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为什么会变老?(3)

2020-01-07朱钦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

生物学通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逆境线虫多态性

朱钦士 (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

(上接2020年第11 期第20 页)

6 程序性衰老和非程序性(随机性)衰老

衰老过程是程序决定的(programmed aging),即由生物内部的“时间表”控制,还是衰老是损伤随机积累的结果,即非程序控制(non-programmed aging)的,这是衰老研究中两派激烈争论的问题。

两派均同意,生长发育的速度和性成熟的时间是由程序控制的。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速度不同,但对于同一物种,生长发育和性成熟的时间则是高度一致的。例如,不同民族性成熟的时间(14~15 岁)相差无几,但与猕猴(Macaca mulatta)的性成熟期3.5~5 岁则明显不同,与兔子的性成熟期(4~5 个月)差别更大。如果没有精密的程序控制,性成熟在物种之内高度一致而在物种之间差异巨大是不可想象的。

但在衰老问题上,两派的意见则不同。反对衰老是程序控制的学者认为,生长发育和性成熟对生物是正面的发展,自然可由程序控制;而衰老对个体的作用是负面的,由于自然选择只能对个体起作用,因此,个体不可能发展出并且保持对自身不利的程序,衰老只能是身体受到随机发生的损害且逐渐积累的结果,即没有一个控制程序。

但是,随机损害积累的理论无法解释为何不同物种之间,衰老的速度(对于缓慢衰老的生物反映在寿命上)差异如此之大。与不同物种之间生长发育的速度差别极大,但在物种内性成熟的时间高度一致的情形类似,不同物种之间寿命也差别极大,但在物种内寿命也高度一致。从线虫的19 d到北极蛤(Arctica islandica)有记录的507年,动物的寿命可相差1 万倍。同为哺乳动物,小鼠的寿命是2~3年,狗的寿命是10~13年,大象是60~70年,差别也有几十倍。

动物的形态虽然千差万别,但在分子结构上却高度一致,例如,DNA 都是由4 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双螺旋,蛋白质都是由20 种氨基酸线性相连组成,而且,同样功能的蛋白质在不同生物中的结构高度相似,故受活性氧的损害机制也类似。如果动物衰老主要是由活性氧引起的,又如何解释生物衰老的快慢有如此大的差别,生物的寿命能如此不同?

主张衰老过程是由程序控制的学者则认为,自然选择可对群体起作用,因而可发展出对群体有利、而对部分个体(主要是生殖以后的个体)不利的特性。衰老速度在不同物种之间的巨大差异和在同一物种中的高度一致性,正是程序控制衰老速度的证据。之所以不同生物衰老的速度不同,是因为每种生物衰老的速度最适合该物种的生存。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非洲一类美丽的小鱼,在分类学上都属于鱂属(Nothobranchius),但不同种鱂鱼的寿命可相差5 倍之多。生活在津巴布韦(Zimbabwe)的物种N.furzeri,由于此地只有短暂的雨季,雨季过后水塘很快干涸,这种鱂鱼的寿命只有3 个月,相当于雨季的长度。莫桑比克(Mozambeque)的雨季比津巴布韦长4 倍,此地的N.rachovii则可活9 个月。另一个物种N.guentheri,生活在有2 个雨季的地方,寿命可长达16 个月。

只能活3 个月的N.furzeri生长极为迅速,1 个月即达到性成熟,然后多次交配产卵,直至第3 个月末水塘干涸为止。即使寿命如此短的鱂鱼也在生命后期显出衰老迹象:运动变慢、骨质疏松、肝脏中脂褐素(lipofuscin)颗粒增加。脂褐素由溶酶体中不能被消化的物质组成,相当于是细胞无法清除的“废物”,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是衰老的重要指征之一,人类的“老年斑”中就含有脂褐素。这说明这种鱂鱼的衰老过程与人类相似,只是要快很多,1~2 个月就可在肝脏中长出“老年斑”,衰老速度比鲑鱼还快。

如果衰老是随机损伤积累的结果,如何解释这3 种同一属的鱼(身体结构极为相似)寿命差别却如此之大,而且“碰巧”与雨季的长度相符合?更合理的解释是鱂鱼的衰老速度是由程序控制的,是雨季的长短选择了由程序控制的寿命正好符合这个长短的鱼类。由程序控制的寿命过长或过短,与雨季的长度不匹配,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所以,现在发现的都是寿命与雨季长短相匹配的物种。将这3 种鱂鱼在人工条件下饲养,外部条件相同,其寿命的差别仍然存在,说明体内控制衰老的程序仍然在起作用。

将生命缩短,看似对个体不利,但正是这种在寿命上的牺牲换取了物种的生存。非洲鱂鱼的例子也再次证明自然选择可对群体起作用,而且是最重要的作用。

如果衰老过程是程序控制的,该程序是什么?生物的生理功能是由蛋白质分子执行的,在什么时候生产什么蛋白、生产多少,就是生物控制生理功能,包括维持和修复功能的主要手段。因此,若想了解控制衰老的程序,则需了解控制蛋白质生产的基因。

7 寻找控制衰老速度的基因

要研究基因在衰老控制中的作用,一个办法是寻找自然发生的寿命异常的个体,找出引起寿命异常的基因。例如,“维尔纳综合征”(Werner syndrome) 就是在人群中自然发生的一种非常罕见的提前衰老病症。患者很早就发生衰老现象,皮肤如老人状、毛发灰白脱落、肌肉丧失、骨质疏松、血管硬化、性腺萎缩、眼睛出现白内障、心脏病和癌症发生率增加等。研究表明,患者的一个称为WRN的基因发生了突变。WRN基因编码一种称为DNA 解螺旋酶(helicase)的蛋白,与DNA 的复制过程有关。维尔纳综合征的例子说明,单个基因就能影响人的衰老过程。

但自然产生的寿命异常的个体毕竟很稀少,要研究基因与衰老的关系,更有效的办法是在实验动物中引起大规模的基因突变,找到能影响寿命的基因。例如,使用能引起基因突变的化合物甲基磺酸乙脂(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在生物中进行“饱和突变”,再筛选寿命发生改变(延长或缩短)的突变种,找出有关基因。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进展,科学家已可根据需要改变单个基因的表达状况,即进行“精准打击”。例如,通过基因突变使某个基因的功能失活(称为“敲除”,knockout),用抑制性RNA(iRNA)降低基因的表达效率,或将某个基因“放入”细胞,增加某个基因的表达(称为“超量表达”,overexpression)。这样即可观察单个基因表达状况的改变(提高或降低)对衰老过程的影响。

“饱和突变”和“精准打击”的方法都很有效,科学家也用这些方法得到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与衰老过程有关的基因和由这些基因产物(蛋白质)组成的信号通路。

8 胰岛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通路(Insulin/IGF-1 pathway)

与动物寿命有关的信号通路最先是在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在下文中简称“线虫”)中发现的。线虫身体结构简单,呈两头尖的线型,长1 mm 左右,只有1 000 多个细胞,生命史短(约20 d),容易培育,且雌雄同体,自我交配即能产受精卵,是科学研究的模型动物之一。

线虫从受精卵孵化后,会经历4 个幼虫期(L1~L4),3.5 d 即长成为性成熟的成体。产卵期约3~4 d,然后线虫还可生活10~15 d,具有相对“漫长”的衰老期。

在幼虫密度过大、食物不足的情况下,线虫会进入另一种幼虫期,称为dauer 幼虫。dauer 在德文中是耐久(enduring)的意思。进入dauer 状态的幼虫停止进食,体瘦且身体密度变大,能在饥饿、失水、温度的极端变化等逆境中存活120 d 左右,类似于单细胞生物抵抗逆境的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dauer 幼虫又会返回正常的生理周期,而且在dauer 状态下度过的时间不会“算”在线虫的寿命上,类似于播放时“暂停”的时间不会影响视频的长度。

由于dauer 状态相当于是线虫的“不老”状态,而且能抵抗各种逆境,科学家就想了解线虫进入dauer 状态的机制。为此,科学家使用突变剂甲基磺酸乙脂对线虫进行“饱和突变”,以找出与形成dauer 幼虫有关的基因。这些突变种中的基因都用daf命名,是dauer formation 中dauer 的前2 个字母和formation 中的第1 个字母组成的。

这样的基因共有36 个,从daf-1到daf-36。直至今天,还有相当数量的daf基因的功能没有弄清楚,dauer 形成的机制也不完全清楚,但这些实验的“副产品”却极有价值,有几个daf基因与线虫的寿命有关,并由此揭示了动物控制衰老过程的重要信号通路。

例如,daf-2基因的突变能使线虫的寿命加倍。另一个基因,daf-23的突变,也能使线虫的寿命加倍。后来发现,daf-23基因和另一组科学家在筛选长寿线虫时发现的age-1基因是同一个基因。如果将daf-2基因和daf-23基因都进行突变,线虫的寿命并不会进一步延长;而且突变daf-2基因和daf-23基因延长线虫寿命的效果都需要daf-16基因的功能。在daf-16基因功能缺失的线虫中,无论是daf-2基因的突变或daf-23基因的突变都没有延长线虫寿命的效果。这说明daf-2和daf-23(即age-1基因)的产物作用在同一个信号传递链上,它们的效应不能叠加。

与daf-2和daf-23基因的突变延长线虫的寿命相反,突变daf-16基因并不延长,反而缩短线虫的寿命,要在线虫中超量表达daf-16基因才能延长线虫的寿命。daf-16基因的产物,DAF-16 蛋白(蛋白质用大写字母表示)是一个转录因子(结合在基因的启动子上,控制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它所启动的基因能使线虫在饥饿的状况下存活得更久,并且增加线虫对活性氧和极端温度变化的抵抗能力。因此,daf-16是线虫的“长寿基因”;而daf-2和daf-23(age-1)则是线虫的“短寿基因”。

既然这3 个基因都位于同一条信息传递链中,为什么daf-2和daf-23基因的突变延长线虫的寿命,而daf-16基因的突变却缩短线虫的寿命?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daf-2基因位于信息传递链的“上游”,通过daf-23基因抑制daf-16基因的作用,因此,daf-2和daf-23基因的作用与daf-16基因的作用是相反的。

daf-2基因的产物,DAF-2 蛋白,位于细胞膜上,类似于高等动物的胰岛素受体;daf-23(age-1)基因的产物,DAF-23 蛋白(AGE-1 蛋白),是一个激酶(在其他分子上添加磷酸根的酶),称为“磷脂酰心肌醇-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简称PI3K。它在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简称PIP2)上加一个磷酸根,使其变成3,4,5-三磷酸磷脂酰肌醇(简称PIP3)。

在食物充足时,线虫能分泌类似胰岛素的物质,这些物质结合在DAF-2 蛋白受体上,使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被活化。这个信息被传递到DAF-23(AGE-1)蛋白,即PI3K 上,使其激酶的活性被活 化,将PIP2变 成PIP3。PIP3能使“依赖于PIP3的蛋白激酶”(3- phosphoinositide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1,PDK1)被活化,活化的PKD1 又通过AKT-1 激酶使DAF-16 蛋白磷酸化。磷酸化的DAF-16 蛋白会从细胞核内转移至细胞核外,进入细胞质,失去转录因子的功能。即DAF-2 蛋白接收食物充足的信息,通过DAF-2(AGE-1)蛋白使DAF-16 蛋白失去作用。

DAF-16 的作用是增加线虫度过逆境的能力,延长线虫的寿命。由于进入成年期的线虫不再能进入dauer 状态,DAF-16 的功能就是使成年线虫也有机会“熬”过逆境。在食物匮乏时,DAF-2 和DAF-23 蛋白不起作用,它们对DAF-16 的抑制作用解除,使DAF-16 能在细胞核中发挥抗逆境的作用。而在食物充足时,DAF-2 和DAF-23 被活化,DAF-16 的功能被抑制,线虫就快速生长繁殖。因此,线虫寿命的延长,是在到达成年后用“拖”的办法应付逆境的一种方式。

这种“顺境时快速生长繁殖,但是抵抗力较差,寿命较短;逆境时寿命延长,抵抗力增加,以度过逆境”的方式对动物的生存很有好处,所以这种做法也被更高等的动物,例如模型动物果蝇和小鼠,继承下来以应付逆境;线虫的DAF-2—DAF-23—DAF-16 这一套信号控制系统也被更高等的动物(包括人类)继续使用。

在哺乳动物例如小鼠和人类中,对应DAF-2蛋白的是胰岛素受体。但与线虫只有1 个胰岛素样物质的受体不同,小鼠和人类接受胰岛素样物质的受体不止1 个。在哺乳动物中,胰岛素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液中葡萄糖的水平,因此,哺乳动物还另外发展出了类似于胰岛素的物质“胰岛素样的生长激素”(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用于传递食物状况的信息。胰岛素和IGF-1 也不使用共同的受体,而使用各自的受体,但这些受体的“中、下游”成分是类似的,作用也相似,因此,这类信息传递链也被统称为“胰岛素/IGF-1 信号通路”(insulin/IGF-1 signaling pathway,IIS)。

对应线虫的DAF-23(AGE-1),即PI3K 激酶的,在果蝇和哺乳动物中仍然是PI3K 激酶,即传递胰岛素类物质信息的PI3K 激酶,在线虫、果蝇和哺乳动物中都是一样的。

在果蝇和哺乳动物中,对应于DAF-16 转录因子的是FOX(forkhead box)家族中的转录因子FOXO。在哺乳动物中,FOX 转录因子有100 多个,分为若干大类,从FOXA 到FOXR,各有不同的功能。其中的O 型,即FOXO 转录因子,受胰岛素/胰岛素样的生长激素的控制。哺乳动物有4 种FOXO基因,分别是FOXO1,FOXO3A,FOXO4和FOXO6。FOXO2曾经被称为FOXO3B,以与FOXO3A相区别,但实际上是个伪基因;FOXO5相当于鱼的FOXO3,因此FOXO2和FOXO5的名称就被放弃了,但是FOXO3A的名称却被保留。

与线虫的DAF-16 蛋白能帮助线虫抵抗逆境一样,FOXO 蛋白是哺乳动物抵抗逆境的 “主控开关”。例如,FOXO 蛋白能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 dismutase 2,SOD2)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这2 种抗氧化酶的生产,使动物更有效地对抗活性氧的破坏作用。FOXO 蛋白能增加与DNA 损伤修复有关的蛋白,例如GADD45(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 45)和DDB1(DNA damage binding 1) 的产生,提高细胞修复DNA 损伤的能力。FOXO 蛋白能促进细胞的自噬活动(autophage,即用一种称为“自噬体”的细胞器将细胞内的一些内容物“吃掉”,消化后形成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等重新被利用),加快细胞除去受损和不再需要的蛋白,将资源用于细胞的存活上。FOXO 蛋白能促进受损细胞通过程序性凋亡(apoptosis)而被去除。FOXO蛋白能将葡萄糖的代谢方式从酵解转换为氧化磷酸化,增加葡萄糖利用的效率,并且动用脂肪酸作为细胞的能源。FOXO 蛋白还能延缓细胞进入分裂周期,降低细胞繁殖的速度。所有这些作用都能增加哺乳动物抵抗逆境的能力,并且延长寿命,所以FOXO 真正是动物的“长寿蛋白”。

因此,胰岛素/IGF-1 信号通路是控制动物寿命的重要信号通路,从线虫到果蝇,再到小鼠这样的哺乳动物一脉相承,高度保守。在营养充足时,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物质分泌较多,这条通路被激活,FOXO 蛋白的功能被抑制,动物快速生长繁殖,但抵抗力较低,寿命较短;破坏这条通路的胰岛素受体部分或PI3K 激酶部分,对FOXO 蛋白的抑制就被解除,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变慢,抵抗力增强,寿命较长。

这条通路中许多成分的活性就与动物的寿命有关。例如,在果蝇中,胰岛素受体基因(InR)的突变就能延长寿命。降低PI3K 中起催化作用的亚基蛋白的水平能延长线虫和小鼠的寿命。FOXO基因的突变降低果蝇对抗活性氧的能力,而超量表达FOXO 蛋白又能延长果蝇的寿命。

小型狗比大型狗寿命长,血液中IGF-1 的浓度也比较低。类似的情形在小鼠中也被发现,例如,在2009年,美国的Jackson 实验室比较了31个品种小鼠的寿命和血液中IGF-1 的水平。这些小鼠的寿命可相差近4 倍(从251 d~964 d),而寿命的长度与血液中IGF-1 的浓度成反比,寿命最长的小鼠,血液中IGF-1 的浓度也最低。IGF-1受体失活的小鼠也比正常小鼠活得长。

在人类中,由于不可能进行基因敲除实验,这些基因对寿命的影响不能通过基因工程进行研究,但可通过对基因多态性的比较观察这条信号通路对人寿命的影响。每个人都具有同样的基因(男、女在性染色体上的一些基因除外),但基因中核苷酸的序列并不完全一样,常在单个核苷酸上有所不同,称为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例如,在基因的某个位置上,一些人是A(核苷酸中的碱基为腺嘌呤),另一些人是T(碱基为胸腺嘧啶);一些人是C(碱基为胞嘧啶),另一些人是G(碱基为鸟嘌呤)等。如果这些变化发生在为蛋白质中氨基酸编码的三联码中,就有可能导致在该位置氨基酸的种类不同,使蛋白的活性变高或变低。如果这些差异发生在基因启动子中结合转录因子的序列上,就有可能改变启动子对这些转录因子的结合强度,启动子的活性也会有变化,使蛋白生成的量增多或减少。这些细微的变化可使胰岛素/IGF-1 信号通路中不同部分的活性增高或降低,影响人的寿命。

例如,在2003年,意大利科学家研究了496 位意大利人(364 位女性和132 位男性)中胰岛素/IGF-1 信号通路中基因多态性与寿命的关系。IGF-1受体(IGF-1R)的基因中,在密码子第1 013 位上有一个G/A 的多态性,即有些人在这个位置是G,另一些人是A。由于每个人都有2 份IGF-1R基因,所以有GG、GA、AA 3 种组合。研究表明,在长寿的人中,AA 组合的比例比在一般人群中多,血液中IGF-1 浓度最低;而GG 组合在寿命较短的人中比例较高,血液中IGF-1 浓度最高。在人的一种PI3K基因(PI3KCB)中,在-359 bp(即在基因转录起始点前第359 对碱基)的位置上有T/C 的多态性,在长寿的人中TT 组合的比例比在一般人群中高,血液中IGF-1 浓度最低;而CC 组合在寿命较短的人中比例较高,血液中IGF-1 的浓度也最高。

2008年,美国科学家和日本科学家合作,研究了615 位居住在夏威夷的日裔男性中FOXO3A基因多态性与寿命的关系,其中213 位寿命在95岁以上,为长寿组;402 位死于81 岁之前,为对照组。FOXO3A基因在内含子1(intron 1,即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之间的非编码DNA 序列1) 中有一处多态性,有TT、TG、GG 3 种组合。研究结果发现,在长寿组中,GG 组合的比例比对照组多1 倍,TG 组合的比例也比对照组高31%,而TT 组合的比例比对照组低31%,所以,G 型有增加人寿命的效果,其中有2 个G 的人(GG 组合,即2 份GG 型FOXO)的人的寿命最长,有1 个G 的人(TG)组合的人寿命居间,而没有G 的人(TT 组合)寿命最短。

这项研究的结果也得到一项对德国人口研究结果的支持。2008年,德国和法国的科学家合作,研究了1 762 位德国人FOXO3A基因的多态性与寿命的关系,其中包括338 位百岁以上老人(平均年龄101.6 岁)和731 位对照(平均年龄67.2岁),也发现FOXO3A基因的多态性与寿命之间的关系。东方人和西方人都显示FOXO3A基因变种与寿命的关系,说明FOXO3A基因确实与人的寿命有关。

胰岛素/IGF-1 信号通路中3 个关键的蛋白(IGF-1 受体、PI3KCB、FOXO3A)的多态性都与人的寿命有关,证明这条通路也是影响人寿命的信号传递链。

在脊椎动物中,还有一个因素与胰岛素/IGF-1信号通路密切有关,从而与动物的寿命有关,这就是生长激素。

(待续)

猜你喜欢

逆境线虫多态性
夏季蔬菜换茬期线虫防治要注意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超越逆境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地黄花对秀丽线虫寿命的影响
朝鲜孢囊线虫——浙江省孢囊线虫新记录种
线虫共生菌Xenorhabdus budapestensis SN19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马铃薯cpDNA/mtDNA多态性的多重PCR检测
GlobalFiler~? PCR扩增试剂盒验证及其STR遗传多态性
完形填空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