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年人网络生活空间的定力培养

2020-01-07彭文超

中国德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生活空间定力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开阔未成年人的视野,拓宽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渠道;但如果过分迷恋网上聊天、网络游戏,则会造成未成年人精神空虚,甚至扭曲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是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建立健全长效保護机制,形成家校社工作合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摘要 网络已然成为当下未成年人的重要生活空间,他们在网络之中存在。网络生活空间是一个漩涡,通过信息占领等方式将未成年人裹卷其中。沉沦于网络漩涡导致未成年人在世存在的本真可能性被遮蔽,唯有建立本心定力方能避免沉沦。教育培养未成年人本心定力的可能思路有二:一是帮助他们自幼建立丰盈美好的意义世界,涵养心灵,生成定力;二是在未成年人已然沉沦的情况下,尝试寻找时机,将其本心唤回。

关键词 未成年入网络生活;生活空间;网络漩涡;定力

作者简介 彭文超,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

2020年5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了《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其中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从这个数据来看,2019年我国未成年入网络普及率已经很高。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线上教学成为2020年上半年主要教学形式,客观上进一步提高了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频率。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当下未成年人的生活空间。但这个生活空间与学校不同,后者是精心创造的教育空间,网络空间却是一个漩涡,未成年人极易被裹卷其中,受到难以预料的影响。在网络日益成为未成年人重要生活空间的当下,如何认识网络漩涡及其影响,又如何引导和帮助未成年人生成网络漩涡中的自我定力,成为紧迫的问题。

一、作为生活空间的网络和网络漩涡

如果说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人类主要以现实环境为生活空间,那么互联网诞生之后,网络则成为现实空间之外的另一个生活空间。作为“数字原住民”,“00后”未成年人甚至可以说一开始便“现身”于数字化的网络世界。所谓“现身”,是说现实为他们敞开了一个以网络为基础存在之维的生活世界,他们一出生,便生活在网络世界中。互联网出现之前,物理现实世界是生活世界的唯一基础维度,此后,互联网成为另一个基础维度,并且由于后者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富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反而成为当今时代更突出、更显要的生活维度,因此这个时代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现身于网络世界的“数字原住民”的存在方式已经与网络时代之前的人截然不同,他们已经是“在网络之中存在”。

网络是其生活空间不仅意味着当下未成年人时常上网、在网,如果仅止于此层面,网络则充其量就是“生存空间”。生活空间的内涵更为深刻,它指向人的能动的存在方式,而不是被动的生存延续。“生活空间的所指比较开阔,它更主要地指向那些无形的、作为制度、文化和精神而存在着的生活可能性,是一些‘看不见的但是能够经验到的可能生活。”网络作为生活空间,它对未成年人而言,意味着生活可能性。网络不仅是他们获取信息、参与社交、娱乐游戏的空间,更是他们体验生活、发现意义、创造自我存在丰富可能性的地方。

这样一个作为未成年人生活空间的网络世界,却并非理想国,而是一个漩涡。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经过精心设计、富有教育性的城邦,对于当下未成年人而言,学校近似那样一个理想国。网络固然能够为人的生活提供丰富的可能性,但它绝非专门为了教育未成年人而营造的一个空间。网络是一个被巨量信息充满的混沌体,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它就像是一个漩涡。自然界的漩涡是水流在一股裹卷之力的牵扯之下形成的螺旋状合流。裹卷之力将其所能及范围之内的一切东西都牵扯进来,形成一个以漩涡中心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世界,这个世界之内的一切都在裹卷之力的牵扯之中互动变化。网络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漩涡,它的裹卷之力极为强大,范围所及几乎无所不包。相对于学校所营造的教育环境的纯净性,网络漩涡无疑是泥沙俱下,尽管处在监管之下,对未成年人来说,却依然充满着危险的乱流,不知它会带来什么,又会将年轻甚至年幼的使用者带向何方。

网络漩涡带给未成年人最为普遍的影响是信息占领。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缺乏信息辨别能力,网络中的海量信息往往显得新奇有趣,透着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如饥似渴、沉陷其中。这便是网络作为漩涡的力量,它用巨量的信息把未成年人裹卷其中,表面上后者是在获取信息,实质上他们却是被信息占领了大脑和心灵。如果不加引导,被漩涡裹卷其中的未成年人不知将被漩涡带向何方。信息占领的形式除了纷繁复杂的信息占满未成年人心灵之外,还有—种特殊形式,即信息茧房。尽管网络信息极富开放性和多样性,却不排除—部分未成年人出于某种兴趣上的惯性而仅仅偏好于某一类信息,如春蚕作茧,自缚于—个信息茧房之中,造成开放时代的自我封闭。网络漩涡带给未成年人的除了较为普遍的信息占领,还有更为严重的伤害,例如游戏成瘾、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都是网络漩涡中杀伤力较大的“砂石”,极易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二、网络漩涡中的沉沦与避免沉沦的定力

以上漩涡比喻所尝试揭示的是未成年人“在网络之中存在”的沉沦境遇。海德格尔用“在世界之中存在”揭示人的本质建构,在此,常人的现身状态往往是“沉沦”。所谓“沉沦”,是指常人涣散于、消散于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之存在的本真可能性遭到遮蔽,亦即人未能真正把握自我的存在。“此在首先总已从它自身脱落、即从本真的能自己存在脱落而沉沦于‘世界。”对于网络时代的“数字原住民”,网络便是他们“在……之中存在”的世界,他们“从它自身脱落、即从本真的能自己存在脱落”而沉沦于网络世界,为网络漩涡所裹卷,在其中随波逐流。

其实,哪怕是成年人,通常也是作为常人存在,沉沦于世。不过,成年人的沉沦相对于“本真的能自己存在”而言并非一种“黑夜一面”,相反,它其实是人之存在的基本样式,“本真的生存并不是任何漂浮在沉沦着的日常生活上空的东西,它在生存论上只是通过式变来对沉沦着的日常生活的掌握”。本真是对沉沦的唤醒,将人之存在从沉沦中唤回而重归本真能在的掌握,二者同属存在论范畴,先于好与坏、善与恶等具体价值范畴。也就是说,对于足够成熟的成年人,如果上网已经成为其基本生活方式,那么,哪怕他同样身处网络漩涡,我们也很难对这种沉沦作出价值判断。

对于未成年人,沉沦网络漩涡则不仅有着存在论层次上的本真遮蔽问题,而且很可能涉及具体价值范畴的是非善恶美丑问题。前文所说的信息占领绝不仅是一个中性概念。海德格尔将沉沦的具体样式揭示为三种,即“闲言”“好奇”和“两可”,这三种沉沦样式都可以在信息占领中发现。“闲言”,即日常话语上的沉沦状态,表现为人云亦云,不能本真地表达自己。网络漩涡中的未成年人如果受到网络语言的严重影响,被后者占领了语言表达系统,那么,在人云亦云的同时,还可能因网络语言的倭化而导致思想的贫瘠和意义的浅薄化。“好奇”则是认识的沉沦,这是以看客态度面对世界,因而无法认识世界的本质。网络漩涡带着未成年人看遍世界,他们的眼睛被光怪陆离的景观所占领,却难以真正通达世界,难以产生对世界的真诚观照和关心。“两可”是对判断的含糊,无所谓、无可无不可态度的实质是对真理的放弃。网络漩涡裹卷着未成年人转来转去,各种说法、观点纷至沓来,占领了他们的心灵,他们应接不暇、无从分辨,在模棱两可间丧失对真理的追寻。由此可见,未成年人沉沦网络漩涡的代价不仅是丧失了对自我本真可能性的把握,而且极易受到网络上负面信息的影响,在人云亦云中丧失语言美,在贪新骛奇中遗忘对世界的真正关心,在模棱两可中失去理性批判能力和对真理的追求。

网络作为漩涡,对未成年人天然具有强大的裹卷力量,这是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远未成熟,尚且缺乏避免沉沦其中的本心定力。定力何在?定力在漩涡的中心。尽管网络漩涡将人裹卷其中,但作为人的生活空间,漩涡依然是围绕着人而敞开自身的,因此人才是人一网络互动漩涡的中心。当漩涡四周的力量过于强大,作为中心的人便难以自我掌控,被动沉沦其中;如果中心的人定力足够,那么不论漩涡如何裹卷,人都能持守本真。这个定力乃是人的本心。本心澄澈明朗,则不论漩涡如何泥沙俱下,都将被本心激浊扬清。本心的澄明被遮蔽,便会随波逐流,沉沦而不自知。在漩涡中,本心地位独特,它赋予漩涡中心一股自主的“吸入-甩出”之力。有了这股“吸入-甩出”之力,人才能遵从本心对待网络世界。在本心被遮蔽的情况下,人对网络中的一切来者不拒,不论漩涡之中吸入什么,都被保留在内,于是心灵被网络信息所占领并统治,这就是自我的沉沦迷失。

避免沉沦的本心定力首先来自存在论层次的本真能在。人生在世,本是一個对自我负责的“去存在”过程,去筹划自身、创造自身,敞开自身在世存在的最高可能性,这便是人的本真能在。本真能在拒绝人云亦云,拒绝闲言碎语,拒绝模棱两可,拒绝在漩涡中随波逐流,总之,拒绝沉沦。把握本真能在,明悟存在的意义,方能通达本心的澄明。本心定力还来自具体价值层面的理性思维、道德自律和审美品位。即便未能了悟人生在世的本真能在,依然有可能通过具体的价值明辨而建立本心定力。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未成年人洞察信息真伪,避免人云亦云;道德自律能够确保他们的善恶选择,避免模棱两可;审美品位则指引他们分辨美丑,避免贪新骛奇。倘若未成年人能够实现以上三种价值建构,便也可共同组建起足够的本心定力,避免沉沦于网络漩涡。

三、网络生活定力培养的可能思路

未成年人网络生活定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很难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策略,因此笔者只从可能思路上提两个方面。

其一,帮助未成年人自幼建立丰盈美好的意义世界,涵养心灵,生成定力。

所谓生活空间,本质上是为人提供存在可能性的一种意义世界。人在生活空间中所追寻的不是生存,而是生活意义,内含生活意义的世界便是意义世界。网络作为未成年人的生活空间,同样是一个意义世界,未成年人沉沦于网络漩涡,便是被动内化网络意义世界为自我的意义世界,其生活意义便被网络漩涡所裹卷。面对这个问题,学校教育可以和家庭教育一道,从根源上加以预防,即从其开始有所意义领会的幼年起,便帮助未成年人建构一个丰盈美好的意义世界,引导他们在真善美中体悟生活的本真意义,由此涵养一颗健全的心灵。当教育已经帮助儿童建构起了丰盈美好的心灵意义世界,这个心灵意义世界又足够稳固,本心定力便足够强大,他们再接触网络,便很难被网络意义世界所侵占。他们已经生成了在世存在的普遍性依据,网络只是一个新的生活情境而已,他们自能理性从容地加以对待。在此,德育课堂理应发挥中枢作用,好的德育课堂能够帮助儿童深切领会生活意义及其建构。正如鲁洁先生所言,在好的德育课堂中,“儿童的全部身心机能被‘动员参加,从身体的感觉到心灵的搏动,从直接的触动到理性的分辨,在一种身体与灵魂融为一体的学习中去把握生活的意义,逐步懂得自己应当怎样生活,应当怎样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周围的一切”。这便是道德教育能够带给未成年人意义世界建构的最好帮助,应对网络漩涡、避免沉沦的本心定力自在其中。

其二,在未成年人已然沉沦的情况下,尝试寻找时机,将其本心唤回。

在现实中,由于缺乏适当的监管和教育,很多未成年人已然沉沦于网络漩涡之中难以自拔。在此情形下,除了及时采用必要的理性思维、道德自律、审美品位等方面的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可尝试方法,就是寻找特殊时机将其本心唤回。如前所述,本心实质上是一个内在意义世界,它是人在生活中进行意义领会的结果。未成年人迷失在网络漩涡中,实质上是通往本真能在的意义领会被遮蔽,其通道被阻塞了。根据海德格尔的理论,教育者在此能做的是帮助未成年人把握—个本真意义涌现的时机,时机—到,意义领会通道重新贯通,他们自然从沉沦中觉醒,领会本真。当然,这样的时机可能并不多见,需要教育者以较高的智慧加以寻找乃至创造,给予沉沦者当头棒喝,从而将其本心唤回。

责任编辑 李敏

猜你喜欢

生活空间定力
空间生产:移动短视频空间生产实践探析
言论
最硬核“创新之城”在疫情应对中彰显定力与温度
智己AIRO 流动的艺术品
定力在心安如山
冬·发心
中缅边境城镇缅甸籍人员生计方式与生活空间
政治定力的内涵
年年有鱼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