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生活观

2020-01-07邵芳强指导老师

科学咨询 2020年32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黑格尔资产阶级

彭 棱 邵芳强(指导老师)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00)

一、马克思主义生活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经历了以电力为主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结合在一起,生产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图景展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资本家野心勃勃构建他们的商业帝国的同时,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里的贫民窟只多不减,由贫穷滋生的犯罪愈发不可收拾。归根到底,社会矛盾的激化源于私有制范围内的生产资料的不平衡。只拥有少半部分的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们为了获得满足他们日常需求的生活资料被迫地为资本家工作。由此,他们的身份就发生了转变,他们成为了工人。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接受资本家的剥削与压迫——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的。而拥有绝大多数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可以借助他所拥有的资源进行社会生产及社会再生产,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穷的越穷,富的越富”的鸿沟出现了。生活在资本主义时期的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他提出无产阶级要组织起足够强大的能够与资本主义相抗衡的武装力量,推翻当前“剥削、压迫、吃人”的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早期深受黑格尔的影响,习惯用“绝对精神”审视现实,其逻辑推理、思维辩证也都带有浓重的思辨色彩。然而,随着马克思对现实生活更加深入地接触,他陷入了矛盾之中。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现实的主体”,而马克思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研究国家生活时”,“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很容易走入歧途。马克思的这段话揭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在处理国家问题时,一定不要忽视隐藏在各种社会关系背后的客观本质。因此,马克思将目光对准现实生活,从黑格尔的“高高束起”的“空中楼阁”上走下来,深入透彻地研究了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利用费尔巴哈“颠倒”的方法实现了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超越,并且将思想的触角伸展到“市民社会”。

在走进费尔巴哈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了“异化”问题。劳动者的劳动不是他们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是迫于生计为其他持有更多资源、财产的少数人工作。由此,人与人的劳动相异化,并招致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类本质相异化,最终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相异化。马克思通过对“异化”概念的提出与解读,为我们描述了一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图景—— “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揉。”

黑格尔的“辩证法”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早期的思维训练和逻辑构成以及他整个的思想学说的影响极大,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理论源泉。而马克思的生活观也正是在认知、辩证、批判地基础上产生的,正是有了马克思对前面各种哲学思想的批判,马克思将目光对准现实、将学说基础瞄向实践,以“现实的人”为主体,开启新的理论征程。

三、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基本内涵

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生活观,我们需要从三大维度加以理解。第一,马克思是如何看待劳动的?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劳动招致了两个分离。首先,它使得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人因为有了劳动与实践,逐渐学会使用工具、创造语言符号,最终成为有思想意识、理论逻辑的人,创造出人类文明。其次,它使得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分离,劳动使得人类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一起对抗未知的自然界,逐渐形成氏族,组成部落,直至今天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劳动发生了异化,生产者的劳动不再属于他自己,而被资本家购买和使用,用来满足他们的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人在劳动中感到的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他们的精神与肉体受到压迫,他们的生活遭到摧残,这便是“劳动异化”。“劳动异化”使得人脱离了“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类本质,使人沦为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下被牢牢桎梏的生产工具。马克思认为,被资产阶级所奴役、压榨的无产阶级需要联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的反抗和斗争,使人们的劳动恢复到“自由自觉”的状态。第二,马克思如何看待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最终要追溯到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在奴隶社会衍生出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封建社会出现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往的这些社会的阶级关系无一例外都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尤其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得已经无法忽视与忍受,社会矛盾过于尖锐而无法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关系了。于是,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设想,从而人与人的关系也能够不再囿于金钱、地位等畸形的社会关系之中,回归本真与自我。第三,马克思对人生价值的看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的需要、利益、生活、生活方式和条件等做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样一个对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马克思认为人生价值的取向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马克思出身资产阶级,但他突破了资产阶级的阶级阈限,将目光投注于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劳苦大众身上,并且终身致力于改善贫民的生活水平、阶级地位的事业。他的发声从来都不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与统治,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的弊病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并且为人们指出未来社会的发展道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而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问题意识与发展脉络为理解与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实际建设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思想图景。进一步地开展马克思生活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学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们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新契机。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成为我国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航向标。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就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而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一系列理论无疑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十九大提出的“美好生活目标论”,对我国在新时代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最根本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黑格尔资产阶级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危险的侵略者”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