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中如何深挖历史地图的史料信息
2020-01-07李军杰
李军杰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第二中学 安徽六安 231300)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1]从中可以发现,让学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并学会从中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学会运用地图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是《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本技能。当前,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已经提出,具体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与历史地图的教学关系密切。在“史料教学”中如何深挖历史地图的史料信息,以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达成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提高“史料教学”的教学效果,是摆在初中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切实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分析历史地图不要孤立地就图论图,要注意地图所反映的相关历史知识的相互比较与内在联系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联系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历史地图的分析,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相同或相近范畴的地图进行比较,找出历史地图背后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或异同之处,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比如,对唐朝、宋朝的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的教学,笔者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这两幅地图的不同点,思考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学生一般都会发现唐朝的交通路线是海陆并举的,而宋朝以海路为主。此时,教师就应当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发展状况、统治者的政策等方面去思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由于辽和西夏兴起,北方战乱,使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陆路商路受阻,加上南方商业的繁荣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政府采取了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同时,指南针的应用、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等因素都是造成宋朝时中国主要交通路线变化的重要原因。
二、按照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全面回顾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及历史本质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历史地图本身,而且要将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知识贯通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及其本质,进而形成整体性、全局性的认识。
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这幅历史地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在地图上找到协约国阵营、同盟国阵营两大集团各自的国家组成,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意大利原本是同盟国阵营的国家,为什么后来又加入协约国阵营参战,使学生认识到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见风使舵,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反映了一战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掠夺性战争,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通过观察图片中欧洲战场的态势,包括一战欧洲战场的战线位置及各条战线上的对阵国家,学生可以分析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对协约国阵营、同盟国阵营分别有什么利弊,从而加深对一战战争进程的理解。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协约国阵营、同盟国阵营的大事年表以及一战爆发大事年表,形成时空观念,让学生在读图时在脑海中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间概念与发展脉络。
三、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培养学生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历史地图是地理学科知识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地理环境是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要素。在历史地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历史知识出发,围绕地图背后联系中的空间要素,寻找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的结合点,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一课时,学生往往认为古印度就是今天的印度。其实,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幅古印度与今天的印度的对比地图,指出古代印度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家,而今天的印度从地理范围上看,只是古印度的一部分。古印度的地理范围远比今天的印度大得多。由此,学生就解开了疑惑,加深了对古代印度文明地理范围的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深挖历史地图中的具体细节,构建时空联系,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教师在分析历史地图时,应深挖细节,尽量从多个角度诠释历史的丰富性,把历史事件在历史情境中的具体状况呈现出来,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例如,在学习一战后欧洲版图与二战后欧洲版图的对比时,笔者就设计了如下问题:仔细观察两幅形势图,指出从图1到图2欧洲版图的显著变化。图1、图2的欧洲版图对战后的欧洲局势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这里就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国家疆域与名称的细微变化,尤其要注意德国在一战后和二战后国家疆域变化所反映的史实,见微知著,学会历史知识的迁移,要求学生把历史地图与当时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构建历史时空联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两幅地图的变化是德国领土一分为二(分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并入苏联。再结合史实,学生会发现一战后欧洲版图的形成对战后欧洲局势的影响是过分惩罚德国,使德国民族复仇情绪滋生,形成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对立和矛盾;而二战后欧洲版图对战后欧洲局势的影响在于西欧附属于美国,东欧受制于苏联,形成了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
五、注意充分挖掘历史地图中隐含的知识点,补充教材正文内容
历史教材正文叙述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往往在附录的历史地图中有所体现。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善于挖掘潜藏于地图中的隐含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还必须注意不同历史地图的内涵是不一样的,隐藏在背后的知识点也不同。因此,教师在使用这些地图时,应根据不同历史地图区别对待,把地图背后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使历史地图中隐含的历史信息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2]。
上海市晋元中学李惠军老师讲过,教学需要“有灵魂”,具体到教学设计环节,就是设计需要有“魂”[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历史教学的“魂”。在历史教学中,如何选择史料、挖掘史料、分析史料是开展史料教学、检验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重要内容。历史地图是无声之言、无言之文,是历史学科进行史料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历史地图的正确运用往往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个历史教学的“魂”在“史料教学”中的有效达成存在重要联系。历史老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应当深挖历史地图的史料信息,提高“史料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