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作文到底有没有套路

2020-01-07周小烦

青年文摘(彩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套路作文

周小烦

套路和反套路的攻防战

考场作文与日常生活中的自由练笔乃至文学创作不同,实质上是一种限制性写作,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戴着镣铐跳舞”。梁启超先生曾指出,临场作文属“规矩范围内的事”,而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既然作文阅卷有明确的得分点,为了取得高分,更有效率地备考,作文教学和写作的各种套路便应运而生。实际上,高考作文命题迄今已经过数次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是套路与反套路的攻防战。

从1997年年底开始,一场持续了一年多的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涉及教学和考试僵化、应试化严重等问题。在此背景下,1999年,一种新的作文类型——话题作文横空出世,即给定一个话题,考生可以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比起命题作文,写作空间更大。然而,更大的发挥空间并没有催生出更好的考场作文,反而给了套路更大的发挥空间。

套话作文的特点是,爱选用现成的历史文化名人生平事迹,文章结构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个历史名人典故,再加开头、结尾成文,主题论述总停留在一个浅显层面上。据不完全统计,套话作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人为屈原、陶渊明、苏轼,俗称“套话三巨头”,常见名人还有李白、杜甫、庄子……无论爱国主义、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精神文明建设,考生都可用上述名人的相关材料敷衍。

在话题作文弊端尽显的情况下,近年来,全国范围内,一种新的作文命题类型——新材料作文面世,这相当于话题作文和过往材料作文的整合升级版。为的是进一步加大限制,防止套路,呼吁考生写出真情实感。但这样做收效并不明显,文章依旧矫揉造作。“当我们强调某一方面时,情况又会往另一方向发展,按下葫芦又起瓢。”杭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钟峰华迄今为止参与了近10年高考作文阅卷,依据他的切身体验和观察,近年来高考中的“套路文”有增无减,每10篇作文中差不多有4篇使用套路,而引用的名人素材完成了从中国古代到现当代再到国外人物的“迭代”,比如,今年高考作文中,多了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波伏娃、莎士比亚等西方人物的名言。

套路从哪来

作文套路化的风气绝非“一日之功”,其背后是作文教学长期以来目的与手段本末倒置的现象。写文章本应是个人抒发情感、阐明观点的表达方式,名言警句、论述结构不过是方法和手段。但在套路性作文中,情感的真实和观点的独特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那些拿来即用、毫无个人思考可言的“作文套路”,反而成为学习重点。原因也很简单,不过是它们易于掌握,并且有助于提高分数。

参与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20多年,担任作文阅卷小组组长18年的浙江省安吉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省特级教师郭吉成说:“实际上,高考作文套作不光是学生跟风,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学出了问题。”

押题、猜题之风一直在中学教育间盛行。比如,2008年年初南方冰雪灾害后,几乎所有师生都认为这将是当年高考作文题,提前准备了素材,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又不得不再次更新资料。当地震作文题亮相,考生们最终因为写得大同小异,平均分反而比往年低。

高考作文之所以套路化,还在于一些高分样本出现后,考生揣摩阅卷者喜好,老师缺少独立判断,在教学、备考过程中推波助澜,引发群体性模仿。比如,2001年文白夹杂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获得了满分,被公之于世后,全国掀起了用文言文写作的热潮。后来,有考生用甲骨文写作、古体诗写作和“题记”的形式写作,获得满分,再加上作文辅导资料对之奉为秘籍,“满分套路”使得考生趋之若鹜。

当然这也并不能都怪罪学生,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绍振看来,考生高考作文“假、大、空”和套路化、缺乏真情实感,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命题的道德限制性过强,立意倾向明显,话题“伪开放”,可探讨空间不大。无论是今年的争议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还是2001年备受称赞的《赤兔之死》,其思辨性都很单薄,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只是在表态。

作文多套路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是求稳。这背后的原因是阅卷者打分“趋中率”高,分差拉不开,老师要求考生不要冒险。归根结底,用“套路”应付作文的实质就是“走捷径”,而非按照语文教育规律去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真实的情感、独立的思考和流畅的表达,这些无不建立在长年累月的阅读、观察和思考之上,但是,有了速成“套路”,一切努力好像都可以省略。如果一开始就以此为导向,甚至以套路为“纲”,那么被套路的究竟是作文,还是考生呢?

何为好作文?如何作好文

鲁迅先生曾在《作文的秘诀》中,毫不留情地指斥所谓的“作文秘诀”:“若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写作套路”可谓与鲁迅的“秘诀”背道而驰。

但凡“捷径”,多少都会有其陷阱。套路作文或许可以应付得了当下的考试,却弥补不了思想的缺失,真正的作文训练要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成长,感情变得丰富厚实,而不是把所有工夫都放在套路上,以时间不够、等不起为理由钻研作文套路,才是真正在浪费时间。

如何让学生在考场上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专家认为,一方面,高考作文的命题仍待改善。孙绍振认为,今后写作的命题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改变高考作文写作过于抒情,甚至滥情的现象,从源头上降低“写作套路”的可行性。从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来看,这种套路也不可能一直“香”下去了,无论是全国Ⅰ卷涉及的历史人物评说、全国Ⅲ卷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还是全国新高考Ⅰ卷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等,都在考查学生对自我、他人与社会的深度思考,检验学生能不能从多元、辩证的角度看问题,而这些都是“套路”所不能给予的。

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和作家认为,现在考生缺乏的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将题目和自己熟悉的生活建立联系的能力。如果把每个考题比作窗子,窗外是无限广阔的生活,高考作文需要的是考生在读懂题意后,将窗外自己熟悉的生活、熟知的知识展现出来,通过丰富的细节表现深刻的感悟,见解独到的即为好作文,学生写作能力应该是素质教育过程中水到渠成习得的。

作家曹文轩就认为,生活无处不在,但是为什么孩子们总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呢?实际上并不是没什么好写的,只是他们“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他们老想写一些不该写的东西,因为家长和老师总是在圈定范围,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应该写的东西,什么是不该写的东西。真正要学习寫作,就必须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要回到自身的生活,学会发现生活。事情有无意义,并不在事情的大小。很可能,那些大事情恰恰无太大意义,而那些小事情却包含了很大的意义。比如,如果你能从写秋日落叶拓展到“生命与死亡”“死亡也是一种美”,又怎会觉得那片落叶就比你雨夜给老师送伞(情节陈旧,还有点矫揉造作)分量轻呢?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腾讯网等

网友这么说

@钱理群:应试教育将学生的阅读范围与视野局限在死记硬背的教科书和高考复习的参考书上,造成学生文化、精神空间的极端狭窄。应试教育下的写作教育,就是培养各式各样的八股,全是空话。

@钟情:套路作文也许能应付当前的考试,却应付不了将来的生活。

@徐义闯:“以分数论英雄”,不管真情还是假意,拿到高分就使人满意。在这种功利的应试教育下,学生有抗拒套路的底气和能力吗?

@清水:所谓“作文”的训练让我们的文章失去了生命力,三段论、正反议论、排比、抒情等套路化太明显,这样的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拼出来的。

@北青报:近年高考作文,假大空、模式化、套路化减少了,李白、杜甫不忙了。有观点、有见解、有新意的作文,要敢于给打高分,要把有见解的学生选拔出来。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套路作文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眼下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