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有声语言艺术人才文学素养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2020-01-07刘蔼萍

科学咨询 2020年32期
关键词:文学类语言艺术文学作品

刘蔼萍 孟 心

(四川传媒学院 四川成都 611700)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的推广普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蜻蜓FM、荔枝FM、喜马拉雅FM等为代表的音频APP抢占市场;电竞解说、体育竞技直播等直播平台势如破竹;各类网综抢滩各大视频APP;AI主持人亮相央视新闻和央视网络春晚;网络主播层出不穷……各行各业对有声语言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如何更好地服务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媒体融合和行业需求,我们对有声语言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新思考。

一、明确融媒体背景下对有声语言艺术人才的新需求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针对广播电视类专业的标准,要求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等能力,能担任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1]。这一要求对传统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以训练造就程序化的语言“表述”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对语言生成主体(人)的语言生产、制作、传播、反馈与修正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中要重视三方面: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专业技能的培训和专业延伸拓展能力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培养对有声语言艺术人才练合素质的提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力求在新时代“融媒体”背景下,以遵循“00后”青年学习规律为前提,实现有声语言艺术人才文学素养培养的方式方法革新,形成一套完善的文学素养培养模式,以满足新时代对优秀传媒艺术类人才的新要求。

二、明确文学素养在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

文学素养是指在文学创作、鉴赏、评论等方面所具备的综合能力。文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开阔人文视野、丰富精神生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形成健全的人格;促成他们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

(一)培养文学素养是提高有声语言艺术专业能力的要求

张颂教授曾提出:“语言传播必须负载‘以事醒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美愉人’的丰富内容和优美形式”,要“深化特色意识”,“坚持‘一专多能’的业务能力”[2]。这就意味着有声语言艺术专业人才除了要具备一般的职业技能外,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价值观、道德操守等方面都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有声语言表达与文学作品在文体、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有很多相通相融之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众多文学作品烂熟于心之时,亦是离“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不远之时。

(二)培养文学素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需要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有声语言是依托于文字的。融媒体背景下,文学素养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其在传媒行业的发展,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项,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写作功底,通过学习文学原著简洁精炼的语言,在词汇、文体、语体、表达技巧等方面悉心积累,锤炼精湛的写作能力。

(三)培养文学素养是提高人文素养的要求

以文学作品阅读、赏析、创作为载体的文学素养的提升则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经途径。培养有声语言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不仅是要讲授文学知识,涉猎史学、哲学,还要让知识进入学生的认知本体,渗透他们的生活与行为,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对“人”的关怀,这样他们才可能做到“知行合一”,真诚恻怛。这样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与操守。

三、明确培养有声语言艺术人才文学素养的指导原则

有声语言艺术专业培养的是文化产品的传播者,在培养方案中应该注意专业技能训练和文学素养培养相结合,在文学类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艺美学等)的设置、教学活动的进行中充分考虑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出符合本专业的文学素养培养计划,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确立文学类课程地位和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部分有声语言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文学类课程的目标定位比较模糊,结构设置尚有不合理之处,专业性不强,更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不太讲究“循序渐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文学类课程作用的发挥。有声语言艺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明确文学类课程是有声语言类专业教学中的专业基础性课程,带有补充和辅助性质。

(二)要注意学生个人兴趣与专业要求相结合

有声语言类专业学生大多在中学有文科学习背景,对文学或有浓郁兴趣或有一定基础,有些偏好唐诗宋词,有些偏好欧洲小说,也有不少学生对网络小说意兴盎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他们扩充文学常识储备,培养审美和鉴赏能力,强化写作表达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三)要注意学生实际层次水平与长期目标相结合

根据有声语言专业的特点和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需求开设不同的文学课程并开展适合学生实际能力的活动。如本、专科学生入学成绩有差异,语文基础不同,学校在课程设置、目标定位、成绩考核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对低年级学生要加大课堂教育,加强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对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储备了相应的文学知识和素养的高年级学生,就应该多组织各种文学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四)要注意广与专、精与疏的结合

传媒类院校毕竟不是要培养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对文学的要求重在广博而不强求精深,故在课程结构设置中对文学作品、文学理论、语言学、写作等都要有所涉,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的要求结合起来,广泛阅读文学书籍,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将宽泛的浏览与深入的经典阅读相结合,进行自我提高。

四、明确培养有声语言艺术人才文学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修订教学内容

文学类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突出以下这几个方面: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勉励青年学生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并明确提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文学类课程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爱国、树德、励志、侠义等为主题选择合适的篇目做为课程教学内容。

2.既注重文学作品的功用性,也注重文学作品自身的审美价值。选择具有优美语言、精巧构思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各有独特的思想与艺术风格:韩愈的文章善发不平之鸣,在论说中插入对人情世态的典型刻画,气势磅礴,曲折自如;柳宗元的文章把山水之景与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相结合,意境幽深,雄深雅健;苏轼的散文立论新奇,语言如行云流水一般,往往有旷达的境界。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诵读,学生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3.兼顾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学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阅读、学习、欣赏经过漫长时间筛选和众多读者严格检验的外国文学史上那些里程碑式的作品,可以了解外国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有助于拓宽视野,增强思辨能力,便于我们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进而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改革教学方法

结合“00后”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中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直面作品

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不少“00后”没有认真阅读过原著,而是热衷于网络上一些看起来或高深、或骇人听闻、或立论新颖的评论文章。这样的学习方法将会使学生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将作品阅读落到实处,确保学生是对作品进行过阅读才展开教学活动。

2.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

现在各门学科专业飞速发展,知识体系越来越复杂,我们培养的具有“传媒特色”的学生除了有“精、尖”的专业能力以外,还需要广博的知识面。这就要求教师绝对不能局限于教材,应该对书本知识进行拓展,与时下热点相结合,带领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去探讨发掘规律性的东西。例如,我们可以探讨这几年的大IP现象,以《王宝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啼笑因缘》《伤逝》《甄嬛传》《延禧攻略》《致命女人》等作品为例,从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等角度分析女性地位、女权意识。

3.改变课程设计

抓住头尾两个十分钟。一是“头十分钟”,围绕某一个主题,教师推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二是“尾十分钟”,由学生对推荐的内容进行反馈,对课堂进行翻转。

4.改革考核方式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低要求往往只能得到更低的成效。我们在课程考核时可以扩大作业的比重,采用布置语音作业等方式,将文学类课程与学生们的专业结合起来。

五、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观念在变化,融媒体背景下有声语言艺术人才文学素养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广大文学类课程工作者不断学习、调整思路,付出不懈的努力,引导学生走上“有兴趣、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的道路。

猜你喜欢

文学类语言艺术文学作品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文学类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提高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刍议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