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利弊及规范

2020-01-07刘良军

中国德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规范

摘要 长期以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未成年人集中、大量使用互联网的实践表明,互联网助力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同时,也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旦使用过度、防线失守,由“相信”走向“迷信”,就有可能不得其利、反受其害。因此,要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待未成年入网络使用的正反两方面效应,并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推动未成年入网络使用科学规范、合理合法、有序有度。

关键词 规范;未成年人;网络使用

作者简介 刘良军,中共荆门市委党校,教授

问题是时代的强音。折射于未成年入网络使用方面,前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正常的校内学习生活虽然被迫按下“暂停键”,但借助互联网,仍然保证了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学习不停顿、进步在路上;但与此同时,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自控力欠发达,使得在互联网集中、密集使用过程中,也导致部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更有少数未成年人非但没有从网络中受益,反而沾染不良习俗,乃至走向自我沉沦之路。由此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问题愈发浮出水面,我们要辩证看待未成年入网络使用的利弊,积极主动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推动未成年人科学规范地使用网络。

一、未成年人网络使用利弊分析

(一)互联网助力未成年人学习进步的作用应该肯定

一方面,互联网保证未成年人课程学习可持续。实际上,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之前,互联网已经广泛渗入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进入到课堂学习之中。而疫情防控期间,则进一步放大了互联网助力课堂教学的正向效应,使师生在不见面的情形下,照样能一对多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换言之,“互联网+”线上教学方式,本质上与课堂教学并无二致,有望成为后疫情时代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学习新知的新常态。另一方面,互联网丰富了未成年人的学习场景,日益开阔着未成年人的视野思维。互联网实可谓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囊括万千知识的“无穷宝库”。借助互联网,未成年人完全可以在完成老师布置的既定课程学习任务后,有针对性地浏览相关网页,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了解某一知识点的前因后果。互联网如同一双隐形的翅膀,带领未成年人尽情遨游、纵横驰骋,培养未成年人的深邃思考力、丰富想象力,使其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二)未成年人身陷互联网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觑

譬如,盲从互联网,不再相信老师、不再相信课堂。一切唯互联网马首是瞻,对于课本上的知识持怀疑态度,总想着从某一方面来“证伪”。又如,日常生活中过度依赖互联网,甘当所谓的“宅男”“宅女”,渐渐与现实社会生活脱节,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须知,互联网生活毕竟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长期“泡”在网上,只会自我感觉良好,情愿待在互联网中不出来。再如,笃信互联网,为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或成为他人利益的侵害者,或成为无辜的受害者。未成年人涉世未深、心智不成熟、自控力不强,确实在触网时容易成为他人“诈骗”的最佳对象。由此,“互联网+未成年人”这一组合引致的负面效应,迫使未成年人处理好与互联网的关系,规范使用互联网。

二、未成年人健康合规使用网络应坚持的原则

(一)有“时”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性好动,是未成年人的内在特点,也是其健康快乐成长的基本规律和行为遵循。因此对于上网而言,应该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小学生上网,一次最多只能专注一小时,初、高中学生则以两小时为限,之后应及时做放松运动。不仅如此,未成年人上网时应自觉开启护眼模式,尽量做到坐姿端正、距离适中,千万不能在日复一日的长时间触网中,让视力下降、脊椎弯曲、腰肌劳损等“长坐久看”出来的疾病过早出现。

(二)有“度”

有“度”即把握好分寸,有所看、有所不看。目前来看,未成年人的任务是学习,互联网更多时候应视作—种学习的工具,而不能成为—种日常生活方式。否则,如同成年人那般随心所欲,就有可能偏离使用互联网的初衷,被那些无关痛痒或消极负面的信息所吸引。尤其在网页已经显示“谢绝未成年人浏览”,或要求开启未成年人上网保护页面时,更应该遵照执行。同时,有“度”还强调对于既有课程知识的温习、巩固、提高与完善,而不是刻意地为了论证、推翻、重塑某—知识点,而硬要“为赋新词强说愁”,皓首穷经地在互联网上“深耕苦挖”。

(三)有“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未成年人规范网络行为应有的方法论,要求坚持问题思维、目标导向,时刻不忘自问几个“为什么”。譬如,面对居心叵测网友的蛊惑与怂恿,不妨静下心来,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试着看对方为什么要这样说、那样劝;又如,面对明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辕北辙、格格不入的观点与论述,一番质疑之后,就能拨云见日,越发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守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观念。不仅如此,多—些疑问,勤于向老师、家长、党员干部、长者智者等请教,还能进—步长见识、增智慧,不啻为向生活学习、从实践中得真知的又一有效路径。

(四)有“戒”

有“戒”即未成年人应该将“守法”“尊德”视为立身之本、成长之基、干事之要。个别未成年人通过互联网肆无忌惮地干出一些违法犯罪勾当,既愧对了父母的养育、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期盼,更受到了应有的法律惩处与惩罚,实可谓后疫情时代未成年人规范互联网行为的“前车之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有未成年人深刻认识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互联网上也应遵纪守法、崇德明礼,进而心有所畏、言有所惧、行有所止,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使互联网成为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增量”,而不是颓废沉沦、每况愈下的“变量”。

三、规范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有效措施

(一)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成才的第一所学校。又言,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社会格局发生多大变迁,都要高度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由此,家长对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折射于网络行为方面,要求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此外,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大都是“两点一线”,这也要求家长主动担负起未成年人网络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监督者责任。譬如,与孩子一同制定家庭触网规定规范,做到不分彼此、不搞例外、一视同仁,严格按既定规则规矩上网,等等。

(二)学校教育引导、耐心劝导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级各类学校既是网络授课、在线教育的发起者,也是具体的实施者和引导者。而实践表明,广大教师一方面“蜡炬成灰泪始干”,甘当辛勤的园丁,默默奉献,另一方面“功夫在诗外”,指导学生做好网络学习的“计划书”“路线图”。学生既收获到了课程知识,也同步学会了如何驾驭网络。由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未成年入网络行为更加规范、更为科学,学校应将互联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纳入日常教学過程之中,视为未成年人的“必修课”。尤其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林林总总负面典型事例与案例,开展深入的剖析、深刻的解读,更有利于未成年人引以为戒,不再亦步亦趋。

(三)社会关心关爱、帮助指导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关心关爱他们的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应看到,未成年入网络行为的失范、无序、紊乱,某些时候还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利益,破坏原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安宁祥和的社会环境。因此以“工青妇”“关工委”等为主体的社会团体,应切实将未成年入网络行为规范纳入日常议事日程中,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未成年入网络行为的强大合力。譬如,定期组织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司法行政机关党员干部等走进校园,开展互联网普法教育;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使社会舆论倒逼家庭、学校重视未成年人科学、合理、有序上网;等等。

(四)政府监督监管、倾力治理

实践一再表明,市场之“无形之手”在规范未成年入网络使用方面几乎失灵,唯有政府“有形之手”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使互联网成为“净土”,而不是“染缸”。况且近年来相关政府机构与部门净网行动效果明显,说明只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定能使互联网上的一众魑魅魍魉销声匿迹、无所遁形。下一步,要在深入分析研究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种种乱象基础上,以整治网络平台为着力点,以推进互联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目标,重拳出击、乘胜追击,使未成年入网络使用返璞归真、向好向善,最终还互联网助力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氛围与生态。

责任编辑 李敏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规范汉字书写
组织参加CCS“新公约、新规范”培训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审判实证研究
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