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干支纪月、纪日、纪时

2020-01-07王全营

决策探索 2020年1期
关键词:天干干支甲子

王全营

上一篇小文我们说了中国历史上的干支纪年,现在咱们接着这个话题聊一聊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

干支纪月首先是将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用以纪月,叫“月建”。《汉语大词典》释“月建”曰:“指旧历每月所建之辰。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的运转作为定季节的标准,将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用以纪月,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建子之月,类推。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到十月建亥,如此周而复始。”明郎瑛《七修类稿·月建》记:“正月节戌时北斗之杓指于寅位之初,雨水正月中气,斗杓戌时指寅位之中。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名曰月建,亦名斗建。”知道十一月建子,以此类推: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如《史记·历书第三》载: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戌。《汉书·律历志第一上》所载月建与上文完全一样。由此看来,“月建”最晚在西汉已经有了。

月建配以天干,就有了干支纪月。上一篇文章我们说干支纪年有其规律,那么干支纪月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同样有,简单说还是60一循环,一年12个月,也就是5年一循环,周而复始。有几句口诀便于记忆:“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寅月从庚起,丁壬壬寅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这一段话告诉你是从年份的天干寻月份的天干。首先知道正月都是“寅”月,第一句“甲己之年丙作首”是说天干是“甲”和“己”的年份正月天干都是“丙”,配上地支“寅”,就是“丙寅月”。如1994年是“甲午年”、1999年是“己卯年”,这两年的正月都是“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月”。“乙庚之岁戊为头”,1995年是“乙亥年”、2000年是“庚辰年”,这两年的正月天干都是“戊”,配地支“寅”,就是“戊寅月”,二月是“己卯月”、三月是“庚辰月”。以此类推,任何一个月份的干支就有了。古人常有以干支代替月份的用法,如唐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新唐书·肃宗纪》:“宝应元年建寅月甲申,追册靖德太子琮为皇帝。”“建卯月辛亥,大赦。”《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有一段话:曹操接到夏侯渊战死的报告,放声大哭,“方悟管辂所言:‘三八纵横,乃建安二十四年也,‘黄猪遇虎,乃岁在己亥正月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是己亥年,“亥”十二生肖是“豬”,“甲己之年丙作首”,己亥年正月是“丙寅月”,“寅”的十二生肖是“虎”,知道了十二生肖和干支纪年、纪月,对曹操的话就理解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大众万年历(1901—210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1世纪百年历》(上海辞书出版社),逐月都有月建,可以参考。

干支先是用于纪日的。说到干支纪日,《吕氏春秋·察传》有一个嘲弄读错字的故事:孔子的弟子子夏去晋国,途径卫国,夜里投宿客店,听到隔壁有人读史记:“晋师三豕(“豕”音shǐ,即猪)涉河。”子夏一听,知道读错字了,说:是“己亥”不是“三豕”。因为“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子夏到了晋国一打听,果然晋军于“己亥”渡过黄河。这里的“己亥”是“日”而不是“年”。这就是成语“三豕渡河”的词源。我国早在商代已有干支纪日,如甲骨文卜辞“癸酉贞日夕又食,佳若?”意思是癸酉这一天占卜,当天黄昏又发生日食,是佳兆吗?“癸酉”就是干支纪日。再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吉日庚午,既差我马。”这里的“辛卯”“庚午”也是干支纪日。《周易·上经·蛊卦》:“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王弼《正义》曰:“甲”者造作新令之日,甲前三日,取改过自新,故用“辛”。甲后三日,取丁宁之义,故用“丁”。王弼的解释是否正确是儒家的事,但说明“甲”“辛”“丁”都是纪日的——十天干“辛壬癸甲”,“辛”在“甲”前三日,“甲乙丙丁”,“丁”在“甲”后三日。

笔者查到的史籍中连续使用干支纪日,始见于《左传·隐公三年》,记有:二月己巳,三月庚戌,四月辛卯,八月庚辰,冬十有二月癸未。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起2700多年来甲子纪日没有间断。我们以《宋史·太祖纪一》建隆元年五月记载的事件为例:五月己亥朔,接下来发生的事件分别记在庚子、壬寅、癸卯、甲辰、丙午、己酉、丁巳、己未、丁卯、戊辰等日,共11个日子,“五月己亥朔”,“朔”是初一,查一下“60甲子表”就可以知道后面10个日子分别是:五月初二、初四、初五、初六、初八、十一、十九、二十一、二十九、三十。

夏历每个月的天数不同,干支纪日没有什么规律,可是你只要知道每个月的初一(朔)的干支是什么,查一下60甲子表就可以知道某日干支是什么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新编万年历(1840—2000年)》(科学普及出版社)、《新编万年历(修订本,1840—2050年)》(科学普及出版社),每个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都有干支纪日并对应公元纪日。方诗铭、方小芬编著的《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该书上起西周共和元年庚申(公元前841年)、下至民国38年己丑(1949年),每个月初一、十一、二十一亦有干支纪日并对应公元纪日。

下面说一下干支纪时。大家都熟悉一个词“点卯”,指旧时官厅卯时查点上班人员看有没有迟到的。《西游记》第十五回:“行者道:‘你等是那几个?可报名来,我好点卯。”古代小说、历史剧有“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如《水浒传》第四十回:“只等午时三刻监斩官到来开刀……法场中间,人分开处,一个报,报道一声:‘午时三刻。监斩官便道:‘斩讫报来!”第六十二回:“今日午时三刻解来这里市曹上斩他。”

“卯时”“午时三刻”是什么时间?古代一周夜是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命名。《西游记》 第一回:“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交代了十二时辰分别对应的时刻。现代纪时是一日24小时,一个时辰合现代两小时,时辰和小时分别对应的是:子时(23-1时)、丑时(1-3时)、寅时(3-5时)、卯时(5-7时)、辰时(7-9时)、巳时(9-11时)、午时(11-13时)、未时(13-15时)、申时(15-17时)、酉时(17-19时)、戌时(19-21时)、亥时(21-23时)。古人还将一个时辰分为初、正,如5时为卯初、6时为卯正。如《红楼梦》第六十九回:“奶奶卒于今日正卯时。”古代把十二时辰分成100刻,现代一刻为15分钟,“午时三刻”大约是11时45分,就是接近午正,古人认为这是阳气最盛的时刻,因此杀人一般在“午时三刻”。

古代多以十二时辰纪时。如白居易《百炼镜》诗:“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出张生对红娘说:“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建生”即诞生)明沈受先《三元记》:“〔净〕令郎二月初一日不知甚么时辰。〔生〕半夜子时。〔净〕今年辛卯年,二月又是辛卯月,初一甲子日,又加甲子时。”

干支纪年、纪月、纪日都是两个字,“时”上怎样加“干”呢?其实干支纪时和干支纪月一样有规律可循,不过干支纪月是从“年干”上寻“月干”,干支纪时则是从子时起以“日干”即日的天干推算时的天干,5天即60个时辰一循环。可参考的口诀是:“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首,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壬子初,周而复始求。”即该日的天干是甲或己的,在子时配甲为甲子时,如上文“初一甲子日,又加甲子时”;是乙或庚的,在子时配丙为丙子时等。知道了子时的干支,其余的时辰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天干,分别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顺推。如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载:“先鲁公(北宋大将曹彬)生庆历之丁亥(1047年),月当壬寅,日当壬辰,时为辛亥。”“丁壬壬寅顺行流”,丁亥年正月是“壬寅月”,曹彬“日当壬辰,时为辛亥”,“丁壬庚子居”,壬日亥时出生,“子”时从“庚”起,到亥时的天干是“辛”,即“辛亥时”。“丁亥、壬寅、壬辰、辛亥”就是曹彬的生辰八字。

综上所述,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本是古人使用的一种纪时方法罢了,没有任何神秘可言。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天干干支甲子
明 文震孟 行书甲子除夕诗卷
冬季天干物燥,小心“皮肤瘙痒症”
干支梅
天干物燥鼻出血 自灸止血可救急
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中国风
天干物燥,如何帮皮肤锁住水
北大漢簡《節》篇“冬夏至干支速算表”解讀
沈鹏《迎戊戌双甲子》
《梦溪笔谈》“甲子纳音”构造方法的数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