,不一样的精彩属于每个人,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也必然存在别人不曾拥有的精彩”——本文从如何发现“不一样的精彩”这一角度入题,给出了“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的回答;同时,作者强调“不一样的精彩属于每个人”,启示我们人人都该拥有一份自信心。这样的立意,无疑足以启迪人心。文中扣题、点题相当到位,诸如“实在没有什么精彩之处”“这个小地方又何尝不是有着不一样的精彩呢”“倒也处处演绎着大自然本质的精彩”“他的人生也必然有不一样的精彩”等语句,反复点击题意,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文章由“一片绿化”写到“设计者”,再延伸及“每一个人的人生”,呈“由物及人”的递进式思路,通篇一气呵成;首段末尾的“这样一个地方,和种植着名贵花卉树木或经由大师设计的花圃相比……”,有机领起了主体部分两个层次,可谓思路清晰,章法谨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