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称变转与时空切换的叙事功能
2020-01-07岳晓
岳 晓
(云南省腾冲市第一中学 云南腾冲 679100)
人称变转是指小说采取灵活变换不定人称的叙事方式,在叙事人称“你”“我”“他”之间进行转换的技巧;而时空切换则是指在叙述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根据现代叙事理论,人称变转和时空切换作为小说的叙事技巧,不仅是叙述的结构,而且是直接参与到叙事中来,承担着独特的叙事功能。其叙事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励主动阅读,使读者与作品、叙事者之间展开潜在对话
从叙事人称看,传统的叙事人称往往全篇运用单一人称,力求给读者一种真实感。由此便使得读者无条件地信任并听从作者的安排,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然而,人称变转则不同,“叙事人称的频繁变换,意味着叙事立场和叙事角度的频繁变化”[1]。叙事人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同一事件进行了叙述,强调各异的观察和联想,意味着叙事中心被消解。这样一来,叙事便改变了专一独断的传统形态,发展为作者、读者、人物与叙述人的平等对话过程。
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就是采用灵活变换的不定人称,多个叙述人在不定人称的面具下,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叙述着女主人公莎拉的故事。例如,小说第12章写查尔斯与莎拉分别就自己漫步山林一事对欧里蒂娜和蒲尔特尼太太作出交代,叙事人称由第三人称过渡为第一人称,并灵活穿插了“我们”“你”等叙事人称。这样的人称变转,主要产生了两种效果:一是形成了故事讲述的两个层面。前者基本以客观描述为主,以无我为特征,叙述人处于回避状态;后者则基本以谈论为主,以有我为特征,叙述人处于介入状态。二是造成了明确的历史距离感,形成了叙述人一边讲故事,一边同读者共同对故事作出思考议论的局面。这样便使得读者能积极参与到人物的变化和爱情中,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进行文化反思,从而获得广阔而自由的阅读空间。
二、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时空切换不仅为读者创造了想象理解的空间,而且积极参与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经典篇目《林黛玉进贾府》中,其中的空间场景进行了多次的变换,主要有下面几个主要地点:1.贾母院,见贾母、邢王夫人、三姐妹及凤姐等;2.贾赦院;3.贾政院。林黛玉在贾府中随着时空的变换,展现出了自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特点,这一点尤为引人注目。首先,在贾母院中,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林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嘴上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可见其行事的小心谨慎。其次,在贾赦院中,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林黛玉婉言谢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己懂礼节、识大体。这里可以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林黛玉的细心多虑表现最为明显的地方应该是在贾母院中吃过晚饭,贾母问林黛玉读什么书时,林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后来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同时,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时空的切换还帮助曹雪芹塑造了贾府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例如,贾赦院和贾政院场景的对比:一个小巧别致且有许多盛妆丽服的姬妾丫鬟;一个轩昂壮丽但透着文化气息。可见,两兄弟性情追求相异,家庭的实际地位并不以长幼为序。
三、推动情节的发展
龙迪勇指出,“在许多小说中,空间元素具有非常重要的叙事功能,小说家们不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中的场景,而是在小说中利用空间来表示时间,并且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的结构,甚至在小说中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的进程。”[2]可以说,时空场景除了展示故事发生的场所和环境外,还对情节的推动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鲁迅的《祝福》是以年终回鲁镇的“我”为叙述者回忆祥林嫂半生事迹的小说。文章主要描写了三次“祝福”场景:第一次是鲁镇“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准备祝福的景象;第二次是四叔家的祝福景象;第三次是祥林嫂死后鲁镇的祝福景象。其中,四叔家祝福的描写对祥林嫂的命运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祝福本是为了“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因此,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插手。为了能够参加准备福礼的活动,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门槛,以为如愿以偿了,便“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喝令,彻底打碎了她的一切幻想,精神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从此变成了一个木偶人。另外,“我”对过去(几年前,即我未离乡前)的祥林嫂的回忆和“我”现在(目前,即年终“我”回乡时)与祥林嫂的相遇共同构成了祥林嫂的故事。过去与现在这一时空的切换既是叙述的结构,也成为了叙述的内容。
综上所述,人称变转和时空切换运用到小说中,不仅能推动整个叙事的进程,而且能展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性格特点,让读者积极参与到小说叙事过程中进入思索、感悟,甚至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