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析

2020-01-07李金凤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0年6期
关键词:培育思政传统

李金凤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1]。”文化对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有着十分巨大的作用。自20 世纪后期开始,随着知识经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全新知识领域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在国际范围内达成了文化是国际竞争新焦点的共识。从这个角度看,文化发展制高点的占领意味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意味着最终会在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形下牢牢占据竞争主动权。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在外来思想冲击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在继承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也对文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应协调发展,精神文化发展失衡会使错误思想趁虚而入,文化自信的培育应顺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具体需求。

1 文化自信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及国际背景下,文化自信培育就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基础,从文化研究、文化宣传以及文化教育3 个着力点入手,进一步推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与民族、面向未来的科学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要求其对民族文化充满信心,在始终保持民族自豪感的前提下,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并在深入了解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树立并完善文化安全、创新及多元化发展的意识,在传承及创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交流,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2]。

2 全面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2.1 有效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

文化融合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外来的一些思想和文化特别是诸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的文化和思想开始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形下,文化自信的培育就显得十分迫切,文化自信不仅是肯定本民族的文化及信念,同时也是有效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而且还可以让他们自觉承担起发扬中国文化的责任[3]。

2.2 有助于传承并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可谓包罗万象,其中一些优秀文化即便放眼今天依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好地继承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除了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外,还要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将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做到发展和继承的统一[4]。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实现认知层次上的全面深化,并以此为出发点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帮助他们在深层认知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传承并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3 帮助大学发挥自身引领先进文化的作用

大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创新的主要场所,这是因为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学术研究和探讨之地,必然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也具备相应的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而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同样也是大学最大化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学生可以说是一所大学的形象代言人,大学生对待文化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大学对待文化的态度的反映。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理性地看待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以此来最大化地发挥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

3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不够重视

当前大学教育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专业课、公共课上,仅将思政教育视为一个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偏于形式、走过场,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更容易被忽略。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聚焦在文化上,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培养阵地,如果对文化自信的培育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将会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逐步提升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也将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2 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培育的结合度不够

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培育二者之间是一种彼此依存的关系,思政教育本身就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平台,借助此平台开展相应的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对思政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现实状况却和理想状态相去甚远,绝大部分高校都未能将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培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普遍存在注重思政教育而忽略文化自信培育的问题。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即便开展了相应的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也会因为缺少根基而无法找到切入点,自然也就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3.3 教学方式单一

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借助外界事物的影响细水长流、潜移默化地逐渐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自信的培育从本质上来看也是教育的一种,所以在开展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时,也需要站在教育的角度上进行。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因材施教是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重要原则。从目前各大学文化自信培育的方式看来,和其他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完全一致,都是采用填鸭式教学,也就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和实际生活的结合,能够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学校十分稀少。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无法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缺乏感染力,自然也就无法取得相应的培育效果。

4 在思想政治视域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

4.1 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力度

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产生了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诸多思想流派,催生出了《孔子》《庄子》等一系列著作,与先秦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代小说等共同组成了璀璨丰富的中华文化体系,这也正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快餐文化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大学生心态浮躁,注意力几乎全部被吸引,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及传承逐渐丧失兴趣。在这种形势之下,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需要从文化自信的源头探索开始,这一工作也成为传统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民族文化,在近距离的接触中感受隐藏在这些传统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让学生从思想意识层面树立起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以及自豪感[5]。

4.2 促进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的融合

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将二者有效结合,通过教育内容的整合全面发挥二者的效果,为此,需要找到二者的联系及共同点。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培育二者的本质都是思想层面的教育,在教育内容整合时,需要将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及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的培育,也就是从文化自信培育入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指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知识文化教育与身体健康教育为基础,围绕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向学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6]。高校雄厚的教育资源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需要注意的是,内容整合时需合理分辨,以免玉石杂糅。

4.3 明确文化自信培养主体

在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教师及学生皆是培育主体,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因此大学应在全面了解师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借助以下2 点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一是学生文化自信的逐步建立。校方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文化认知活动。比如国庆节围绕爱国主题,通过参观珍贵史料及观看影像,为学生介绍新中国的建立过程,帮助他们了解那段鲜血铸就的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成熟的判断标准,达到提升学生文化鉴赏能力目标,最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教师层面的文化自信培育。教师作为大学生的精神引领者及榜样,其自身的文化自信会对大学生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因此,除了针对教师的岗前及岗中培训外,还可以适时开展教师文化技能大赛,确保教师自身的知识储量不断扩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4.4 创建多元化文化平台

针对之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缺陷,集合多方面的力量创建一个多元化的文化平台,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力量缺一不可[7]。首先,要争取家长群体的支持,通过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为学生树立起一个榜样,同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紧密关注孩子的情况,在家庭活动中添加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真正实现家庭成员共同成长的目标。其次,校方要定期组织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魅力。最后,社会组织也要从各个方面关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如可以借助大学生日常频繁使用的生活和学习物品宣传中国优秀文化,通过特色文化品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引入,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消极思想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应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力度,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好大学引领先进文化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可以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自觉承担起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担当和责任,自觉在全球化时代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猜你喜欢

培育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